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75|回复: 0

通过服装写人写事写史,而抒真情-学习蔡旭《中山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0 21: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过服装写人写事写史,而抒真情-学习蔡旭《中山装》
文/ 山城子

1、
我穿过中山装,哔叽的、毛料的、毛呢的。
我是站在讲台上,初中的、高中的,或者是别的场合。
但穿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与之相联系的人、的事、的史。
毕竟,那时我全心投入的是课本、教案、黑板、试卷…顾不上别的。
蔡旭老师肯定也穿过,当编辑的,要接待作家、作者的,能不庄重仪表吗?
但那时他操心的是阅稿、选稿、编稿,也无暇顾及的吧?
现在他不同了。现在他专门地散文诗人了,专门地找素材抒心底之情了。
于是,就有了这篇“写人写事写史,而抒真情”的《中山装》了。
于是,我就跑到他的博客,悄悄地拿来,学习学习、见识见识。

2、
    不论太湖,还是西湖,游完了才会体会那全貌的美。
不论散文诗,还是自由体诗,全诗读完了,才能领略整体的美。
这《中山装》,五个节,节节开头句子,都要嵌进“中山装”这个偏正式短语。
五个节,很像五盏红灯笼。这个偏正式短语,就是红灯笼上端的提手,一提就走起来。
走成五盏红灯笼,一盏一盏又不尽相同,各有个的风韵、风采和风情,一盏比一盏明亮。
第一盏,是诞生。朝日似的,所以诗人用了“曙光”,还反复了“曙光”,很寓意的。
第二盏,是介绍。从设计师,到模特;从样式,到细部。赞不绝口,“典范”!“样板”!
第三盏,以装写人,由人及史。装,人,史。妙在装随人,人创史,史造英雄。
第四盏,装定名,人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先驱者的形象,光彩照人了。
第五盏,论装以抒情。论的是正装、国装;抒的是真情、爱情——真心的爱国之情。

3、  
我忖,服装史爱好者,一定青睐这篇精湛的作品。诗人蔡旭仿佛是要给他们授课呢!
授课不是含糊的事,收集的备课资料既要具体,又要详实。
你看:“1894年,28岁,成立兴中会,投身革命时,也许就对着装起了革命的念头。”
你看:“衣袋上加上软盖与扣子,东西再多也不会掉出来。”连功能也带出来了。
你看:“左上袋盖留出一个小口,方便插一支钢笔”这是怎样地实用又文化呀 !
你看:“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内涵传统又丰富呢。
你看:“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象征的意义都有了。
不仅此,我在蔡旭老师的博客上阅读时,还看到穿着中山装的孙中山像和单件的中山装。
有图有文,图文并茂。这也是如今网络信息传播的优越性吧!

4、  
    又忖,喜欢人物传奇之于领袖,以及迷史者,也不言而喻地喜欢这篇美作。
    中国革命的先驱啊!这样的尊誉,只有孙中山一人。作品从6岁写起,贯穿他一生。
    从东京筹划起义,到檀香山发表演说;从东南亚四处奔波,到宣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从旧金山发起中华革命党,到指挥辛亥革命,再到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一切,都从诗人的笔下顺流而下,澎湃而来;这一切,如何不由衷地感动读者呢?
蔡旭老师说:“把情感注入描写,描写就是抒情”。他这样说就这样做的呀!请看:
“无意中当了第一个走在潮流前面的模特。立翻领,立起了坚毅;风纪扣,扣出了严明。”
蔡旭老师说:“带着情感去叙事,叙事就是抒情”。 他这样说就这样做的呀!请看:
“它现身天安门城楼,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会见外宾,参加国际会议,登上世界舞台。”
蔡旭老师说:“饱蘸情感发议论,议论就是抒情”。他这样说就这样做的呀!请看:
“风尘仆仆的中山装,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平凡又不凡的中山装,伴随着一个伟人的形象。”
   蔡旭老师,就是这样描写也抒情,叙事也抒情,议论还抒情。抒真情,爱情,爱国之真情。

5
通过服装写人写事写史,写成散文很容易,但写成散文诗,就非得是大家之笔了。
    大家之笔,不仅要真情饱满,还须语言的艺术呈现也美丽。既或密度不大,也疏密有致。
    正是这样的。我们不妨浏览一番,领略一回——就选几个例子吧,绝不以偏概全。
    其一,“那时候没有中山装。/那时候还是清朝,流行的是长袍、马褂、瓜皮帽”(开头)
——“那时候”的复沓,行走已铿锵;后面的成分排比加之“朝”“袍”“帽”很韵脚。
其二,“立翻领,立起了坚毅;风纪扣,扣出了严明。”(第2节的第四行)
  ——美在 “立”也复沓,“扣”也复沓;妙在两复沓排偶自然,又虚实掩映成趣。
    其三,“风尘仆仆的中山装,肩负起民族的希望。(第三节,倒数第二行)
——“风尘仆仆”一是拟人,二是暗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这可以叫做“艺术双关”了。
其四,“它只是高雅庄重,稳健大方,笔挺帅气,沉着老练”(第四节的中间)
——这是四个短语的排比。美在音韵雄壮有力,且造成了连续拟人的活泼氛围。
其五,“穿出革命传统,穿出民族气派,穿出中国特色。”(第五节下数第三行)
——极有气势的复沓排比句。 “穿出”的复沓简直是气势磅礴的行进鼓点了。
恕不再举——毕竟学习笔记式的文章,也不能一味罗列,以点带面应当很说明问题了。

2016/11/30于故乡——辽西北镇。


附:
中山装(转自《蔡旭散文诗》博客)
文/ 蔡旭

1
那时候没有中山装。
那时候还是清朝,流行的是长袍、马褂、瓜皮帽。
对襟式短褂衫禁锢着锐气,大襟式长衫拖沓着精神。
从6岁起就在翠亨村插秧、除草、打禾的孙中山,体验了穿着的不便。
12岁起在茂宜岛、檀香山、香港读书、从医的他,也见识了西装的繁琐。
1894年,28岁,成立兴中会,投身革命时,也许就对着装起了革命的念头。
二十世纪的曙光,正是服装革命的曙光。
一种新的服式,在中国应运而生了。

2
那时候不叫中山装。
中山先生是设计师,也是试穿第一人。
无意中当了第一个走在潮流前面的模特。
立翻领,立起了坚毅;风纪扣,扣出了严明。
四个贴袋,稳重地装下了多少东西啊。
衣袋上加上软盖与扣子,东西再多也不会掉出来。
左上袋盖留出一个小口,方便插一支钢笔。
下面两个可以伸缩的“琴袋”,先生说,放得进书籍、笔记本。
下身是西裤,左右有暗袋,携带随身必需品。
高雅,大方,笔挺。
简便,干练,舒适。
西方军服的改良?日本学生装的升级?南洋华侨企领文装的翻版?
哦,都是,都不是。
博采众长的典范。洋为中用的样版。
一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首创。
中山装

3
孙中山穿上中山装。
一套新衣装,点亮了世界的眼光。
这身立翻领、四贴袋、有袋盖的服装,在东京筹划起义,在檀香山发表演说,在伦敦参加辩论,在东南亚四处奔波。
在东京,宣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在旧金山,发起中华革命党。
在海外,指挥辛亥革命。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穿上中山装,当选总理,出任大元帅,改组中国国民党。
穿上中山装,担任非常大总统,领导北伐,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风尘仆仆的中山装,肩负起民族的希望。
平凡又不凡的中山装,伴随着一个伟人的形象。

4
终于定名为中山装。
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
曾经,它被人赋予它众多的涵义——
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代表五权宪法学说;
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实,未必有那么多的深刻的意义。
中山先生只是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
它只是高雅庄重,稳健大方,笔挺帅气,沉着老练。
只是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
它的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中山装包裹的胸中。
有“天下为公”,有民主共和,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一套中山装,由此风靡了一个世纪。
它现身天安门城楼,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会见外宾,参加国际会议,登上世界舞台。
出席庄严的会场,也亮相于城市与村镇。
坐上瞩目的主席台,也穿行在大街小巷。
它是中国人的礼服,也是中国人的便服。
它是中国装,也叫过人民装。

5
现在流行的不是中山装了。
生活多元化,服饰也多元化。
有人喜欢西装,有人喜欢唐装、汉服,更多人喜欢T恤、夹克衫 。
也有人却喜欢“统一着装”。比如开大会,甚至看晚会,规定要着“正装” 。
它指的是西装。
这不应该呀。西装不应是正装,它只是洋装。
正装,应是中国装,民族装。
是的,它正是中山装。
穿出革命传统,穿出民族气派,穿出中国特色。
在正式场合,穿上中山装,我们的国服。
怀抱中国心,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2016年11月3—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