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6|回复: 2

轻文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 08: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轻文体


轻文体。
是的,
诗就是轻文体。

你可以举轻若重,
但千万别老态龙钟!

如果你已老态龙钟,
那么请离诗远去。

这轻啊——
如鸿毛,
如落花,
如细雨,
也如雷霆。


——卢兆玉2017.7.2
发表于 2017-7-3 06: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之轻,在于记忆。

在于常人的记忆能容易的记住一首首诗,却很难记住一部巨著,一个长篇。

人类的生活,原本就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选择的方向,当然的有利于人类快乐而自由的生活。


片断
表现

表现不只是一种方式,还是一种态度。是世界观也是人生观。是自然主义的,也是片面的。片面就在于,忽视了欣赏或审美作为主体时的独立的存在,忽视了人在审美自然中的地位。尽管表现主义,强调了人个的主观意愿、随想与随意,突出了人的创造力,但人既是美的同时又是审美的这一双重属性,是自然界其它物种所没有或者没有开拓出来的人类的专利。所以表现主义如果只一味的强调了表现,而忽略了审美,那么这就是一种偏私。
人是群体的动物,因此也是制约的动物。表现主义所张扬的艺术个性,显然难以完全突破群体审美的习俗。以及人类的记忆功能。

不错审美有待于培养,积累,改造,也可以更新,自觉于时代的变迁或文风的变化。但审美绝非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有时就是简单到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它甚至短于表现者的一念之间。而对审美的强迫显然也不符合当代人追求自由的思想,也是作为自由的表现者所不应当将非自由强加给读者的。

但这两种自由是否就一直分道扬镳下去呢?可能,但绝对不是诗学最好的归属。
发表于 2017-7-3 08: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之轻,在于记忆。

在于常人的记忆能容易地记住一首首诗,却很难记住一部巨著,一个长篇。

人类的生活,原本就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选择的方向,当然有利于人类快乐而自由的生活。

因此,诗的需要不会中断,诗就会持续的产生。
当镜像、图片成为最佳载体、传媒的时候,当诗阅读缺少市场的时候,杞人曾忧心过:要不了多久,诗就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于是逃亡吧,大量的诗人封笔、改行,或改写于其它。这是上个世纪末,网络诗兴起前诗界的一度景象。

在一片非诗的讨伐中,在逐利下,加速了这种逃亡。

但诗的网络时代来了,“新人”出现了,缺少阅读的市场,无妨于创作的一时持续、增长、繁荣,无妨于表达的愿望。

甚至是一次诗的暴发!“旧人”回来了。

阅读是一种需要,表现同样是一种需要!在表现与阅读之间的桥梁还没有完全搭建好之前,表现是先行的。

今天的诗是一种暂时的抛弃了读者的自我表现的诗。

但诗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读者!没有读者就没有诗的真正的繁荣!正如大自然没有人类就没有审美!

美是独立的,但也是封闭的,只有在审美的蜉化下,才顺势从乌鸡变成凤凰。

人类之审美,是人类创造力之外的第二个欲望。但同时又是自然力之外的第一个欲望。这也是困扰于创作(表现)与阅读之间的一个命题。

人类习惯于欣赏自然美的第一个审美欲望;但人类同时又致力于自然美之外的另一个创造并且欣赏这一创造。

云先生的这个短制,内容的含量是超出了许多美学著作的。

第一诗是轻文体,是从中国文学的史实出发的。

第二,是和散文、小说、戏曲及其它文本互比的。

第三,是来源于诗人创作实际的。

第四,也是本文开篇所提及的——常人的记忆,考量到这一点就是一个独特的美学发现。

第五,融会贯通了创作与阅读的两个节点。

第六,文体之轻,不等于内容之无重。《轻文体》就是典型的一例。

以上诸点或许还有更多,利用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论证、推理都可以写出一篇篇长长的大论来,这谓之学术著作。

因此,我们的诗表现还是要接受诗阅读,诗人创作的目标在步出自娱之后,还是要走向诗阅读这一对作者来说并非完全愉快的事情,有时甚至相反。但没有办法,一个不拒绝长大的诗人终究要走向成熟。

我的上述文字对云先生的这首《轻文体》的剖析是不力的,也或是多余的。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仔细的体悟云先生的这首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