查看: 1152|回复: 0

认识新诗(下·21-4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4 13: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新诗(下)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目录
二十一、风格谈
二十二、诗流与诗源
二十三、新诗的发展途径
二十四、试说功底
二十五、如何深厚写诗的功底
二十六、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二十七、勤奋研究,不模仿、注重过程
二十八、造就诗文本流畅绰约的行走风韵
二十九、用意象说话
三十、建构意象的策略
三十一、诗歌创作的临场情景谈
三十二、诗歌语言必须不断创新
三十三、如何使诗歌语言明白、流畅、韵味、波澜起来
三十四、如何使诗歌语言简约、精炼、准确、干净起来
三十五、如何使诗歌语言含蓄、朦胧、模糊、陌生起来
三十六、如何使诗歌语言生动、活泼、新颖、形象起来
三十七、如何使诗歌语言机智、幽默、诙谐、趣味起来
三十八、如何使诗歌语言美彩、漂亮、明朗、灵动起来
三十九、如何使诗歌语言深邃、厚重、扩张、蕴籍起来
四十、关于写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四十一、关于读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四十二、谈谈创作与阅赏的美学联系


二十一、风格谈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新华字典为“风格”定义为:指文艺作品在思想上和写作上的特点。诗是文艺作品之一种,那么,单就诗的风格而言,外延过来就应当是:指诗意指向上和艺术韵味上的特点。

不必死抠定义。我们不妨先看看祖先流传下来的诗的大分野的风格有些什么?从诗意指向上看,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分;从艺术韵味上看则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别。

现实主义自诗经始,浪漫主义从楚辞兴,豪放与婉约盛于唐宋。现实主义顶尖代表当推杜甫,浪漫主义鼻祖是屈原,豪放没人敌李白,婉约难比李清照。

当下的中国新诗,所有诗人诗作,自然可以分别隶属于大分野的某种风格。例如大气派的莽汉,就豪放,清丽含蓄的女诗人作品则婉约,直接关注社会的是现实主义,浮想联翩着眼未来的也许可以归于浪漫。

但风格既诗人诗作的特点,这样宏观地挂靠起来自然不那么准确。那么,微观到具体的诗人诗作呢?当然多样性纷呈,且交织缠绕极其缤纷起来了。

——军旅诗人周承强的诗作,就指向性说,因其凸显人文关照且有思考,我印象为人文含蓄的风格;就艺术性而言,因为采用传统手法但极力创新语言,我觉得是一种简明机智的风格。
——读何均的诗与左岸的诗,感觉一个南极,一个北极,风格相去甚远。一个明澈如水,卵石可见,是一种亲切的乡土风格;一个沉实如铁,意象联翩,是一种冷硬深邃的风格。

风格既然是特点,所以用什么词语描述这个特点,也就可以称之为什么风格——当然是具体诗人诗作在欣赏者眼里的风格。毕竟诗是一种互动艺术,我敏感于这,这里就显示了风格,你敏感于那,那就是你认识到的风格。至于大家趋同的认识,必以趋同的概念来判断,例如对曹操诗作魏晋风骨的认同,对鲁迅匕首般杂文犀利的认同等等。

明白这些,欲成就自己的风格,就埋头写自己的喜欢,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所感所悟。而你的思想思维不同于别人,那就必然诗化出你不同于别人的风格。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因此一成不变的风格是不大可能的。人家说你风格变了,那你一定是有所前进了。

2007-3-14中午于毛栗坡
2017/4/3修订


二十二、诗流与诗源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中国现代诗,担负着中国诗流的新汛期,这应当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诗,可谓是“流长源广”。

说流长,则起自远古歌谣,汇成现实主义的诗经,继而流成浪漫主义的楚辞、叙事的汉乐府、五言为主的古诗十九首、三曹等的魏晋风骨、陶令的田园,接下来汹涌澎湃出唐诗、宋词、元曲,清的诗、词、曲的多元发展,直抵白话新诗的兴起。
浩浩荡荡,洋洋大观。

中国新诗(或称现代诗、今诗),则起于白话。先后经历了欧化性的白话起步,大众化的书面语革命实践,文革前十七年的赞歌,文革中的天安门诗歌现象,新时期朦胧诗的兴起,继而中间代诗群的开拓创新,直至70后、80后们的先锋、前卫、实验、后现代,流派纷呈。可谓发展势头正好。

远脉沉实厚重,近脉流光溢彩。因此不必担心断流。那是不可能的。单是诗人数量的激增,作品的激增,就不可遏制。尽管泥沙俱下,泡沫漩涡,但也不乏清流扬波,碧水涟漪。又有大量民刊的涌现,诗歌网站论坛的层出不穷。这一切,哪里有断流的一点迹象呢?我看当下的诗走向,美丽的桃花汛已经瞩目可待。因此,悲观的论点,绝望的情绪,尽可一扫而空;作危言耸听的宣判,或莫名其妙的诅咒,也无济于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没人阻挡得了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发展。

说源广,源在生活,广泛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毕竟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多元、多层次、多领域、多文化背景的社会生活,已经空前地丰富多彩、交织缠绕、纵横碰撞起来。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峙,从来没有这般地强烈、严峻和震撼。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诗歌是空前的肥沃了土壤,空前地延展了水源,空前地风调雨顺起来,只待诗人们的执着、痴迷、精心、创新了。

流正长,源正广。诗人用武之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迅捷便当,几乎可以达到边创作边发表的理想境地了。我说的是在网上发表。比如临屏诗赛,比如直接在发表框上敲打汉字和写博客。这岂是屈子、陶令、太白、工部、乐天们可比?

2007-3-22夜于毛栗坡

二十三、新诗的发展途径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发展的含义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其途径就只能是创新。这是世上万事万物发展的通理,一切概莫能外。诗如何不是呢?中国新诗如何不是呢?

     既然已经有了中国新诗的名分,事实上就已经经过了创新。问题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国新诗既然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程,应当说在中国诗坛已经成为了主流,取得了统治的地位,这是应当肯定下来的。有些年轻人口出狂言,说中国没有文学,没有诗,不过是囿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的虚无主义梦呓罢了。如果说尽管如此,我们还不满意、不满足目前这个状况,那应当是共识。所以我们渴望新诗的发展。这如同共和国的诞生代替了旧中国,改革开放代替了文革和前17年一样,我们依然不满意、不满足,所以要继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很赞成这句话。

    既然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创新也就是硬道理。当然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都一个意思,什么事不创新就没有理想的未来。中国新诗不创新,就不可能发展,不发展就等于没有未来。

    如何创新呢?这只能靠诗人和诗爱者的创作实践了。在实践中怎样突破呢?这不仅要突破自己的先前,更要突破现存的各类新诗。自然说起来不费劲,做起来确实难。我就先挑不费劲的说说。当然不外乎语言创新、意境创新、手法创新、风格创新、排列创新。因此在灵感来时,你尽可以恣意泼洒语言和情感,但激情过后,还是要冷静地回头看看,语言新不新?是自己仅有而他人皆无的吗?意境新不新?是否相似于曾所见?手法新不新?新酒还是新瓶来装才有卖点呀!风格新不新?有无属于自己的个性?排列可有适合于诗意的新鲜排列吗?

    诗到境界也如梦。昨夜笔者梦见流星雨,我奇怪梦为什么会那样创新呢?记忆里是和一位同事在野外,忽然爆发了满天的流星雨。像无数银色烟花般散落下来,目不暇接,竟又像许多旋转的亮晶晶的逗号闪呀闪呀,后续又间插如鱼丁群箭游般明灭。好美好美呀!

    我相信人的脑子里潜藏着无数的大量的创新细胞,只是我们往往被现实的积习给禁锢了,封闭了,淹没了。还是让我们的头脑混沌一下吧,也许有利于解放那些本应该主宰我们创作的灵魂。
     2007-3-24夜于文化村
2017-4-15修订


二十四、试说功底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在网上阅诗,年轻的诗人们和诗爱者虽然风格各异,也各出精品,但见出功底深厚的好诗不多。这情形有点像商潮来时,人人皆商,但很有一些人连起码的粗线条的经济常识也没有,相跟着买进卖出照此办理,后来稀拉糊涂就赔进去了。而那些懂得经济规律看得出市场动向的人就崭露头角了。崭露头角,要有功底。一棵树底下土层肥厚,才能根深叶茂花红呀!

为诗的功底应当有哪些具体的构成呢?我很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试着说说吧。

1、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以首先是语言功底。

请看大卫树的[花瓣诗【28】]《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 》的前8行诗:

从断桥到断桥到断桥,一路都是断桥,西子湖就累了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
山也烟雨濛濛,水也烟雨濛濛,你笑得我心疼而忧伤,我也烟雨濛濛
那些美丽的沧桑作了窈窕的胭脂,你开始有着丰腴的红唇白齿的历史
我徘徊在你心事曲折的长廊,一唱三叹地念着你的名字:鱼,鱼,鱼
你潜伏水底,偶然给我一个惊艳的水泡,我却想拥有是你整个水下的城市
从天堂奔跑向天堂,从伊甸奔跑向伊甸,从爱奔跑向爱,你真的累了
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抱着我的鱼儿入睡,我和你眠成永远

——语言是多么舒缓细腻美丽!功底在于复沓、拟人、比喻、排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的频繁交叠使用。

2、诗歌又是高雅的文学体裁,因此需要文学功底。

例如左岸的《岁月》,就有明显文学功底在里边。请看:

月光普照古老的家国
江山没有新旧之分,都在词的枝头上
任凭年年芳香。骑在岁月墙头
左右的风景同是辽阔,胸前自然
就有了远山起伏的激烈
大气自酒中出,遥想三二骚人墨客
拍马中原终难忘,前生后世怎一本书
的棺椁就作罢?有山中的石头
张开嘴要说什么,但
我的心,不是你轻意就能摘下的红苹果

——这首诗的6-8行,不是谙熟唐诗宋词,如何这样顺手拈来,从而让你想到李白、陆游、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诗人和词人呢?

3、诗歌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艺术反映,当然要有社会知识的功底。

司马策风《 正在融化的冰柱 》,可以从一个方面印证社会知识功底。

滴 落——
从佛的手指
是激烈的敲响
还是一串温柔的耳语

风,默数着佛珠
每一颗载有不同的旨意
你是流星雨的坠落
我却等过了一个世纪

等你穿越红尘万里
等你把雪封的羞涩抹去
从第一圈涟漪
直透——心底

等你,等你轻扣深潭
共吟幽谷丁冬的诗句
能否从春波初涌,直到
冰封轮回 ,雪飘叹息

——本诗的每一节,都运用了佛家的相关知识,从“佛”到“佛珠”到“红尘”,最后落脚“轮回”。诚然,有关宗教知识,仅是社会知识的极小一部分。

4、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文学,也就当有对应的高度概括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功底。

肖今的《琴指合鸣》一诗的第4节,可以说明哲学功底。请看:

贫瘠的已开始肥沃
失色的已开始缤纷
阻塞的已开始通畅
混乱的已开始归位
凝固的已开始流动
散漫的已开始激扬
……

——这6行诗以排比的形式,深刻地道出了矛盾双方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学原理。

5、诗歌作为一种与艺术相通的文学样式,也还应当有些艺术功底。

下面还是肖今的《琴指合鸣》一诗中的,是第2-3节。

流着蜜汁的空气里
一场盛大的演奏会正举行
结束冬眠的素妆的小精灵们
它们是如此疯狂而又节奏自如
没有指挥棒却音韵统一

弹吧弹吧弹吧弹——吧
弹出低调里的高音
弹出高弦里的低符
弹出前所未有的和弦
别在乎那枯燥的五线谱
在得来之际
在那恰似天衣的时刻
生手即可荣升为音乐大师

——这是诗人将音乐艺术的体验,融会到诗里来了,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底。当然艺术门类繁多,不止音乐了。
——2007-5-4于文化村小区
2017/4/21修订

二十五、如何深厚写诗的功底
文/ 山城子

我在上篇说了功底的构成,这篇谈谈如何让我们的为诗功底深厚起来。

1、如何才能深厚语言功底呢?
我想首先要懂古典的与现代的汉语语法修辞知识。那是汉语言规律的系统总结。语法(是为消极修辞)管着我们按常规说话,管着我们把话说得正确、准确、精确;修辞(专指积极修辞)管着我们把话说得好听、动听、耐听,也就是如何说得生动、形象、活泼、艺术、幽默、细腻、绵密或大气磅礴,丝丝入扣或回肠荡气。
语法知识主要是要懂句子的结构,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以及它们的搭配和变化。修辞知识要把握起码的常用的比喻、拟人、拟物、夸张、借代、排比、排偶、对偶、反复、复沓、回环、顶针、通感、移就、引用、用典、叠词、双关,以及词类的活用。
通晓了这些理论,把握了这些规律,语言就有了规范,有了模本,加之勤于实践,就会熟能生巧,就会化陈出新,就能渐渐地见出功底来。

2、如何才能增强文学功底呢?
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置身到浩瀚的文学海洋里去,泡一泡,游一游,闭上眼睛体验体验。我们是为汉诗的,应当读一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自然也不排除世界文学史。只读史是不够的,还要读作品。不仅要读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正始诗、东晋田园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及历代民歌,还要读先秦散文、汉赋、《史记》、唐宋散文八大家、四大文学名著,乃至鲁迅杂文等等。自然是时间不够用,不够用就选读,读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人谈文学修养,不过就是这样多浏览,精彩处就研究研究何以精彩,于是潜移默化,量变到质变,就有了文学修养,就有了文学功底。

3、怎样积累社会知识的功底呢?
我觉得这是个很庞杂的问题。但至少得接触一下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浏览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了解各种宗教信仰等等。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商品形态时期,人人都无法逃离,所以不懂商品经济就无法理解这个社会。与此同时,经济的集中表现,就构成政治,因此不懂国家、政党、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这些政治范畴,也就难以正确理解这个社会。无需说,我们面对这些社会常识还是不可或缺的。有了缺失,就欠了功底。

4、如何得到哲学功底呢?
有一条捷径。如果你在高中阶段没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那就再自学一遍吧!马克思无疑是个世界级的伟人,他的聪明在于把前辈哲学家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们的合理部分拿来重新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囊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实他们研究得很微观,如果单是从宏观研究,我们的老祖宗周公、李冉、庄周早在两千年前就给我们形象地概括出这最一般的规律来了,被现代哲学家们称之为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说朴素,表明简练而原始。原始才是真的东西。不妨读读它们的原著,可以借助于注释嘛!如何才能检验自己是否获得了哲学常识呢?有个简便的方法:用任何一个事物为对象,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看出它所含有的所有哲学原理来;也可以用任何一个哲学原理为衡量,去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正确地解释万事万物。如斯,就是把哲学学到手了。学到手还愁什么功底呢?

5、关于艺术功底的吸纳。
我们平时总爱说诗情画意。诗艺与画艺,实质上是处处相通的。汉诗对应的是国画是书法,外诗对应是油画与雕塑。文学里说的速写、工笔、白描、泼墨、渲染、衬托等手法本来就是绘画的专利,却早就被前人借鉴过来了。相声、戏剧小品艺术,特殊点在于抖包袱。马也有几首诗的包袱抖的特耐读,比赵本山捧腹多了。艺术门类不少,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等等。各门类艺术技法也颇多,了解一些,熏染一些,借鉴一些,于诗的创作无疑是有好处的。

如上我仅从五个方面谈及,并非说只此五个方面。但不论多少方面,功底见出于诗,都是合力的体现。有了功底,诗出就不会浅薄、苍白、浮躁、拖沓、散乱、没重量了。
——2007-5-4于文化村小区
2017/4/26修订


二十六、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我是一个教师,但不是教书匠。教书匠是照本宣科,我从不照本宣科;教书匠照搬教学参考,我压根不看那东西;教书匠循规蹈矩,我是旁逸斜出;教书匠满堂灌,我引导学生自学互教;教书匠教的是教材上的知识,我教的是我消化了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艺术,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大凡艺术的东西不可成匠。所谓匠者,大体是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组装,是“三来”的熟练操作者。在加工界能成匠,是一种技能,一种荣誉,一种骄傲。但在诗界,成了诗匠,则是一种耻辱。

似乎没有人这样说过。我这里是想以“匠”来类比诗的“制作现象”。诗的制作现象是不可取的,是对诗的误会,对诗的亵渎,对诗的破坏。不必说电脑做诗的荒唐——不过是一种词语的组合游戏——可悲的是有些人脑也做这种游戏,尽管甚至已经被戴上了诗人的桂冠,但那实在无异于伪劣假冒,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量的。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学校园风靡某个人的“诗作”,其实几乎都是一种语言的制作,外观也好看,就像塑料花,或如近年来出现的丝网花,有形有色,就是没味。诗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而制作的诗致命点就是没有主观情绪在里边,其渗透的是一种商品的嗅觉。他首先在他瞄准的市场上揣摩,什么样的分行排列是大学生们的卖点,便挖空心思地给以迎合。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大学生们都懂诗,真正的校园诗人只能对这样的制作以鼻嗤之。所以风靡,是因为风靡者们觉得它是个风雅的小制作,其喜欢的心理如同喜欢贺卡一样。特别是大一的新生,不过是刚刚挤过独木桥的高中生们。对于高中生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刚进了大学就到教师节,寄回来的各式各样的贺卡,我是积了一叠又一叠的,一款款都精致精美精巧。正是这种喜爱,最能转移到语言的小制作上来,如是而已。真是一场历史的误会,一个诗匠被誉为诗人了,且冠以“著名”,死了之后还被盲目推崇。

我最近着手制作(也是制作)一个“品情诗”的系列,这不排除有些“迎合”市场的意味,老都老了,一本书还没出过,是不是也得找些窍门呢?不过我不知道我在面向谁,有无市场也是个问题,但我产生了品味各种情诗的冲动,行动上就在有限的条件内寻觅。我曾连续八年为我妻订阅《知音》杂志,因为她喜欢看真人真事,对文学作品一字不看。我是相反,不看真人真事,只看文学。而《知音》上唯一的文学就是登在扉页上的情诗。记起这回事,我就把旧刊翻了出来,一期期地翻过,有些诗确实是精品,然而有几首出自“著名”者,就品不出个味来,认真地解析一回,制作的痕迹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写约会吧,且是第一次约会,且是等了很久的终于到来的第一次约会。这样的约会,如果是自己亲历的,其诗的主体形象“我”将是一种怎样激动得不好描摹的心理状态呢?但我除了看到一些平静如无风的湖面一样的美丽的词句之外,一点真实的感觉也体味不到,如同一款美丽的时装,裹的却是个石膏模特,真让人受不了。诚然商品的交易原则有一条是“自主选择”,有人愿意买,就有人愿意制作,与别人并没关系,你管得着吗?

是的,我没有这个权力。但我作为一个诗爱者,觉得有义务辨清何谓诗,何谓制作,何谓诗人,何谓诗匠。如是罢了。并且主张:欲步入诗门的诗爱者,请准备好你的真情实感,并且自然地流淌出来。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2007-5-12下午于文化村小区
——2017/5/17重新修订



二十七、勤奋研究,不模仿、注重过程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通过十多年的网上交流,诗友们给了我许多感动。让我看到了中国诗界的后继有人,看到了中国新诗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间代、70后、80后之后,90后,乃至00后不可阻遏地必然挺立于中国21世纪的诗坛,而妩媚多姿,而窈窕绽放,而惊艳于世。这样就给了一个迟暮的诗爱者以极大的欣慰与寄托。

    诗友们正在出发,像奔赴一个诱惑的游览区去徜徉花季人生,甚至没来得及悉心准备,就跟着导游上路了。但这也无妨,可以边走边准备更充分的底蕴和丰沛。
    前人的积累告诉我们,诗文的行世,除了“天才”之外,后天可得力于三:一是知识的广博积淀,二是生活的丰厚积累,三是勤奋。让过前两个不说,只说有了勤奋,就不怕不能广泛涉猎,不怕不能深察生活。所以“边走边准备”还是很可行的。
    勤奋不仅要多练笔,尤其要多练思,亦即多研究。不要听见“研究”就误以为是专家学者的法宝,这个实在是人人的法宝。人生在世,毕生的事情就是生存与发展。而为了生存的更好,发展得更顺,就要对日常的面临之事,事事研究,时时研究。这当然包括了诗爱者对诗的研究,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研究一样天经地义。
    研究的方法也简单,用术语说就是“分析与综合”。我们都知道,分析就是把整体一件件地拆开来看,就像把汽车拆开来看发动机,看传动轴,看轮子,看车厢,看他们各部分之间的巧妙连接;而综合就是把拆开来的一件件再组合起来,看它的整体性能与功能。
    举个例子说,一首诗就是一个整体,分析就是一行行、一节节地解读,看他们是如何地起兴(启)、过度(承)、展开(转)、落笔(合),且在“启承转合”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哪些技巧;然后再综合,亦即整体地看它构成的意境(主题内容)和意蕴(思想感情)。
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也就是分析又综合地欣赏中,能够有益我们提高诗艺的。手法与技巧,是诗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手法及这些个技巧来建构意境、隐藏意蕴的奥妙。这奥妙、这技巧、这手法一如电脑的软件,具有工具性,别人可以用,自己也可以用。别人用于他们的视野与诗思的个性之中,自己用于自己的视野与诗思个性之中,这就天然地避免了模仿。

    我想说千万不要模仿。模仿是个性风格形成的杀手。诚然,我不否认学习绘画艺术过程中的临摹的作用,但那作用依然是让学习者体会基本手法,进而获得基本手法的相当于工具性的运笔能力,而绝非照抄的。习画者获得了各种基本手法的运笔能力,而服务于个人的视野与神思,就会形成个人的画艺风格。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诗的根子在传统,不过在行文的过程中可以渗透些拓新修辞的功夫,使句子简约干净、含蓄活泼;大凡好的新诗,所反映的主题内容基本应是个人的所历、所见、所闻的社会现实生活,不过是要有意糅进些个人的思想情感或意趣。我的意思是说:千万千万不要局限哪个诗人。我们不妨从传统出发,写出一个自己来。但目标是要走出传统,来创造中国新诗的新传统

    目标高远,就不可急于求成。毕竟理想来自于现实,却又远远高于现实,必须的奋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本人非常看重过程。因为只有过程,才是时时刻刻陪伴我们的精神慰籍,才是可以潇洒人生的实实在在的雅伴儿。

2017/6/1于夏云

二十八、造就诗文本流畅绰约的行走风韵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北方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清晨到青纱帐挟持的乡间小路趟一脚的露水了。间或草丛中蹦出两只蚂蚱来,跟草叶一样的颜色,碧绿碧绿的。那时它们修长的翅膀粘了露水还不想飞,比身体还长的大腿儿,高高地拱成两个A字,弹跳起来很轻松。请不要捉它们,捉在手里把玩,就侵害了它们的虫身自由。关键是享受晨光凉润润的舒爽,使脚步亲吻着大地,流畅绰约地走出风景来。
  
“风景”就是一首诗呀!“脚步亲吻着大地”就是诗歌赖以产生并行走的现实社会生活。这是无需多说的了。
    今天想说“流畅绰约”行走的风韵,就是诗歌赖以表情达意的书面语言。或者简称为.“诗语”。谁要是叫成“诗雨”也通。那样,一首诗歌就是一场阵雨。小雨霏霏婉约迷蒙,大雨如注豪迈大气。不论大雨小雨,从灵感的天空落下来,都会流畅而明白。
    我喜欢“流畅明白”的诗歌语言,厌恶“艰涩难懂”。“明白”不是问题,只要不将句子写成没有谜格的谜语,且诚心让人一看就懂。需要注意的是“流畅”。
    翻着波浪的小河叮咚,那就是“流畅”的本义吧?如果谁把波浪切开个剖面,无疑就是起伏连绵如山的线条,那就是“流畅”的所在。

    语言流畅的传统,来自古典诗词格律。格律是一种保证语言流畅的硬性规定,用“平平仄仄”来制约着诗文本的行走。当代新诗,挣脱其羁绊形成自由体。但我认为体以“自由”本身就蕴含了“流畅”的。可以想呀,不流不畅之身,还自由什么呢?所以新诗尽管自由,也还是应当流畅起来才更为自由。
    格律的“平仄”,如果用现代汉语拼音来注释,其实就是“四声”:
一声阴平、二声阳平==(古代的)平;
三声上声、四声去声(还有入声)==(古代的)仄。
事实上遵循平仄也好,注意四声的协调变化也好,无非是收到一个“抑扬顿挫”的朗诵效果。而“抑扬顿挫”实际上也图解了四声。亦即:
{抑==阴平、扬==阳平}==平;
{顿==上声、挫==去声}==仄。
汉语拼音的四声我们很熟悉,抑扬顿挫我们也很熟悉,这样语言的流畅也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只要在诗文本的行进中,始终保持平或仄两三个音节(至多四个)的连续,就要变换。这样不断交替的变换,就自然形成了抑扬顿挫,形成了节奏感,形成了音乐性。音乐性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古今中外的诗界一直推崇着。这是因为一首诗如果消失了音乐美,至少也弱了诗的整体审美功能。

    说完了“流畅”。那么,什么是诗歌语言的“绰约”呢?应当说这是诗歌的风韵所在。一如舞台上的模特表演,起伏的猫步行走是流畅,而眉宇间闪烁出的气质与情怀,肢体间流荡出的灵动和默契,就是风韵了。
    比喻只可神会,不可言传。一定要化成语言传达,那么也可以用个等式来说明:
绰约==语言的{简约而精彩+明丽而含蓄+朴实而灵动}
追求这样的绰约风韵,不在用口语还是书面语,抑或是半文半白,就像不论是操东北方言还是闽南话,抑或京腔,都一样地可以庄重可以诙谐一样,都可以实现“简约而精彩+明丽而含蓄+朴实而灵动 ”的。那么什么样的语言现象可以图解这绰约风韵呢?我们不妨举出几个例子来看看:

    例1、木头常常咆哮着推搡雨季滚滚而来(周承强《营区变得一条河流》)。
这个句子简约在把“雨季来临的时候,洪水暴涨”省敛为“雨季”,精彩灵动,在于把拟人了的动作“推搡”直接衔接在“雨季”上。这是一种创新了的修辞方法。
    例2、“幸好  它滴落在一首诗里/ 带着芳香/ 鲜明的鹅黄”(利子《果汁》)。
该句的简约在于把“它滴落在我刚刚写好的一首诗的纸页上”省略为“滴落在一首诗里”,精彩在以实接虚,明丽在“芳香”、“鹅黄”这样色彩鲜丽的词汇的运用,含蓄在“芳香”、“鹅黄”的寓意里(暗指倾注在诗里真挚的美丽的情感)。
    例3、“蘑菇撑着伞  寻找浪漫/ 一头撞进了小姑娘的竹篮”(穆桂荣《灰色的梦》)。
这个句子灵动在以拟人手法写来,以及“浪漫”一词的名词化效果;精彩在于不说小姑娘采蘑菇,却说蘑菇“一头撞进”,且“一头撞进了小姑娘的竹篮”、“ 蘑菇撑着伞”这样的口语入诗朴实又活泼。
    恕不多举,能够体会出诗歌语言绰约风韵的意味来,也就有所得了。

2017-6-8于观山湖


二十九、用意象说话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究竟是哪一位专家学者最先提出“意象”这个概念,我尚不知。我接触到这个词,是上网之后的事情。开始有些模糊的认识,仿佛那就是朦胧在雾中影影绰绰的仙山楼阁吧?一角伸出来的飞檐,一枝横穿过来的古松,看不分明的一座六角亭等等,就都是。
    如果上网去查,可能查到不同的定义。但,就别查了,查出来也都学术得很,都是一派学问高深莫测的模样,生怕你立刻明白了,就抢了他们饭碗似的。既然意象在诗中,还是到诗中去体会为好。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一句俗语,一直深刻我心,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好在诗歌不是虎穴,我们入进去抓些意象出来,掰开来看看不就知道咋回事了吗?

    我觉得进入别人的诗歌,不如进入自己的诗歌更能历历在目。所以把我2006年发表在《情诗》季刊秋之卷上的《花季旧事》输入进来说说:

我知道她擦了雪花膏
芬芳的想法躲在眉梢眼角
课堂上谁也不好吱声
只有肘与肘的对话悄悄

班里暗传我们俩的故事
说是座位排得恰好
她不说那话,我更不说
心里不好割舍比较

我被挤在墙头两面顾盼
一边是家乡的打碗碗花
一边是城里的红桃
无论如何断了一根肠子

伤疤,常在后来的雨天
疼痛……

14行分四节。
第一节4行由“芬芳的想法”与“肘与肘的对话”两个意象构成;
第二节4行由“暗传故事”与“不说那话”两个意象构成;
第三节由“挤在墙头”、“打碗碗花”、“红桃”与“断了一根肠子”四个意象构成;
第四节2行是个“伤疤”意象。
全诗共有9个意象综合完成题旨。

现在我们随意抽出两个意象来单独看看,它到底为什么可以叫成了“意象”呢?
“我知道她擦了雪花膏/ 芬芳的想法躲在眉梢眼角”
——这是第一个意象。第一句是叙述,第二句是虚实结合的描写。两句透出“她”欣喜于对同桌的吸引。这就是“意”,而这个“意”是含蓄在“擦雪花膏”和“躲在眉梢眼角”的“象”里的。那么,这个含了“意”的“象”,可不就是“意象”了吗?
“课堂上谁也不好吱声/ 只有肘与肘的对话悄悄”
——这是第二个意象。第一句是叙述,第二句是描写。两句含蓄了“我”与“她” 的亲密相爱之“意”,而这个“意”是含在了碰肘传情这个“象”里的呀!所以不就可以称之为“意象”了吗?

    我们阅读和欣赏诗歌作品,实际上就是透过象,去发现意。当意被发现,就是读懂了象,读懂了句子。一般说成功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如果读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没有美可言了。所以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意,要含蓄得恰到好处,浅一寸可能失之直露,深一寸可能陷入艰涩,那都不能算作好诗。虽然,理论上可以这么说,而在实际上所谓的读懂读不懂,其不同素质的读者,差别太大了。这是个大可以不必争论,任其自然存在的问题。不过,我们懂得了意象,就有利于提高阅读层次和我们创作活动的自觉性——就是自觉地“用意象说话”,亦即把所要表达的意(情感或思想),尽可能都含蓄在、朦胧在、抑或模糊在事物的现象中、景象中、情境中,来构成意象,切忌直说,而是实现语言的艺术化呈现。

2017-6-9于观山湖


三十、建构意象的策略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用意象说话”,毕竟具体怎样说呢?这个不解决,等于不会用意象说话。
就像我们一起参观了一个房间,获得了印象,但如何按着我们自己的意志来布置,来使用,乃至重新设计各种功能的发挥,得有个要领。
    今天黔中的天气很风凉,很高兴坐在电脑前敲键,与诗友们交流。就把交流的焦点集中在“建构意象的策略”上吧!或者叫成“含蓄策略”也行。因为含蓄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第一位的本质特征。用含蓄的各种手段或方法,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思(思想感情),含而蓄之到具体的景象、形影、情境当中去。这样,意之象,也就被建构出来了。

    那么,“含蓄的各种手段或方法”毕竟有哪些呢?这具体到诗歌创作中,怕是不能像手上只有五个指头那样固定,因为它会伴随着不同诗人的不同创新,而层出不穷的。我现在只能说说我常用的也见别人常用的几种手法。

    首先是喻法(或称隐喻)。
从修辞格上来说,主要就是暗喻与借喻格的运用。比如“芬芳的想法躲在眼角眉梢”(《花季旧事》),芬芳的气味是美的,很美的想法,不直接用“美”,而借用“芬芳”来喻。这就是喻法的语言形态了。

其次是拟法。
其实就是比拟修辞格的运用。比拟可分为拟人与拟物两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想法”属于人的意识,它是不会“躲”的。说它“躲在眼角眉梢”,就是人格化了。
所以用这个例子说明,是想顺便提及:喻、拟两法往往并用,或者交替使用。这种情形,我常常在评文中说成诗文本的“喻拟行走”。

再次是张法。
具体操作是利用夸张修辞格或选用有张力的词语来表达情思。例如“无论如何断了一根肠子”(同上)。这句虽然不新,不过是“断肠”或“肠断”的铺张,但肠子毕竟没断,说“断了”就是夸张,就是张法的运用。所谓张力,就是这个词语可以引起读者的深入联想,或者产生合情合理的多义效果。例如“说是座位排的恰好”(同上),“恰好”一词就具有深入联想的效果。因为具有暗示作用,可以让读者想及在本班同学看来,诗中的“我”与“她”,即或不排在一桌,也是天然的一对儿。“芬芳的想法躲在眼角眉梢”中的“躲”,则既有暗藏(悄悄地爱慕)的含义,也有(眼光相碰时含羞)而躲闪的含义。所以这“恰好”、这“躲”,都是张法的具体运用。

    第四是赋法。
就是“兴、比、赋”的“赋”,就是叙述,用到诗里可分为直叙与诗性叙述。这是谁都不能离开的常用方法。“我知道她擦了雪花膏”(同上),这是直叙;“课堂上谁也不好吱声”(同上),这也是直叙。“一边是家乡的打碗碗花/ 一边是城市里的红桃”(同上),这是与喻法及排偶格相结合的叙述,因为有了排偶与比喻,就比较诗性了,是为诗性的叙述。

    第五是描法。
就是描写。描写是文字直接作用人的感官,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效果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感官效果,显著地区别于叙述。说“芬芳的想法躲在眼角眉梢”(同上),这个句子不仅仅“喻拟行走”,同时也是描法的并行。因为“芬芳”具有嗅觉的效果,而“躲在眼角眉梢”如特写镜头一样地具有视觉效果。“只有肘与肘的对话悄悄”(同上)的视觉效果也很明显,是描法与拟法的结合。

     如果按着赋法与描法这样的表达方式分类类推,还可以有议论法、说明法、抒情法。“伤疤  常在后来的雨天/ 疼痛……”(同上),此句渗透了比较强烈的情感,应属于抒情法;“她不说那话  我更不说”(同上),此句是交待,自然应当归属说明法;“心里不好割舍比较”(同上)是表明观点的句子,当然属于议论法了。

如果按着喻、拟、张法这种以修辞为主要表达特点的分类类推,也还可以有代法(借代格)、典法(用典格)、排法(排比与排偶)、通感法、对偶法、顶针、复沓、回环、双关、移就、拈连、易彩法等等80多个修辞格近10种的词类活用的修辞手段,都可以把诗人的情思含蓄到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对象(写作素材)中去,从而完成系列意象的建构。

明白了以上这些道理与方法,剩下的就是诗友们的亲笔实践了。

2017-6-10
于观山湖

三十一、诗歌创作的临场情景谈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诗歌创作的临场情景,就是灵感的爆发,就是审美情绪的持续高涨,是思想情感的急于表达,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里的语言反映。这个时刻,或这一瞬间,诗人激情滚滚,天然裹挟着推搡着谙熟于心的词语,夺唇而出,顺笔而下,哪里有暇顾及什么表达方式与什么修辞格与词类活用啊?正是这样的呀!我写《花季旧事》的时候,只是一心要把浮现出来的当年与同桌同学的微妙不可言传的情感接触,如实地情动于衷地用文字呈现出来。并没有考虑用什么手法建构意象,何况当时还没有接触“意象”这个诗歌理论的用语;同时也没有考虑要用什么修辞格的问题,何况那时我对修辞格的认识还限于中学课本上介绍的十几种,不过也就懂个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眼目前的这些。
即或现在我已经研究了意象,且很细致地研究了修辞格的发展现状与词类活用的类别,但灵感来时,这些就统统不见了。情景确实如此。

那么,灵感来时的“统统不见”,而走后所留下的分行文字,又何以见了“喻拟行走”,或者诗性的叙述呢?个中的实际,也如魔术一样,一经点破就“这么回事呀!”是的!下面我就点破它吧。

原来五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起始于我们的呀呀学语中,已经天然地深植于我们的表达能力中,何须再去想它?
至于包括词类活用在内的积极修辞方法,不过是人们在表情达意时,一种几近本能的欲望使然。这个欲望就是要把心中的意思表达得更好更美,形成诗就是如何更诗性罢了。
看看,这是何等简单的事情呀!
对于后者,我们当然可以展开来说一下:事实上所谓修辞,它的功能就是能让、能保证我们的语言表达得——明白、流畅、韵味、波澜起来,简约、精炼、准确、干净起来,含蓄、朦胧、模糊、陌生起来,生动、活泼、新颖、形象起来,机智、幽默、诙谐、趣味起来,美彩、漂亮、明朗、灵动起来,深邃、厚重、扩张、蕴籍起来。
我一口气请出28个双音合成词来描摹汉语修辞的作用、功能与效果。这是很且实际的。但当我们具体处于语言的“夺唇而出,顺笔而下”的那一刻,也是从来不去用心想有多少种的功效要求的,而只是“一吐为快”罢了。只是在“一吐为快”的进行中,模糊着更好更美更诗性的理智罢了。而这“三更”的理智实现,只能依靠创新,创新语言、创新手法、创新意象。唯创新才是诗歌的生命所在,自然也是新诗的出路所在。

明白了以上这些情形,还是有很大益处的。一则写诗不再处于盲目的状态,二则写完之后自己可以根据这些知识作些必要的调整,三则主观模糊着的“更好更美更诗性的理智”,将更加理智,从而走出个人的创作之路,并通过创新,而形成个人的创作风格。

2008-7-16于黔中文化村。
2017/7/15修订于观山湖。


三十二、诗歌语言必须不断创新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我是个谈诗着迷的人,尤其喜欢谈诗歌的语言。诗歌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诗歌语言的创新。这个观点最有力的论据就是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从诗经到楚辞是这样,从唐诗到宋词也是这样,从文言诗到白话的新诗还是这样。

“雉雉关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的语言面貌。成行一般四言(字)为主,形成一种古代民歌的风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的语言形态。成行以七言并穿插长短不一杂言的灵活,且借鉴诗经中偶尔出现的虚词“兮”加以发扬,从而显著全新成骚体的语言风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诗的格律语言风格,则既全新了楚辞的骚味,同时也全新了汉乐府的叙事、建安诗的风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词在保持格律的基础上,其语言比唐诗灵活而出新在杂言断句,更加抑扬顿挫起来。
“车过鸭绿江/ 好像飞一样/ 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这是白话的新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自由自在的风格。白话新诗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创新。

简略地回顾了诗歌史,完全可以确认:诗歌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诗歌语言的创新。设若没有创新,至今就还是四言为主的经体吟唱。或如“啾啾黄雀,在树停歇。翩翩少年,手机邀约。”这不仅没什么味道了,且老掉牙的语言也无美可审了,谁还想当诗人呢?所以,唯创新才有味道,才可审美,才有人为诗,诗才可以发展。

那么,说白话新诗本身就是语言上的最大创新——既然已经创新了,还可以再创新吗?当然可以。同是文言范畴的诗,语言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那么相同的道理,同是白话范畴,也是可以不断创新的。近百年的白话新诗历程,从宏观上看,已经有了从传统的白话诗语言创新为朦胧风格的白话诗语言,又在朦胧的基础上,创新为口语风格的白话新诗语言。而要从不同诗人作品微观地看语言风格,又各有个的创新。以下不妨举几个例子来体会一回。

经一个女人介绍
出来两个男人

一个个儿高
一个个儿矮

个儿矮的白又胖
个儿高的黑且瘦

第一句话是瘦子说的
第二句话是胖子说的

胖子话少
瘦子话多

瘦子奚落胖子
观众哄堂大笑

胖子用嘴鼻伴奏
瘦子边唱歌边跳舞

瘦子舞成了武打
伴奏跑调到霍元甲

响起不同频率的声音
两个人弯腰成一般高

胖子斜视瘦子一眼
瘦子带胖子向左侧退下

——这是著名诗人阿吾的《相声专场》的第一首诗《双人相声》。
语言采用口语化,其简要明白是显而易见的。但仅简要明白就不是创新了。因为那是各种样式诗歌的共性,是诗这个文学体裁的内在要求。但我们从报幕员不说报幕员,而说“一个女人”,掌声与叫好声不说掌声与叫好声,而说“不同频率的声音”,谢幕不说谢幕,而说“两个人弯腰成一般高”来看,诗人这里是把语言尽可能地恢复到原始语态,尽量地绕开当代通用的纷繁复杂的新概念,与此同时,诗人几乎不用修饰语。这样,阿吾的诗歌语言,因独树一帜而年纪轻轻就跻身诗坛了。

我是如此地爱你呀,又怕我爱你的温度烧伤你,我的花瓣爱人呀,你是否懂得
我是如此地爱你呀,又怕我吻你的呼吸窒息你,我的花瓣爱人呀,你是否懂得
我是如此地爱你呀,又怕我想你的梦寐压着你,我的花瓣爱人呀,你是否懂得
我是如此地爱你呀,又怕我拥你的力量勒坏你,我的花瓣爱人呀,你是否懂得

——这是著名诗人大卫树的[花瓣诗18]的第三节诗。
语言的创新特点是长句子的全节反复与排比,而且每句的重复音节竟达到了26/31,只有5/31的字是相异的。如果将每行分4短行排为一节,那末就跟诗经中的节排比的形式一样了。这应当是大卫树古为今用而推陈出新的典型例子之一。艺术效果在于周而复始地强化主体形象的情感。“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表白,竟被诗人铺排得花瓣雨一样的纷纷扬扬了。

(一)
得鲁依
得鲁依再一次从你的嘴里走出来
走进我的黑夜,你说,这多么像一枚鲜果
沉沉的捏在手上,沉沉的就是你

得鲁依,这个新鲜的名词
新鲜的浆,再一次被我咀嚼

(二)
得鲁依,它是谁,它从夜里跳出来
姿势如此优美,划着一个又一个弧线
漂亮的月亮的弧线,落在老屋的顶上
我转过青石板和小巷
就看见得鲁依,在路灯下飞

——这是著名女诗人轻若芷水的组诗《得鲁依》的第一、二首。
这是一种模糊而美的语言创新。模糊在“得鲁依”这个没有任何涵义的文字符号,成为诗的主体形象。在第一首里,它是作为“你”“我”对面言语中的相似于代词的角色出现的。如果(假设)我在晚上有个约会,那末现在我就认为“得鲁依”代的是“爱情”。不妨将文本里的三个“得鲁依”都换为“爱情”读一下,那不就是一首很美的小情诗吗?但美的不是“得鲁依”这个符号,因为换下来后符号已经不存在了。美的是“嘴里走出来/走进我的黑夜”句子中“走”一词的活用拈连与复沓;美的是“沉沉”叠词的运用与“沉沉的”反复;美的是接下来“鲜果”、“你”、“浆”、“咀嚼”的系列比喻。
在第二首里,“得鲁依”被一个“谁”字拟人后,就朦胧成近似于具体的形象了。是爱情的形象呢,还是灵感的形象呢?但分不清就有了模糊的语言效果。如果看成爱情,“我”就是男性,“得鲁依”就是女孩的名字了。她多么美丽活泼,在老屋顶上拉小提琴吧?于是“梁杜”的优美曲调在寻觅追逐的“我”的耳中,就通感成明亮的飞舞了。若是“灵感”呢?那便是诗人的灵感突然“从夜里跳出来”,美丽的意象一个比一个美,或许诗成就题为《路灯下的小巷》,会明显明朗愉悦于反衬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个《雨巷》了。

以上是白话新诗语言在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创新。其实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把诗歌语言的创新,看成是诗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努力为之作出贡献。

2008-7-18于黔中文化村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三十三、如何使诗歌语言明白、流畅、韵味、波澜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明白,是极容易做到的——只要不是故意让别人看不懂。“得鲁依,这个新鲜的名词/新鲜的浆,再一次被我咀嚼”。(轻若芷水《得鲁依》)这里的“得鲁依”本来是读不懂的,但说“这个新鲜的名词”,就十分地明白了。“我转过青石板和小巷/ 就看见得鲁依,在路灯下飞”(同上)尽管还不清楚“得鲁依”是个什么,但我们至少知道了它是个可视物体,而且会飞。这就是明白的语言。

语言的流畅,就是读起来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音效果,或者就叫具有音乐性。从感觉上来说就是不拗口、不别扭、不生硬。从理论上说就是注意音节的平仄结构,就是每行中连续的平声或仄声以不超过三个音节为宜,至多不超过四个音节。“我的唐朝 我回来了/ 你可思念我/ 那个手捧香书的女子/ 我回到了家/ 回到了原本属于我的地方 ” (晨阳《相爱之诗》)这就很流畅的。因为平仄结构还合理。分析一下看就是:“仄平平平 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白话新诗中出现的结构助词(的地得)与时态助词(着了过),读轻声,这里均归入了平声。诚然,这不是最佳,但是很合格的。最佳应当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就是或平或仄连续二、三个音节交替变换。流畅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节拍,就是一、二、三个音节为一拍(至多四个)。“我的︱唐朝︱我︱回来了︱/ 你可︱思念︱我︱/ 那个︱手捧︱香书的︱女子/ ︱我︱回到了︱家/︱ 回到了︱原本︱属于我的︱地方 ”晨阳的这几句诗,就是这样的拍节,读起来就具有了音乐性。

语言的韵味,是指语言内在的一种审美情趣,或是音乐性的美感,或是色彩性的美感,抑或是情趣的美感的渗透。“偶然经过/ 空气涂抹寂寞的单色/ 相遇你  在眸子相碰的一刻 / 楚怜  忧愁/ 着实刺伤了我/ 击打一曲伤感的歌(娜姿《过客》)”这一节诗,音乐性的美感很强,首先强在“过、抹、寞、色、刻、我、歌”同韵音节的参差运用。诚然,这必须是在明白流畅的基础上的,而娜姿的这节诗,无论从平仄结构上看,还是行进的节拍上品味,都是很流畅的。

语言的波澜,一个是用词上体现的语言本身的重叠起伏,一个是语言建构的意象上的跌宕起伏。例如陶然的《榴花细语》的末节:“盼望凋谢/ 不惜娇颜消陨/ 盼望重生/ 孕育满腹晶莹/ 盼望成熟在八月里/ 一树骄傲的垂青”。这里建构起来的三个意象,从“娇颜消陨”到“满腹晶莹”再到“骄傲的垂青”,就是意象之间构成的一个很大的跌宕起伏,亦即一个很大的波澜。

语言的明白、流畅、韵味、波澜,不是单项单纯存在的。而往往是同时显露出来的。“得鲁依,这个新鲜的名词/新鲜的浆,再一次被我咀嚼”。这样的诗文本不仅是明白的,而且也是流畅的,两个“新鲜的”的复沓也使句子有了韵味,而从“名词”到“浆”再到“咀嚼”也有了意象上的波澜。
不久前我写的一首《北望汶川》(发表在《常青藤》第7期),也可以体会语言的明白、流畅、韵味、波澜并行的效果。全诗仅8行,分4小节。如下:

大地震蒙难了太多的生命亲情与空间
太阳下更觉呼吸的可贵溶于尘世自然

两边的茶田碧绿直抵远处的山寨山坡
目不暇接的白蝴蝶构图为素色的翩然

一切生灵必于冥冥中息息相通又相惜
采蜜传粉无声都是默默的悲伤与悼念

从黔中北望汶川忍被连绵的群山障目
退休的老人们散步已无别的话题交谈

首先是没有读不明白的句子,其次读起来也挺顺口,而且押韵的。这就是明白流畅的了。行文中叠字、复沓,以及句子成分的排比或排偶的运用,不仅有了音乐性的审美,也具备了色彩上的审美,韵味已在其中了。而“生命亲情与空间”、“溶于尘世自然”、“远处的山寨山坡”“冥冥中息息相通又相惜”、“默默的悲伤与悼念”这都具有语言本身的重叠起伏的阅读效果,当然也是波澜的了。

2008-7-21于黔中文化村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三十四、如何使诗歌语言简约、精炼、准确、干净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简约,就是尽可能地省俭、节约地使用语言,从而造成简洁隐约的阅读效果。
“伸展天使的玉臂/ 一袭白裙 倾倒多少骚人墨客”(穆桂荣《芦苇》)。
这是诗人对秋天芦苇飞白形象的生动描写,是通过想象与拟人的手法来省俭如实的描摹,并通过天使的形象隐约着芦苇在秋风中摇曳的样子的。这就是简约的语言。
“难以相信,它们的前生/ 曾是那些鲜活的木兰花枝”(白沙《成炭》)。
这是开头的两行诗。面前应当是一堆木炭,诗人省俭掉不说(因有标题的提示,读者明白是在说木炭),却以“前生”比拟,让读者从“鲜活”隐约看到了木兰花枝的繁茂生长的样子。这也是简约的语言。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鸟群/ 碎叶在漩涡中旋出许多悬念”(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流》)。
第一句诗人把浪头拍岸的动作“喷出”,直接衔接在“受惊的鸟群”身上,就省俭了一个动词“飞起”。第二句的“旋出许多悬念”就隐约了许多故事。这就是简约的语言。

语言的精炼,是诗歌的本质要求,是在遣词造句的火焰中炼出精粹的言辞来。
“一个人坐进孤独  开始/ 默述一些经年的细节 ”(穆桂荣《夜将临》)。
一个“孤独”,一个“细节”,一个形容词,一个抽象的名词,通过名词化(形容词“孤独”用如名词)和借代(以“细节”代替事情或故事)的方法,实现了遣词造句的精粹效果。这就是语言精练的面貌。
“冬天的街道上行人稀少/ 干冷,也缺色”(白沙《冬日》)。
这里的精粹,在于提炼出一个很平常口语“干冷”,和一个书面语“缺色”。这两个词语把冬天的气候与景色,一揽无余,当然是精炼的语言。
“还没开小黄花小白花/ 谦卑地生在田埂下/ 眺望天涯”(山城子《苦菜》)。
我写的这首微型诗,精粹之点在于一个形容词“谦卑”和一个动词“眺望” 的拟人。前者隐喻着身份,后者藏着梦想。也应当属于精炼的语言吧?

语言的准确,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诗歌必须具备的语言效度的衡量。所谓语言效度,是指语言的含义与所表达的对象的实际存在相符合的程度。越是相符合,就越是准确。
“你开始小心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 小巧如米的花蕾”(山城子《冬青》)。
冬青的花蕾基本是乳白色的,白里透出些微的淡绿,说“酝酿乳白的情感”,是为了强调(喻义中爱情的)纯洁,因此表达得基本准确。冬青的花絮成散穗状,而欲放的花蕾,形状与大小恰如高粱米(也与大米近似)。因此三、四句的表达,是很准确的。这得益于平时细致的观察——因为我们居住的环境,冬青树、及冬青树墙实在太多,而我常常驻足欣赏他们的形态。
“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对生叶/ 空气与阳光都被染香了/ 我也被染香了”(山城子《槐花》)。
这是2005年5月初,我在黔中乡间路上走过一排槐林时的观察。第一句写槐花串的形态与颜色极恰当;第二句写叶序那无疑是正确的;第三句写弥漫在空气里的花香,而空气是被阳光照亮了,是很符合实际的,第四句虽有稍稍地夸张,但那是强调我嗅到了花香的浓郁,也是符合实际的。因而这也是很准确的语言。
“一条花径摇曳着唐诗宋词/ 还有《红楼梦》挤在中间/ 你说黛玉葬花/ 是先葬了自己/ 晴雯最让人想念/ 话题像两条小河流成一脉”(山城子《听雨》)。
一二句写两个人相约散步的地点和谈论的话题,如实写来,自然是准确的;三、四、五句是照实而说,也是准确的;第六句是比喻,两人话语无绝如潺潺流水的两条小河,汇合在一起。这比喻很确当。比喻确当才可谓之准确。

语言的干净,就是在简约的基础上,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尽可能省略诗句中的时态、结构乃至语气助词,以及转折连词和部分介词,从而使阅读效果让人感到简洁干净。
2007年3月22日,我独自一人徜徉田野,将目击的景象,用诗记录下来,题为《牛背》(发表在《澳洲彩虹鹦》总第15期上)。我自己觉得这首诗,可以称之为语言干净的诗。

前方,翠黄的色块中
两只八哥抢我的眼睛
悠闲一处棕黑
渐渐浮出牛背

——这是第一节。“在我的前方”省为“前方”;“在一块块翠黄色油菜花田的中间”省为“翠黄的色块中”;“我发现有两只八哥非常吸引我的眼睛”省为“两只八哥抢我的眼睛”;“我看到两个悠闲八哥落脚处是一片棕黑的颜色,随着我的前移,渐渐看清那棕黑是一头耕牛的背脊。”省为“悠闲一处棕黑/ 渐渐浮出牛背”。

一畦荒地茁壮青草
牛儿停止啃食打量
目光说:人怎么这样孤单?
看我们的和谐自然

——这是第二节。当时,我看到那是一畦长满了茂密的青草的荒地,我慢慢走近,那头牛就抬起头来,很陌生地看我。我看到它与它背上的两只八哥相处得和谐而自然,而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走在田野里排遣寂寞。如果这情景用如下的文本,也还是诗:“一畦荒地茁壮着青草/ 牛儿停止了啃食青草打量我/ 它的目光说:你们人怎么会这样孤单呢?/ 看我们是多么的和谐自然呀!”原文本是34个字,而这里是49个字。多出15个来未免啰嗦。

两个八哥不看我
牛背绝对平安
一只,用爪扫了一下喙
另一只,用喙梳理羽毛

——这是第三节。尽量突出地写两只八哥的悠闲于牛背的动作。虽然如实写来,没有明显地省略什么,却也依然如第一、二节一样的简洁干净。

以上,语言的简约、精炼、准确、干净,我是分开说的,但阅读的实际效果却很难分开,往往简约,就是精炼,就是准确又干净。我们也可以从第一节的三、四行“悠闲一处棕黑/ 渐渐浮出牛背”这样的句子体会,它既是简约精炼的,又是准确而干净的。
——2008-7-23于黔中文化村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三十五、如何使诗歌语言含蓄、朦胧、模糊、陌生起来
文/ 山城子

诗歌语言的含蓄,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特征之一。所谓含蓄,就是将诗人所表达的意(诗思或情怀),隐约地藏在所建构的诗歌意象里。

风停了
叶子也不再喧哗
灯光裹紧我
还有
若有若无的挂念  以及
露水潮湿的香飘进来
我关上门
似乎早已适应了这种孤寂
恰到好处的和昨天一样(穆桂荣《寂寞》)

这首9行小诗,选自著名女诗人穆桂荣的诗集《永远的节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口语白描,明白流畅,然而这些语言,却又是含蓄的。
1-2行用“风”与“叶子”建构的意象,含蓄着诗人一种平淡、安分的处世心态;
3-6行从“灯光”到“挂念”再到“露水”的物象与思象里,透露的是诗人敬业与关注社会同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个性;
7-9行则用“关门”的动象,以及“适应”、“恰到好处”的议象,隐约着诗人一如既往地自守着、固守着、孤守着这样孤寂的诗意的生命状态,也藏了诗人那种执着的人生情怀。
我们从上述简略地分析中,可以结论出:这样明白晓畅的诗意语言,就是含蓄的语言。

诗歌语言的朦胧,来自诗人采用象征、隐喻、荒诞、活用词类或创新修辞等手法行文时所产生的语义朦胧的语言现象。用这样的语言现象创作的诗歌,称之为朦胧诗,以写朦胧诗为主的诗人可称之为朦胧诗人。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一大批朦胧诗人,其中的北岛、顾城、舒婷是公认的代表人物。这一代(第三代)诗人的作品对中国后来的诗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月是用来赶路的
哪怕只是一只破旧的船只
同这个春天交换预约的花朵
并意外地扑捉一些意象,悟到某种可能
月亮走了,太阳重新升起来
此刻我在尘世在光阴的背上
如实地诉说
但我依然不能吐露白玉兰的清香
来自谁的思念 (利子《四月是用来怀念的》节选)

这是著名女诗人利子(邢秀丽)的获奖之作。这首诗,在《圆桌》诗刊与《情诗》季刊联袂举办的“华语情诗大奖赛”上,一举摘取桂冠。这是第三节,也是最后一节。
1-4行中,“四月”被“物化”,“船只”、“花朵”是借喻,一个“预约”的嵌入,使“春天”得以拟人,“意象”是通过拟物的转喻,“某种可能”是模糊。这一系列的修辞的使用,基本上可以叫作“喻拟行走”,因为隐喻的手法,主要是通过比喻和比拟修辞格的运用而实现的。
5-9行中,“月亮”、“太阳”是借喻,一个“背”字的顺手拈来,使“尘世”和“光阴” 被成功的拟物,“白玉兰的清香”是暗喻,“谁”又被涂上模糊的色彩。这一系列的修辞的使用,也是“喻拟行走”。
这节依序是物化、借喻、拟人、借喻、拟物、转喻、模糊、借喻、借喻、拟物、拟物、暗喻、模糊,凡13处积极用格。这样,就基本形成了语言朦胧的审美效果。

语言的模糊,是诗人使用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或者使用模糊格的修辞,所产生的一时辨不清或者不确定的语义的诗歌语言现象。象征手法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寄寓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手法。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海燕》中的海燕,《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的钥匙,就是具体形象。但形象如果在现实世界中还没有物质对应,甚至也没有“上帝”一类的意识对应,而模糊为一种文字或其它的抽象符号,那末这种象征手法,就从原有的象征细胞中一分为二了,可称之为“模糊象征”。

你说,每个日子发亮,都是因为得鲁依
它就是阳光下的一朵金色向日葵
它在山坡上晃啊晃,在树稍上摇啊摇

这一切多么美
你忍不住用果子拐骗了它
在石头背后,你一件一件褪去了它的衣裳
得鲁依不知道,它光着身子走在阳光里
得鲁依的白天没有智慧,也没有翅膀
得鲁依有和我一样的名字
爱在月光下哭泣

这是著名女诗人轻若芷水的组诗《得鲁依》的第三首。“得鲁依”这三个汉字在这里没有任何字义,只有符号的意义。所以诗人用的是“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
这首10行的诗中,“得鲁依”和代它的代词“它”共出现9次,弄不明白“得鲁依”,就只能模糊着我们的阅读。这就是模糊语言的特征。我读过几遍后,觉得好像是(这是我作为读者的猜测,你也可以有别的解读,这是模糊语言造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功能)两个朋友之间在讨论“友谊”、“感情”或“真爱”一类的话题,“得鲁依”这个符号就代表那个话题了(而在第一、二、四、五首里,它又不代表某个话题)。这类话题是要有观点的。“友谊”也好,“感情”也好,“真爱”也罢,最容易被“物质”欲(“忍不住用果子拐骗”)破坏,结果只能带来清醒后的悲伤(爱在月光下哭泣)。

语言的陌生,就是指诗歌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风格中,各自又具有了新颖别致得从未见过一般的阅读效果。我们没有见过“得鲁依”这样的三个没有含义的汉字,符号般地连续出现在诗行中,也有一种模糊的新颖别致的感觉,因此著名女诗人轻若芷水的组诗《得鲁依》,既是模糊的语言,也是陌生的语言。我们现在离开“得鲁依”,到别处看看吧:

该物体产于四川
八一年起归北京保管
它长1、72
宽0、43
厚0、21

物体为不规则状
暂时称作组合式
有一个椭球体
两个圆柱体
两个圆锥体
五个长方体
表面呈天然光泽(阿吾《对一个物体的描述》)

全诗共6节,这是前两节。所谓“对一个物体的描述”,写的是个人简历。第一节介绍的是籍贯与读书的地点,以及身高与体形。却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出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第二节是对自身外貌的描述。人体的组合是不规则的,这是一、二行的意思;第三行写的是头部,第四行写的是胳膊,第五行写的是腿,第六行写的是身体及手脚。第七行写的是皮肤。
这是阿吾写于1987年的作品,当时发表在《诗歌报》上,引起反响。阿吾当时主张“两反”,即“反诗”(反对已存的一切白话诗样式,独辟蹊径)与“反修辞”(其实是反修饰语)。实质上就是创新诗歌样式与诗歌语言。他成功地创造了个人的诗歌样式和独特的诗歌语言建构。我把这种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语,且常常以种代属(大概念代小概念——借代修辞格的拓展创新)的方法,建构起来的语言方式,称之为“原始语态”,并将他的这种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冷静描述的诗称为“客观诗”。借鉴阿吾以原始语态进行客观描述的语言方式,我也写过一些作品,现找出一首附下:

《穿越》

半径50米
半球体
半透明蓬帐
今晨的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
我是中心
寂寞而惬意
被割倒的稻子一捆捆躺在脚下
湿漉漉
不知把什么回忆

一个花季影子贴到蓬壁上
一点一点及近
不是侵入
是一朵山百合
眼睫毛细亮着雾滴
携着她的世界
轻轻游动
操纵一册课本
像操纵方向盘
无声地穿越

我的世界
又归于平静和完整
做些自己的动作
田埂高兴
没人看见
大自然促成的偶然
弥天大雾
让心灵
卸掉一些东西

(2006-9-20于毛栗坡)

这是秋天的清晨,我一个人沿田头小路做散步式锻炼,弥天大雾可视的空间极像个圆顶的半透明的帐篷,人走到哪里,帐篷就跟移到哪里,感觉非常好。这时一个作野外晨读的女孩由模糊而清晰与我擦肩而过……回到学校我就记录下来,题为《穿越》。

——2008-7-26于黔中文化村








三十六、如何使诗歌语言生动、活泼、新颖、形象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生动、活泼,是一切文学作品,乃至演说辞、政论文等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般诗歌应当具备的语言素质之一。现在我们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寒雪梅花的《秋水》,来体会一下:

秋水明净潺湲
秋云飘逸

秋天的鱼生出
许多小宝宝,吐小泡泡
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

这也许就叫青梅竹马,从秋天
认识,春暖花开时我们分离

至今,我还吐着思念你的小泡泡
一串串,一坠坠

青年女诗人寒雪梅花这10行小诗,精心地分了四节。
第一节直从标题起兴,两行10个汉字干净利索得没法再简洁,然而更生动。有水有云,云水辉映而生动出“明净、潺湲、飘逸”来。文字铺陈的是动态的景,行间里生动出的是疏朗逸致的心情。
诗是从第二节铺垫隐喻的。从诗文本中你还看不出诗人心中哑然快慰,抑或淡淡若失的回味。仿佛就是在展示自然界的美好,以其细致的观察和描绘而生动活泼着。妙在“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素材做成意象的选择——谁都能想到一如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捉迷藏。这是诗人忍俊不住的主观审美的陶醉。
有了上述的隐喻铺垫,再走一步(第三节),就活泼自然地过渡到诗旨的所在,儿时没发芽的爱的所在了。说“这也许就叫”,表面上好像是对铺垫的一种不确定而又认可的判断,但内里何尝不是诗人对与两小无猜小伙伴玩捉迷藏情景的回忆呢?
第四节尽管情怀怅然,但“我还吐着思念你的小泡泡/ 一串串,一坠坠”,却依然生动活泼得可爱。

语言的新颖,是指遣词造句的不落俗套,而新鲜别致,而且字里行间能隐藏(颖)着深刻的诗思或情怀的语言特点。下面我们就中间代著名女诗人安琪的《晚风》,来研讨一回。原诗如下:

晚风凉了,夜色刮起秋意,内蒙像一张羊皮慢慢铺开
树的影子凉了
静静站在路旁
夜色刮起,我们在内蒙的秋意里
守着遥远的草原幻想
慢慢进入梦乡

梦是谁家的孩子
一会儿到我心里走走
一会儿到你心里走走
在内蒙的秋意里
我们手拉手
渐渐进入梦乡

生:老师!“夜色”怎么会“刮起”?内蒙就在那里,怎么会“慢慢铺开”?
师:那我们给句子恢复通常的回来。当是“夜色凉了,晚风刮起,秋意慢慢铺开在像一张羊皮的内蒙” 你们觉得这样好吗?
生:那就不新颖了。
师:对!诗人就是用这开头的新鲜句子把我们抓住的。
生:那“夜色”毕竟不会“刮起”?内蒙也不会“慢慢铺开”呀?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不正常,有悖事理。对吧?
生:对呀!
师:我这样理解:符合事理的叙述,必是司空见惯的叙述。司空见惯就不新鲜,不新鲜就不引人注意,服装一年一换流行色,也是图个新鲜,图人们的眼神。不正常,有悖事理却新鲜起来,别致起来,意想不到起来,反而成了美丽新颖的句子。不是么?
生:是的!是的!明白了。不过这首诗好像就写了秋凉的夜晚他们美美地睡了,还做了好梦。就这么个再也平常不过的事,咋就觉得好呢?
师: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奇异的事,耐人寻味呀!要不,咱们先从修辞学上找找原因?在这仅仅12行的短诗里,诗人都使用了哪些积极的修辞方法?
生:有比喻——内蒙像一张羊皮,是明喻;梦是谁家的孩子,是暗喻。
师:一明一暗,相得益彰,同时没见过有人这样比喻过,只有独创才新颖。
生:有拟人——树会静静地站着,梦会走。
师:这就新颖出来童话的效果了嘛。
生:反复用的多呢!——有“凉了…凉了”,有“夜色刮起…夜色刮起”,有“在内蒙的秋意里…在内蒙的秋意里”,还有“进入梦乡…进入梦乡”,“一会儿…走走”也是哩!
师:用了这么多的反复,应当算作一个特点了。
生:还用了叠词。依次是慢慢、静静、慢慢、走走、走走、渐渐。
师:好我们统计一下:比喻2次,拟人2次,反复5次,叠词6次。
生:一共15次用了修辞格呢,才12行诗。
师:且慢!还有呢,叫“异配”——就是首行两处有悖事理的那种写法,还有“影子凉了”也是。本来影子是无所谓凉无所谓热的,“凉了”不该配在这里,应当配在有凉热的物质性名词的背后,比如“天气、饭菜、茶水”等等。但把它配给了“影子”,致使“影子”仿佛厚实得可以触摸了一样。——不合理的匹配,却能产生很合情的美丽效果,才叫“异配”, 否则就是乱配了。凡合理的异配,都必然成生新颖的阅读效果。
生:那可就18处用“格儿”了,平均每两行用了3个。怪不它这样新颖呢!
师:但“格儿”也不是可以滥用的,要恰到好处,尤其要出新才行。说把内蒙铺开,这就新颖。颖着什么?颖着诗人宽敞的心情。心情何以宽敞?两个人美满呀!反复说秋意,那应是感伤的底色呀?但铺在诗里是反衬两人悠闲自得的愉悦心情,心情何以愉悦?两个人美满呀!又反复说“凉了”,是反衬两人躺在被窝里的温馨,温馨就是美满呀!用了那么多的叠词,作用是舒缓节奏,是一种悠闲的氛围,可以悠缓的享受生活、享受美满。梦的孩子在你心走走在我心走走,没人这样说过,所以就新,而且颖着梦也是美满的,还有什么不美满呢?结句“渐渐进入梦乡”,就进入了悠长的美满境界。如果说她的诗面上仅仅写了“秋凉的夜晚他们美美地睡了,还做了好梦”,那么,透过这个表层,我们就能体会到诗里的“你、我”婚姻的美满。他们的美满婚姻,就是这样用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方式方法表达出来的。所以就新颖。
生:这样说,我们今后写诗,是不是要多用修辞格呀?
师:不是这个意思。大凡好诗,都是生活里被触动灵感的浑然天成之作。诗人动笔之际,只有情怀的急迫,是来不及想用什么手法和修辞的。如果太用意雕琢斧凿,就没了诗的天然美了。诚然,不同层次文化底蕴的灵感的感度和表现力也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是需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学习语言如何出新,如何生动、活泼、新颖、形象起来。
生:谢谢老师!我们明白了!
师:谢谢同学们!这样的交流很愉快!

语言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对客观事物描摹的逼真的感觉。
“许多小宝宝,吐小泡泡/ 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这三行诗的语言不仅生动活泼,也是形象的。因为,那“小泡泡”和两只捉迷藏的小鱼的形象,已如在目前。

油菜花期开始收官了
我凸起在岩石  听它们细语

碧毯撒金的缝隙
许多蝴蝶上上下下
说着它们过程春天的话儿

这时,一絮奶浆草的种子飞过
视线被粘在了那轻轻的上面
生命被带向悠远

这是山城子2007年3月27日写的《奶浆草的种子》。全诗三节8行。“我凸起在岩石”,一个“凸”字,形象了我坐在油菜花田凸起的岩石之上;“许多蝴蝶上上下下”,“上下”的叠字,形象了蝴蝶纷飞的样子;“视线被粘在了那轻轻的上面”,一个“粘”字,也形象出了“我”悠闲又专注的目光。全诗如实记录斯景斯情,也还比较生动活泼的。

——2008-7-28于黔中文化村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三十七、如何使诗歌语言机智、幽默、诙谐、趣味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机智,主要表现在语言灵活的省俭和创新上。下面我们研究著名军旅诗人的一些诗句,来体会诗人处理语言的机智。

“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周承强《巡逻在午夜》)
“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 周承强《中秋夜》)
“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 周承强《十二月》)

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并通过拟人或比喻的方法,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情感的流露,既是拟人了的景物的,也是诗主体形象的。如第一个句子,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这种把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方法,是一种修辞的创新。这种创新,使应当表达的语言省俭了许多。因而,这样就是机智的语言。

“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 ( 周承强《阔叶遮住的军车》)
“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周承强《含着木叶吹荡黄昏》)
“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周承强《从军行》)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

这四个句子的机智,还是在于修辞的创新:诗人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的意象。这样的修辞方法是周承强独特的创造。这不仅使句子省俭,而且生动美妙起来,因而也是机智的。

语言的幽默、诙谐、趣味,多出现在讽喻诗中或者爱情诗中,可以称之为“诗小品”的。它是让读者读了可以哑然失笑又有所悟的一种语言味道和情趣。我们不妨拿来诗人马也的《悬念》,来体会:

听说本•拉丹99% 死了
为什么死得不那么彻底
最好100% 死了
那样,他就可以转世投胎
做我儿子了
我,一个默默无闻写诗的
如果培养出一个恐怖主义的儿子
我就可以骄傲地宣称
——瑞典文学院,拿诺贝尔奖来
我是本•拉丹他爹

全诗仅10行,没分节。但前5行后5行可分两个层次。读第一个层次时,有两个百分数入诗,很觉幽默,引入的又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本•拉丹,就很吸引人了。但诗人说“最好100% 死了”,然后投胎做他儿子。——当时读到这里,我稍微停了一下,诗人不会是在骂这位小巫吧?我倒是觉得有个小巫,能让大巫睡不好觉,地球村的公民就寂寞不着,或许还是挺有意思的事。你干么要他投胎呢?我急着往后读,直到最后两行才“图穷匕见”,诗人很好玩地捅了瑞典文学院一刀。哈哈!尽管是虚晃,但也挺解气的。不公平么,小日本和印度你们都给了,中国为什么不给?我们的鲁迅比他们谁差?我们的沈从文比他们谁差?我们的老舍比他们谁差?不必说后来者啦(后来有了莫言。但,马也写这诗时,还没有得)。
原来此诗竟与本•拉丹毫无关系,只不过借来一个可以震慑强权的意象,抒发一回诗人的愤懑。诗人又绝不是真想要得什么奖,事实上诗中的“瑞典文学院”和“诺贝尔奖”也不是其本身,只不过鉴于现实生活的体悟,觉得拿来做成意象,其隐喻的水域就无限地宽广起来了。舞台上的小品,往往笑就笑完了;诗中的小品,却是品也品不完。

再看诗人马也的《一棵树》,也如小品一样幽默、诙谐、趣味:

魏旗一过,就是一棵树了
每次过一棵树
我特别留心:是不是真只有一棵树
不是的,远不止一棵树
那为什么叫一棵树呢?
这树究竟是什么树呢
它为什么这么权威
不客气点说这么霸道
它还让不让别的树出名呢
这么想着,我们把一棵树
很轻松地丢在了后边

全诗11行,不分节。但也可以分两个层次。前9行层层推进,就“一棵树”钻牛角尖一样提出问题:既然不是一棵,为什么叫“一棵树”,是什么树?这样权威、霸道?不让别的树出名?我跟着诗人也走到牛角尖,准备到最后两行找个答案。结果又出我的意料,诗人就那么轻飘飘的把它“丢在了后边”。丢得好!我正要发笑,但嘴巴就半开在那了,这么大的一个包袱,总得解出来才能笑呀!于是乎我的脑屏幕闪出各种各样长在不同地方的树——机关、学校、医院、工厂、乡镇、矿山、宾馆、车站、海关,数不胜数都不是一棵树,都是林子或森林,但真的它们其实都叫一棵树,你也这样叫,他也这样叫,弄得别的树都不想当树了。我把包袱解到这,却笑不出来了。舞台小品有笑不出来的么?仿佛没有。
我注意到前边诗中出现的是“我”,而到最后就变成“我们”了。“我们”是谁们呢?是很多人么?很多人共处一体就是社会了。就是社会。社会向前进,就把“一棵树”现象扔进历史了。这样理解,我又笑出来了。这不是很趣味的吗?

最后看看马也的《等》

把地扫了,拖了
把电视开了,关了
把茶泡了,喝了
把饭煮了,菜炒了,不吃了
把灯开了,不关了
一个人把夜熬了,不合眼了
你,什么时候回家了
我就安心了

没分节的8行诗,用排比句式展开,共用了15个时态助词“了”。前13个“了”都是表示实际动作的完成,最后两个“了”则是表示尚未发生的动作预期的完成。前13个“了”第次排列,如层层包裹着什么,直到最后的两个“了”,才将包袱抖开。原来是“我”在等“你”。这首小诗很透明,两口人过日子,该下班了一个没有回来,另一个在一系列的家务琐事中等待,看样子可以一直等到天亮。其情令人感动,这样的夫妻生活肯定是美满的。但我以为包袱抖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别的,是多维的。这个多维的显现是“安心”一语透露出来的。最后这两行诗换个句式就是“你不回家,我不安心”。那么“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如果没有危险,有什么不安心的呢?首当其冲的是矿工的妻子,再就是驾驶各种机动车辆人员的妻子,还有公安干警的妻子等。这样就不能使读者想及没完没了的矿难事故的发生,没完没了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在法治第一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战斗。
一首诗小品,读下来不要一分钟,但所牵动起来的思考和回味,却有很多。这是舞台小品无法比及的。因为舞台小品靠的是表演,很直观,观众不必动脑,只管笑就行了。而诗小品是用具有典型性的系列意象进行暗示和隐喻,来提起读者的审美兴趣,进而去思索和探求诗意和诗美的。
马也的诗小品想象奇特,建构多维,口语叙述,简洁明快,包袱总是在出人意外中突然抖出,意蕴总是在留连之后渐渐明白。

——2008-7-29于黔中文化村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三十八、如何使诗歌语言美彩、漂亮、明朗、灵动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美彩与漂亮,是指诗歌语言具有美丽的韵味与色彩,能够让读者从阅读中比较直观地进入语言的审美过程。有这种语言效果的诗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著名诗人大卫树的《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载于《北美枫》No.1 2006第51页)了。

丛断桥到断桥到断桥,一路都是断桥,西子湖就累了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
山也烟雨蒙蒙,水也烟雨蒙蒙,你笑得我心疼而忧伤,我也烟雨蒙蒙
那些美丽的沧桑做了窈窕的胭脂,你开始有着丰腴的红唇白齿的历史
我徘徊在你心事曲折的长廊,一唱三叹地念着你的名字:鱼,鱼,鱼
你潜伏水底,偶然给我一个惊艳的水泡,我却想拥有是你整个水下的城市
从天堂奔跑向天堂,从伊甸奔跑向伊甸,从爱奔跑向爱,你真的累了
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抱着我的鱼儿入睡,我和你眠成永远

读了第一行我就被这现代“荒谬”的手法叠印出来的“断桥”迷醉了。而这“荒谬”,是通过中国古诗中常用的复沓、拟人、用典的传统修词格来完成的,传统的底蕴与色彩就这样被镶嵌了。“断桥”是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中的“关键词”。经过这样的叠印,就叠印出了中国的特色,中国江南的特色,叠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的韵味和色彩了。
第二、三行。在这修长绵密的诗行中,对所爱之人悠长的情怀,开始很大气地流淌了。这种大气,是通过现代手法组合出的意象“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实现的。三个“烟雨蒙蒙”的反复,将“心疼而忧伤”的情感,共鸣在大自然(江南的山山水水)里了。传统的韵味与色彩依然,民族的韵味与色彩依然。
四至八行。依然较为整齐地排列着美丽的长阵,情深意长地舒展开真挚的情爱。看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鲜意象:“美丽的沧桑”、“窈窕的胭脂”、“红唇白齿的历史”、“心事曲折的长廊”、“惊艳的水泡”,一连串的“异配”修辞,张扬着现代气息;而“鱼”的连用,“轻轻”的叠用,“累了”的反复,“入睡”、“奔跑”的复沓,“天堂”、“伊甸”、“爱”的回环,以及比喻、拟物、排比、排偶等十余种修辞格的运用,使作品无处不有传统与民族底色的支撑。给读者的审美享受是很直观的。
虽然,大卫树君这首诗的整体形式采取了外来的“十四行”,但绝无外诗的语言痕迹。从所引的八行看,“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烟雨蒙蒙”、“心疼而忧伤”、“红唇白齿”、“心事曲折”、“眠成永远”,以及未引用的后六行中的“不惊,不惧”“不悲,不喜”“乍惊乍喜”“天人合一”、“旖旎缱绻”等词语的运用,都带了从中国古诗文中化出的印痕。
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我明白了一首好的诗,美的诗,漂亮的诗,有生命的诗,有魔力的诗,就一定是一首特点强烈,手法巧妙,意象新鲜,语言美彩,而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传统的韵味,以及审美氛围和厚实的民族文化底蕴的诗。

语言的明朗,就是指阅读效果不晦涩、不晦暗、也不灰色的语言形态。我向来不喜欢语言的晦涩难懂,也不喜欢语言的晦暗或灰色。我觉得作为诗人,没有什么不可以光明磊落的,何必用晦涩隐藏什么?而作为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它必须是审美的,而语言的晦暗与灰色,就很难进入审美。因为坚持这样的诗歌语言观念,我写的诗歌就都是很明朗的语言。请看:

说不清你为那样
那么透明
隔着婀娜就能看到
你背后摇曳的花影

那是细雨后
才开出的桃花
红颜重叠在你的脸上
渲染着我明媚的心情

柳叶儿鸟幸福的鸣啭
两只蝴蝶
翩然在菜花地
想及古老的十八相送

我们不需要再说什么
就盘桓在树下
保持宁静

这是我2004年写的《一缕风的记忆》(刊载《顶点》诗刊2004年第2期)。这首15行的短诗,其明朗的基调,在于使用了“透明”“婀娜”“花影”“红颜”“明媚”“翩然”“宁静”等一系列晴朗的词汇,且自始至终都是明白流畅的句子行文。因此,语言的阅读效果就很明朗的了。

语言的灵动,是指诗人在遣词造句上使用某种修辞技巧,巧妙而又准确地传情达意的语言效果。下面我们不妨选用一些著名诗人的诗句,来体会这些诗句何以能够灵动起来。

这个下午,我额头沉静,
像鱼一样沉迷于水。
沉进这开阔的江河

我的腹部长满了花纹,满腹鱼籽
我只单纯地游动
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凝神不动。

像鱼那样亲吻,优雅而湿润
然后与整个世界疏离
那永恒不变的一段空白

一个隐居者,身在水中
被遮蔽的一个缺口
不分过去与未来,渐渐地被辨认出来

这是著名女诗人李轻松写的《像鱼那样亲吻》(发表于《诗个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见第5页)。本诗的语言灵动在于总体上隐喻手法的运用,配以一系列的明喻、暗喻、借喻、借代修辞格的使用。
“额头”的借代,是内部的思绪,因了凡尘的干扰,找个“下午”沉静一回,是很惬意的事情。当今社会,烦嚣太大,格格不入雅致的心思。于是亲近大自然,那绝非偶然,而是当然必然。鱼很单纯,像人的婴儿期那样单纯。鱼的单纯是大自然造就的,人的复杂则是社会促成的。只有回归大自然,才能回归单纯。“沉迷”、“沉进”,一个意向,一个行动,心胸越是开阔到大自然中去,就越是能回归单纯。这是第一节的巧妙又准确的表达。
单纯为一尾美丽的鱼了,这是比喻。不是腹中空空的那种鱼,是装满了“鱼籽”一样的知识和思想,不然如何能“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那是一段怎样的艰难?现在“凝神不动”,肯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吧?这是第二节,主要以系列比喻而巧妙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
“亲吻”是亲情最亲之表达。诗人太酷爱大自然了,就像爱自己的亲人(孩子与配偶)那样。只有扑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感到还原了自己,所以“优雅而湿润”,美好而充实。这时就可以“疏离”凡尘的喧嚣与浮躁,创造干干净净的平静生活,没有谁来打扰,像神仙那样“永恒”。这真太美丽了,美丽的“一段空白”!这是第三节,又是巧妙而准确的表达。
归去来兮的陶渊明,其实也是隐居者。他隐居在田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何等的逍遥安逸;“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何等的诗情画意。王维也终于隐入蓝田西南之辋川,与山、溪、风、月为伴。“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何等的仙姿鹤骨;“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何等的疏离闲适!只要与美丽文字结下不解之缘,那个“缺口”就不可能“被遮蔽”长久,终会被世人或者后人“辨认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们还能记起他们,想到他们,引用他们。这是第四节巧妙而准确的表达。


把柴扉关紧,搂着黑夜静候
一两声虫鸣擦耳而过,听一种呼吸
破门而入。我握不住那一滴水的暖
用心盛接蔓延的须

一粒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
核的出走遗留五粒黑籽,怀抱今生
你是来生的一朵苹果花。就这样等
等你的足音踏响一地芬芳

这是著名诗人马兆印的《凝望》(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全诗两节8行。一个裹紧执着静候苦等爱情的艺术形象,就活生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让你无可回避地想一想自己,或者周围。请看:
这应当是个农村的小伙子,因为“关紧”的是“柴扉”。但如果把“柴扉”理解为清贫的借代,也就无论城乡了。“关紧”的作用在于专一,专一是而后执着的理由。“静候”凸显专注,初恋或初婚那种迫切的心情跃然纸上。“听一种呼吸/ 破门而入。”这种借代而拟人的合用,使诗句透出朦胧灵动之美。“那一滴水的暖”借喻格的运用,说的是“我”获得了爱情。说“握不住”是兴奋的有些慌乱,但随之是让爱情在心里扎根。这样仅仅描述了一个初恋或初婚的镜头,就灵动而出了。
第二节则以苹果为喻,没说爱情何以“出走”,笔力集中在以生命苦等。“怀抱今生”就是执着于专一的写照。“怀抱今生”,用语极其省简且灵动,表明今生今世不会放弃(尽管你离开了。)不仅不放弃,而且信心十足,充满希望,哪怕等到来生也要把“你”等回来——“踏响一地芬芳”。这样就把对爱情的执着,推向了极致,形象就被树立起来了。
“踏响一地芬芳”,这样的修辞很灵动,灵动在精练、经典而别致。如恢复正常的叙述,可能是“踏响在一路芬芳四溢的春天大地上”。这应是对介词短语作补语时的一种省略的搭配,这是否意味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呢?可以叫做“简补”呀——就是对“踏响”这个动作及效果发生的处所与氛围的简略补充。事实上,做为诗人不论从前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语言向美向灵动发展的开拓者。谁开拓得越宽,谁的诗艺就越高,对语言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2008-8-3于上海 宋园路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三十九、如何使诗歌语言深邃、厚重、扩张、蕴籍起来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语言的深邃,是指诗句含蓄了很深刻的思想内容所呈现的语言风貌。我们不妨引用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先生的诗句与作品来体会。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先生名声鹊起的名句之一。他的深邃在于将描述人的品质的两个反义的形容词,名词化地做了主语,让人想及世上坏人横行、好人遭受迫害的情景,比如“文革”。不仅文革,而且可以想到历史,比如秦桧对岳飞的迫害,西太后对康梁的迫害等等。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这是北岛先生的《守夜》。全诗就这样的5句诗,语言都陌生而深邃。我不想妄解深刻于字里行间的某种思想感情,想解一解这样的语言是如何陌生而深邃起来的。
第一句“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陌生了诗的语言。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与创新。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河水”比喻什么?“家具”不是舟船,却用了舟船的谓语,这应当属于成分的“错置”,属于一种我曾定义过新的辞格。
第二句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第三句的“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后面相连的部分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第四句的“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接下来诗人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第五句的“尽头”之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1949年”是共和国,也是诗人北岛诞生的年份,“无名小调”是愁苦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形象写照吗?“尽头”是这种愁苦的结束么?“花”是谁?为什么要“握紧拳头叫喊”?这些都深邃到诗旨里去了。但这,不都是凭借语言的艺术处理实现的吗?

语言的厚重,是指字里行间能呈现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时空的重量感的语言风貌。下面我们引用著名诗人赵福治《生命的龙吟》里的一节诗来体会。

水流声声,鼓荡生命的音符,岁月的芽萌发   
一些意象开始慢慢重叠,季节的铜绿   
如渐凝渐重的云,洒出无数生命的点   
我们用太极,转动四大发明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用一生的感悟,去聆听一种呼声,泛滥的河水   
也曾祭起成吉思汗骑兵的凶悍。弥漫的狼烟里   
也曾闪现帝国唐朝的强盛。而喜洒的东方之泪里   
有诸子百家在岸边的争鸣,将春秋印证。水啊   
这无处不在的水啊,漫过乡土,从子午流柱的切换中   
从二十四节气的更迭中,自西而东,奔腾的热情望日而升

在这节诗里,诗人用了“太极、四大发明 、成吉思汗、帝国唐朝、诸子百家、春秋、子午流柱、二十四节气”等一些列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象,纵横驰骋,淋漓抒情,遂使语言风貌呈现出了厚重的历史时空感。

语言的扩张,就是通常说的具有张力的语言,亦即诗句中的主要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且能引起读者诸多联想或想象的语言态势。下面我们摘录名家的诗句或作品来体会。

“活着是业余的,如我鼠辈”(穆晓禾《十二属相:鼠》)。
我们人类、人群、人们的业余,是以谋生之“业”划界,以外为“余”的。然而,这里的谋生(活着),却是反出为“余”了。这样的类似黑色幽默的语言的出现,也别样耐人寻味,这就是张力所在了。这不禁让人联想:既然“活着是业余的”,莫非“死了”才是正业?忙死忙活的弱势群体,郑渊杰籍以童话的同情,因此才有了《舒克与贝塔》。

◆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是著名女诗人席芷写给著名诗人江南的诗。这样的小诗,我读一遍,再读一遍,再读…嘿嘿!你说她涉及的素材与内涵也不是很好把握的。我发现是个很大一个话题——诗或者文章“如何写”的问题呀!这样理论性很强的东西,诗人居然那样轻灵地几个“小句子”就给形象出来了。这就是张力在整个一首诗中了。
第一节用树、云、雨暗喻客观环境,表达了诗人“我行我素” 就是要“执意要写下去”。
第二节用伞、青石路、画、画中的柳和雨,所构成的系列意象,说写诗要把形势与内容统一起来,而且行文要美。散文美要实际一些,形散神不散;诗歌美,就要动态(跳跃)起来。毕竟是两种文体呀!如果再从句子中,找特别有张力的词语,应当是“如果要撑雨巷的伞/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中的“雨巷”和“青石路”。因为它可以扩张到三十年代那首著名的情诗《雨巷》,很有以该诗为参照,走这样的抒情之路的意味。

语言的蕴籍,是指在含蓄的基础上,能引起读者情感深刻共鸣的语言阅读效果。我们已经拿来太多的词语,来修饰诗歌语言了。最后又拿出了一个“蕴籍”。“蕴”就是蕴含,“籍”就是慰籍,通过诗人蕴含的诗思或情感的共鸣,而使读者得到宽慰或欣慰。这不是一种特点固定的语言形态,而是伴随寄予诗思与情感的意境及语言风格的不同而变化的。下面引用著名女诗人白沙的《给他们》,这是很让我共鸣的一首现实主义的作品。

立春后的第一批雨水
惶惶惑惑的样子,不大像一批适合种在城市的谷物。
民工们,从乡下老家出发了
在拥挤嘈杂的车间
抢占到一个
连续工作十二小时的工位
他们的孩子,扛着米袋上学的蚂蚁
在教室一身臭汗,忍着嗤笑
把破胶鞋往椅子背后躲
有人后来成才,留学伦敦。
一个研究生盗窃电脑论文
后来从轻处置,法外有情:寒门子弟读书不易。
漫长的春季
“年年牛背扶犁住”
他们愁眉望天的样子,雨水反复冲刷过
古诗又存录下来。

诗人把目光放置在低处,放在了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身上。
雨水的数量词应当是“一场”,这里用异配格换成了“一批”,因为充当拟物的“雨水”和“谷物”,本体都是农民工。啊!一批一批的农民工。前两行的诗意很浓郁,也许为了“覆盖”中间行文客观白描诗性的不足吧!这两行不仅诗意盎然,且暗伏着诗人的思想。“雨水”的深意,在于广大的农民工以及没有来打工的广大农民,正是他们用他们的血汗滋养了城市。“谷物”的深意则在于尽管他们滋养了城市,城市却不给他们丰沛的报酬,以至于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这是现实在诗人头脑中很清晰的反映和良知的体现。

“抢占到一个/ 连续工作十二小时的工位”。一个“抢”字客观到准确位置。中国农村太多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处于中国强盛路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首。这无论是走远的毛泽东,还是隔洋指手划脚的小布什,也难以面对的困惑,更不是藉此含沙射影之辈所能一、二的了。但政策鼓励的先行,法律制约的滞后,使新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者的贪欲,有了膨胀的缝隙,延长工时的掠夺,就成为了残酷的现实。这里蕴藏的思考是沉重的呀!“扛着米袋上学的蚂蚁”,是把思考伸到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具体方面了。

“一个研究生盗窃电脑论文”是对中国教育的思考。青少年的犯罪率持续升高,其平均年龄的持续走低,使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的基础教育以致高等教育,至今寻觅不到(或者占据寻觅位置的人们压根不去寻觅)德育的良策。盗文算什么?阿Q还说读书人窃书不算窃呢!自己成了年轻的富翁,而不养乡下的爹娘、直接用网络技术盗取电子银行的存款的新闻披露,也仿佛未绝于耳。这又是一种悲哀的思考在字里行间了。

“年年牛背扶犁住”。一句古诗的引用,诗意又恢复到起兴时的浓郁。“愁眉望天”和
“古诗又存录下来”,收束到对农民问题的整体思考。农业生产力的低下,广大西部地区的牛耕地、方木斗子打稻谷,还停留在春秋战国吧?这是我先前给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手指窗外视线可及的现成例子。可喜的是农民的税费已经减免为零,且有些许的补贴,这可是中国有史以来不曾有的大进步。希望正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摸着石头过河,河再宽也会有抵达彼岸的日子。这是我执信不疑的。白沙肯定也是这样想的吧?

我读这样的诗,就有一种蕴籍的感觉。这是因为:诗人白沙把我想表达却没能表达的诗思与情怀都表达出来了,仿佛是帮助我实现了一个愿望似的,觉得欣慰。诚然,你可以蕴籍于别样的诗。而如果你想蕴籍别人(读者),就设法把你的诗思与情怀用明白流畅的语言,含蓄到一系列意象里去,用意象去共鸣读者。

2008-8-4于上海宋园路
2017/7/19修订于观山湖


四十、关于写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美是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及其兴奋情性的过程。
我们知道,诗歌属于文学样式,而文学是社会生活在文学家头脑中的反映。套用一下,诗自然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那么这里的社会生活,就是美的定义中的客观存在,而“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就是美的定义中的主观情感与兴奋情性。
不妨通过一首诗的创作过程来说明。就选我自己去年发表在《绿风》上的一首诗吧:

冬天的情人谷

黔中冬天的情人谷
淡季依然徘徊在深秋意绪
红叶飞霞黄叶铺金
山石小路不忍踏去…

谷底溪涧流淌无声的缠绵
许多故事扑朔迷离
热夏三五密友寻句
如今都失散在哪里?

山高林密水远心近
临界不越长留美丽
未忘厅内且歌且舞的恣情
频频碰杯可再期许?

这是2007-12-11上午在家里写的。所以写这个,是因当时已经彻底退休(不再接受返聘或邀聘)在家,脱离了长期以来的集体生活与交往,未免怀恋那些集体活动的情趣,以及相处很近的一些同事。一种淡淡的孤独的寂寥感,悄然我的房间。于是,许多集体外出旅游消遣的往事,便在心头集结。情人谷是黔中的一个旅游景点,有一年的教师节,我们全校的同事前去游玩,很尽兴的。这些,都是存留于我内心的客观存在。所以翻动出来,全是我当时的孤独的寂寥感这个主观情感使然。就是用这些客观存在,来抚摸抚慰我的内心的怅然若失。这时,被我翻动出来的这个具体的客观存在与我具体的主观情感就建立起一种抚摸抚慰与被抚摸抚慰的和谐统一关系,同时就引起了我的怀恋(兴奋情性)的过程。这个关系与过程,就是美。如果不做记录,这种情形从宏观上说就稍纵即逝了。但我是一个诗爱者,我用诗的样式记录下来,就写成了《冬天的情人谷》。写出来了,心情也就被抚平了。看我的这个创作经过,其实就是一个建立美又纪录美的过程。
同样,我创作《形象诗美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美和纪录美的过程。每创作一个理论节(一首),我都怀着一种积极的创作欲望(既用诗的形式作诗美学的启蒙与普及的文字工作),这便是我的主观情感。在这样具体的主观情感驱动下,我要翻动相关的个人积累以及可以查阅的资料,亦即先前汲取并存留的或可从别处获取的客观存在,而这些客观存在恰好能满足我的创作欲望并能顺利地实施创作。这就是建立了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关系。这时“兴奋情性”的过程,就表现为我如何利用技巧把逻辑思维赋予形象思维的形式。例如,我每写一个理论节,技巧之一就是用形象体现理论。我写豪放美,就尽情让我的诗文本也豪放起来,写婉约美,我的行走也就模特起来;我写比喻美,就大量地运用比喻格行文,写童话美,我一开篇就自己先童话起来。
诗友们,想想自己具体诗作的创作过程,不也是这样的建立美和纪录美的过程吗?
美不神秘,美学也不神秘,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生活与学习中,就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时时刻刻闪耀着光芒。只要你肯体会,肯纪录,你就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9-2-23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2017-9-18修订于夏云镇

41、关于读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诗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建立美又纪录美的过程。其实,读诗过程,也是一个建立美又享受美的过程。
为什么呢?因为当读者读诗的时候,作为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的诗作品,就成为读者接触到的客观存在了。这个客观存在,通过艺术化了的语言文字的信息一行行地作用于读者的主观情感,如果能发生兴奋情性,那就是已经建立了和谐的关系,也就是发生了共鸣。那么,这个引起共鸣的和谐关系与兴奋情性过程,就是建立起来的美。对这个美的感知和理性认识,就是读诗的审美享受。
现在以我作为读者,阅读双儿的《朋友》一诗为例,说明之:
  
翻开藏在日记的幸福
我们的微笑都还在彼此的怀里躲风
一辆单车的温度
一个眼神的相通
手里的美味冰淇淋
挑剔只有蓝莓最懂
那时我们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不是夹在日记的那瓣花蕊不解风情

就这样短短的8行诗,让我也想到了久违的学生时代。这就是共鸣。于是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美在哪里呢?我立刻进入了审美过程:
我发现双儿的语言很诗性。诗性在于先后借用“幸福”与“微笑”,来代替彼此开始留心注意对方的并保留至今的那种悄悄的快乐情怀。情窦初开的感觉总是幸福的。接下来给我的想象是心有灵犀了,一个眼神就相约而走。大概是男孩子骑单车,女孩子坐在尾架上,当然是夏天,靠得很近,自然感到了“温度”(该词很张力,有彼此到了一定程度的暗示效果),手里是男孩大方出来的美味,女孩边吃还边“挑剔”(那是一种高兴的故意,具有语言撒娇的性质),妙在拟人格的及时运用“只有蓝莓最懂”。 最后两行。紧承一个“懂”字,写出了懂事的少男少女“我们”的理智。毕竟正值人生最关键的面临高考的选择时刻,学习是不能受到影响的呀!但相互怎能忘记,彼此是最初萌动的“朋友”啊!
读过之后,我将这个共鸣与审美的过程,比较细致地记录下来,就成了一篇诗歌的赏析文章。
但,对于具体的读者与具体的诗作,不是一客观一主观,就可以建立美和享受美的。这是因为,具体的读者的社会位置、人生阅历、文化素养、生活情趣、审美观念各不相同,某一个具体的诗作,进入他们的主观情感,可能产生和谐关系,也可能产生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可能共鸣,也可能不共鸣。关系和谐而共鸣的,读者必认为是好诗,并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关系不能和谐,则认为不是好诗,必嗤之以鼻了。
那么,如何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呢?这就是至今不能统一的诗的标准的问题了。
“谈标准,我也只能袒露一下我心中潜移默化与升华出来的东西。我认为一首好诗的大体标准应是:
第一:印象上要特殊于别人,不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二:内容上要落到地上来,不要悬在半空里虚无飘渺;
第三:结构形式与内容协调,不要不论写啥都一个姿势;
第四:意境统一不支离破碎,意象缤纷鲜亮不用别人的;
第五;遣词要通俗准确新颖,造句要含蓄精炼生动形象。”
这是《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的第13节中提到的标准。现在从诗美学的角度来看,也还恰当。
其实任何标准都不标准,最标准的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能否建立起美来,并享受之。

2009-7-26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2017/9/18修订于夏云镇


42、谈谈创作与阅赏的美学联系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忽然想到唐代诗僧景云的《画松》。我觉得这首诗恰好将文学艺术创作与其阅读欣赏之间的美学联系,十分形象地说了出来。
请看原诗:“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说的是由松到画。松是真松,画是似真松。这里:真松就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亦即社会生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形象代表,而画则是一切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替身。从一幅画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对创作者来说松就是他的“客观存在”,松映入眼帘,从感觉到表象,再到情感兴奋而应用绘画技巧将松落实到纸上,就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与“客观存在”建立起来的和谐(喜爱)关系与情性兴奋(运用技巧、渗透感情)的过程。这就丝丝入扣了美的概念,就是创作美了。
景云诗的第二至第四句,说的是对这幅画的閲赏过程。如同说“哈!这么挺拔遒劲,待我想一想哪里见过?啊!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在天台山,南岸上的第三棵呀!”这样的诗的形象,完全可以表明,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都是由作品返回到物质世界,亦即返回到社会生活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本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读者来说,作品就是“客观存在”,阅读欣赏就是“主观情感”下的与作品建立和谐(喜欢)关系,和兴奋情性(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丝丝入扣了美的概念,就是阅读欣赏之美了。
于是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阅读欣赏之间的美学联系了。如果写成一个流水式,则如下:
生活本真(客观存在)--反映到文学艺术家的头脑(主观情感)--创作过程(美的建立)--作品(创作者的美的感受记录//读者的客观存在)--反映到读者的头脑中(主观情感)--阅读欣赏过程(美的建立)--回味咀嚼生活本真(美的感受)。
概括说就是: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是通过对生活本真的审美过程而建立美,并感受美;而阅读欣赏者的阅读欣赏过程,则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建立美和感受美。(诚然,不是同一作品对所有读者都可以和谐关系兴奋情性的,因为美的建立与感受,是需要有相适应的诸多主观条件的。)
从创作与阅赏的美学联系看,我们不妨说:一切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目的,都是将个人建立起来的美和美的感受,通过其作品传递给读者,期望他们从中也建立美和感受美。

2009-8-4于黔中文化村
2017/9/18修订于夏云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