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31|回复: 0

朱曦品诗:生命的独特感悟——读韩庆城短诗《坐”和谐号“从宜昌东到恩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5 14: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定南朱曦 于 2017-2-6 03:47 编辑


8961479343445262719.jpg



坐“和谐“号
从宜昌东到恩施

  
  韩庆成/诗

两个隧道之间
光明稍纵即逝

仿佛我们一直在往地下走
仿佛黑暗才是永恒

        诗人简介:韩庆成,笔名阳村,1985年起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和报告文学。出版《桂冠与荆棘》(合集)、《大潮新曲》(与陈强、洪永平主编)、《城市和乡村的边缘》(诗集)等。2011年与著名诗评家徐敬亚共同创办中国诗歌流派网,2012年当选安徽省诗歌学会理事。《特区文学》"读诗"、《诗歌月刊》"读诗"主持人。

朱曦品读——
.1.

        这首诗,可谓托物言志的感时佳作。诗人韩庆成能于寥寥数语间,呈现出“和谐”“光明”“黑暗”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令人遐想的宏阔意境,属于“简言达意,尽致表情;以少总多,情貌无余(朱曦诗观)”之高手笔;用刘勰《文心雕龙》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而论:诗人从宜昌东到恩施这段铁路,绝大部分地域都是喀斯特地形地貌,溶洞遍布、暗河几乎随处可见,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地质结构;隧道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坐着“和谐号”列车,在其中穿行,自然而然感受到的,必然是隧道与隧道之间“稍纵即逝”的“光明”,和隧道里面漫无休止的黑暗。这是乘坐这一趟”和谐号“的每一个旅人,都可能有的共通感觉,实在不足为奇。然而,诗人韩庆城,却能够别出心裁,突发奇想,将他对”和谐“、”稍纵即逝的光明“与“黑暗的永恒”之间难以直言不讳的关系这种意象,巧妙地附着于“乘车从宜昌东到恩施”这个喻体之上,使自己的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实现了天衣无缝的衔接,从而营造出了天下庶民对时事弊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那种只有“春秋笔法”才能营造出来的婉约、含蓄意境。
      
.2.   
   
        据我的推测,该诗的构思、创作过程,大致如下:
        1.在一个接一个的隧道里面穿行,感受到的,只能是稍纵即逝的短暂光明。
        2.在和谐号的车厢里感觉到的不是和谐的氛围,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改变的漫长的暗黑。
        3.人生渴望光明,而恐惧黑暗;按照人性常理,诗人接下来应该想透露他的心迹:逃离黑暗。可是他没说:是不想说,还是想说而不说?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该诗的诗意,借助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得以无限延展。
        4.诗眼:一个人坐在“和谐号”的车厢里,感受到的,不是和谐,而是“稍纵即逝的光明”和“黑暗的永恒”。
        5.全诗营造意境,流露出了对社会政治生活中,表里不一的社会政治绝症无可奈何的忧国忧民的心境。
      
.3.

        言至于此,想起了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的一段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此言,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说。所谓“别材”,只不过就是诗人对诗歌创作所独具的一种特别的才能,这种才能,不是选择和组织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而是他对物我、人生、社会等等之间关系的一种“妙悟”。如是观之,我对韩诗的品读,不过一家言耳,权当抛砖引玉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