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5|回复: 0

蝈蝈声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6 10: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蝈蝈声声
文/ 四面八方
等了两天后,挂在院里的蝈蝈终于叫唤了起来,听到那“吱乖—吱乖—”的叫声,孙子又兴奋又高兴,好不乐乎!
前不久,在我接孙子放学的路上,孙子提出了养个蝈蝈的要求,原因是在别人家门外听到了蝈蝈的叫声,太羡慕了!于是到了周末,我按照常规思路,爷孙俩骑上电动车,去了明水几个花鸟市场去转悠。可是,几圈下来,连个蝈蝈的影子都没见着!正在孙子心灰意冷时,倒是他爸爸去南部山区时花了十元钱买来一个,孙子急不可耐,急忙用小枝儿戳蝈蝈,催促他赶快叫。我告诉他:“蝈蝈刚进了这个新窝,还不熟呢,你越戳它越害怕,得等他不害怕了才会叫呢。还有,天越热叫得越欢,要耐心等待才行啊!”这不,今天叫唤开了。
说真的,我从小就喜欢蝈蝈的叫声,恐怕喜欢蝈蝈叫声的人不在少数。蝈蝈的叫声很有趣,不同的蝈蝈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转,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风骤雨,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或清或哑,它们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每年的夏日炎炎之际,天气越热,叫得越欢。民间有句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和“影”。
我出生在农村,记得小时候,每到一年的夏天,妈妈总能从坡里捉些蝈蝈带回家,母的用油煎煎吃了,公的放在自己用麦秸或秫秸皮编成的笼子里养着,天天可以听到蝈蝈的叫声。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农村人家都是这么做。我们小朋友每当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时,从千家万户传出不同风格的叫声,声声相接,音音相连,阵阵如浪,响作一片,如同走进交响音乐的海洋。
很遗憾,我竟然想不起从哪一年起始,再也听不到了蝈蝈的叫声了。粗略地想,大概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听不到的。后来听大人们说,因为玉米、棉花等虫灾严重,人们为了灭虫使用了些剧毒农药,而这些剧毒农药同时也毒死了蝈蝈,逐渐逐渐,蝈蝈在我的老家那里绝迹了,……
1986年,我在明水重新听到了蝈蝈的叫声。那年,我因工作调动来到了明水,当时明水所谓“城区”比现在小多了。比如:在明水城区的南部,不仅没有现在的鲁宏大道,就连所谓的“铁道北路”也不存在,那时铁路沿线两侧只是一片野坡,村民们种的庄稼也不是大片的,而是随地形而整造。由于农民种地不用或少用毒性较小的农药,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蝈蝈的叫声还是有的,有的蝈蝈甚至就在羊肠小道两侧悠闲的欢叫着。
那天是个周末,我顶着烈日,循着叫声一路找来,很快就逮了个蝈蝈。回到老家里,我用麦杆编了个“旋转塔”式的笼子,放进蝈蝈,挂在了自家的院子里。第二天,“吱乖——吱乖”的叫声打破了多年的宁静。三岁的女儿听到这么奇怪、美妙的声音,一边听一边眨巴大眼睛,不知何物!我告诉他:“它是蝈蝈,也叫拐子,喜欢吃些丝瓜花、南瓜花、白菜叶等,只能出生在夏天,天热时为了降温,会不停的震动两个翅膀,就发出声音了。”
女儿虽然对我所讲也就听个一知半解,却对发出的声音非常的喜欢听,只要蝈蝈叫起来,她会搬个小坐位托腮静听,或者欢快地手舞足蹈。
当然,刚开始时,街坊邻居们也好奇的问问哪来的,时间长了,也不足为怪了。因为,如果不是特意远程的话是搞不到的。
1995年,我也在“农转非”、“带家属”的大潮裹挟下,把家眷孩子带进了县城,很快又有了楼房,不巧的是住了一楼,还带个小院。
这年暑假中,我又想起了院里该养个蝈蝈,总觉得院里没有蝈蝈的声音没意思,无生机。
趁个好天,我骑自行车带上小女儿,从老干部活动中心门口的十字路口开始,一路南行,直到现在的电大(当时还未建)这一地处,听到了那熟悉的叫声,当时,这里还是一片野坡岗地,在被开采后而废弃的石坑四周,生长了很多灌木、草丛,零星杂乱的几小块开荒地不成气候。
我让女儿坐个地方,自己慢慢靠近正在洋洋自得,自欢自乐的蝈蝈身边。直到近在咫尺时它不叫了,用眼睛看着我,随着我的步步逼近而变换身体的位置和朝向,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再狡猾的蝈蝈也逃不过我这个老“猎手”的,哈哈,让我捉住了,身体完好无损!
有一个就够了,还是让那些蝈蝈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才更好吧!我这么想,也这么做了,并且在以后的几年里年年如此。
捉个蝈蝈带回家的想法是我的“年年如此”,而城区的不断扩建及延伸更是“年年如此”,以向南发展为例,现在的明水城区已经延伸至南部山区的旭升乡,比如新建职成教中心离一职专老校十多千米。如果我还要坚持亲自捉个蝈蝈来家养的话,不进山是不行了!
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又会打开一扇窗。近几年又有人工养殖蝈蝈了,甚至反季节也有。有的卖蝈蝈人每到暑假期间或挑担,或用车带进城里来卖。十来块钱一个。别愁没有笼子,卖蝈蝈人早给你准备好了,大小都有,价格不一,多者几十元,少则十元;有豪华的,也有简单的。随你挑选。
现在,尽管可以花钱买个蝈蝈听唱歌了,可是我有一种危机感。会不会有一天,因为城区或者更多名堂的、无休止的扩建、山区开发等,使的蝈蝈的生养休息范围更小,甚至沦为华南虎一样的命运,遭灭绝,……
又做梦了,如果我们的生物与园艺工作人员能够进行适当科研攻关,设法把蝈蝈的生息繁衍以及叫声,移植、扎根在城内有关公园景点(如百脉泉、桃花山)的话,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最后我们一同欣赏清朝乾隆皇帝的咏蝈蝈[1]T!%Jx.^ :
.Cz9?]jyI榛 蝈 O%)Wo?)HM
啾啾榛蝈抱烟鸣,亘野黄云入望平。 GO]5
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 GWa:C\YK
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寒促。 c0v6*O)
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像混秋官。
作者简介
王维宝(四面八方),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有作品发表在《章丘晨报》、《齐鲁诗歌》、《诗中国》、梨花诗会等。
通讯地址:山东章丘明水山泉路1303号(原教师进修学校宿舍);邮编:250200;
邮箱:1977084708@qq.com ;手机13864007160. QQ:1977084708。微信13864007160
gLK_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