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适合山乡大众阅读的乡土书──读蔡显邦《山乡杂谈》有感
文/果果
蔡显邦作为我家乡的长辈人,也是我就读本村附设初中时的历史和地理课老师。退休后的蔡显邦老师本该是好好静心享受清福的人了,却毅然决然地投入在为家乡写书写专著的研究中。《山乡杂谈》一书的出版,当属猛拉村(猛拉村隶属蒙自市鸣鹫镇)的开山之作,是一件前不见古人的事情,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和价值。全书24万多字,几易其稿,是蔡显邦老师经几年来多方深入采访、精心搜集整理、实地考察考证、一字一字的撰写、几十张图片的拍摄,再到结集付梓印刷,都凝结着蔡老师的辛勤付出,是其汗水、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其精神难得可贵,让我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山乡杂谈》为我们追寻着猛拉的历史,增强着热爱家乡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山乡杂谈》虽名为杂谈,却是猛拉村的一部史书,就象是民俗画,民俗志,风俗史,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风俗和自己的文化。上卷(岁月沧桑话猛拉)涉及面很广,从建村开始,到家族、人物、再到宗教、文化、运动、人际、疾病、战争、商业、交通、自然等方面,较为系统的或说是全面的记录了猛拉村300多年的历史,为猛拉的发展历史留下了第一份珍贵的文字记载,特别是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这一段的历史面貌更显详尽,再现了猛拉村作为蒙自到文山驿道上一个因马帮来往、商贾云集而兴盛繁荣的演变过程。下卷(猛拉汉族旧习俗)则是集中展示了1949年前猛拉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的民俗,既有对社会民俗(婚丧嫁娶、过年过节、交友娱乐、岁时节日等)的详细描绘,也有对精神民俗(叫魂、跳神、退鬼、求雨等)的详细描绘,朴实地再现了一个山村遗存下来的古老的原生态般的汉族文化,达到见证历史、受益当代、启示后人的作用。在让更多人们了解山村过去的同时,让人们从中吸收到乡土文化的营养,增强着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山乡杂谈》通俗易懂的故事性符合山乡大众和老百姓的阅读方式。《山乡杂谈》虽是一部史书,故事性却很强,每章每节每个内容都是以很本土的讲述故事的行文方式、口语式的表达和方言土语进行叙述,而具有民间故事的、通俗易懂的特色,勾勒出了猛拉村的民风民俗和村庄的发展变迁,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山区里猛拉村的村情风貌。从文风看,《山乡杂谈》是真诚朴实的写作,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雄心,是以诸如“庄稼无牛干起早,生意无本白操心”、“穷人望养猪、富人望读书”等民谚民谣、顺口溜的大量运用,可谓是以地地道道的本土风味展示了淳朴的乡土风情、民俗风貌、人类情感、以及自然与社会微妙的依存关系。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朴素和平实中蕴含着一种丰富的意趣,完全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地头奔忙的山乡老百姓和大众的阅读口味,极具在乡村大众这个社会群体中记忆、传播和传承乡土社会的风俗人情,对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猛拉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山乡杂谈》是作者深重的乡土情结、人文情怀和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恋。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村庄,总会以特有的淳朴、僻静、自然和谐和来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精神,并成为我们灵魂和情感中不可离失的因子。也正象莫言所说“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就是故乡的经历。”,猛拉村这个故乡的经历成为了蔡显邦老师的丰厚财富,他把对人生、对生命、对人性、对人情的理解,都融入到了乡村的各种物象之中,局部看似零散,整体却是一部完整的画卷,而这些朴素的画面、原汁原味的文字,潜藏着他对生命以及尊严的厚重理解。他想追寻历史的背后,显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富饶和多情,是对乡村情感的分量和痕迹,其深情厚爱已汇聚在字里行间。
猛拉村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在漫漫的岁月沧桑中,那些散落的独特段落和瞬间现在《山乡杂谈》一书中得到了复活,从而使我们的记忆变得美好而绵长。但或因有限的资料、芜杂的传说、零星的记忆,蔡显邦老师想要完全对准历史的穿越和复原,难度是可以想见的,所以对在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展的时间概念、章节内容布局的轻重、句子的凝炼度上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怎样,我们在《山乡杂谈》里悄然享受的是那些质朴的、随意的、亲切的原生态文字,总有读不尽的民间文化,有诉不完的文化底蕴,这将是一份传统教育和文化兴村的好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