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5|回复: 0

学习黎阳诗友诗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5 17: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黎阳诗友诗作
& 山城子



“夫唱妇随”的别样欣赏
——学习袁伟、梦乔夫妻同题诗


因为曾经同工作在一个大的航空工业公司,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就认识了袁伟,而经常在地方和企业的报刊杂志上读到他的诗。他的诗就像一株南方我叫不上名字来的不落叶的树,见其碧绿的叶子鲜嫩而渐次厚重起来,其笔直的干窈窕而渐次粗壮起来,其美丽的冠单薄而渐次丰盈婆娑起来。见到梦乔,则是今年5月在袁伟组织的一次诗歌活动上,我们同桌进餐,这才对上号——座上有人介绍,说她是袁伟的夫人。啊哈!古今中外也许有不少的夫妻诗人,然这样的切近于我,相互交谈,还是平生第一次。这之后,我不时到梦乔的博客走走,就看到了《黑夜逼近熄灭的灯盏(与夫同题练习)》这首诗。哎嗨!就禁不住感慨:多么幸福的一对呀!夜深人静,同对灯盏,情情意意地共进诗苑,折枝摘朵,指香怀暖,其情景只能想到《红楼梦》上起诗社的章节,令人仰慕啊!咦!“夫唱妇随”这个平常的短语,竟在他们这里被别样地诠释了。
这个题目也许是顺手拈来的吧?我猜想因为就要熄灯就寝了,却因幸福时光(他们是现代的牛郎织女)的笼罩,而灵感骤至,于是就以时辰特征命了题。是不是同时敲响了键盘呢?这却无关紧要落实了。我们先欣赏袁伟的。

袁伟的这首三节24行,参差中见整齐,版面看上去很舒服。
第一节起笔是在晚上,夏夜幸福时光的笼罩,他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如看“绽开(的)花朵”,想到她的“贤惠”,具体到刚刚过去的下午“端着一碗豆花”“ 等待黑夜降临”——自然是等待“闲散者”“习惯的姿势”了。“潦草的云朵”和“舞蹈着的精灵”的比喻透出的象意是很甜美的感觉呀!
第二节写灯盏熄后忙碌着的“一场事件”。是打蟑螂、捉老鼠呢,或也进行了夜里应当进行的事呢,抑或混在一起跌宕了呢,我觉得是抑或。“窗外的绿色无奈的卧在/ 厌倦的花圃中”的意象,好像是欢愉的情绪被破坏了的感觉。
第三节写情绪的回归平复。先是诅咒那么美丽的夏的夜空,然后“书写”,当然是两个人的“书写” “将一首动听的歌停滞”——是完成了“书写”吧,继而是修改。最后表明自己愿意读比较朴实的作品,而喜欢创作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诗歌。
这是诗人诗意生活的诗的纪录。袁伟诗的特点在于创造独到的意象,用一系列的独到意象,描摹瞬间的感觉和抒发个性化的思想感情。

附:
《黑夜逼近熄灭的灯盏》
□袁伟

我始终是这块熟悉土地上的陌生人,用习惯的姿势
躺在紊乱的日子上做一个闲散者。
潦草的云朵,遮不住一个舞蹈着的精灵
我看见她的骨骼
绽开花朵。事实上作为妻子,她是世上贤惠的主妇
端着一碗豆花,她坐在下午的时光中
等待黑夜降临,等待一次晚餐。
狭长低矮的阳台,堆满夏日的天空

当蟑螂爬过她的惊叫,更糟糕的事情仍在继续
黑夜果真到来,裹着时间的脚趾
向突然熄灭的灯盏逼近。
我像体液倒流的蚂蚁,忙碌着一场事件的葬礼
一只老鼠就此被戕杀。这么邻近,我握着光明
却走不进那团即将赶到的黑暗
如同一个痛苦等待的人,窗外的绿色无奈的卧在
厌倦的花圃中。

天空像一条暗色的领带,浸在城市的河流
又像一条潜行而嗅觉敏锐的鱼,光滑的鳞片被我诅咒
我们只有书写,并且
将一首动听的歌停滞
在瓷片的语言中,我需要俯下身体
找到那些需要修复的漏洞,然后堵住灯光的孔穴
比起阅读,我更热爱烛光。
比起月夜,我更热爱所有低处的生活。
2008.6.28

夫已唱过,下面就是妇随了。我们欣赏梦乔的这首。
梦乔的这首也是三节,却是18行。版面上比较起来明显的窈窕瘦削。
不过我得到客厅里吸一支烟去了,再把内外甥女(妻姐的女儿)泡的龙井补充一些,以便有足够的思维解析梦乔更加独特的意象群所含的象意。
第一节暗写灵感来时的感觉与当世诗坛的情景。所以这样归纳,我以为那“病毒”就是灵感的替身,“疯牛病”就是诗情的爆发了。排比中的第一个“有人”说的是有的诗人喜欢用隐喻结构意象写诗(他们两口子就是);第二个“有人”自然是说有人可以为诗献身,比如海子;也有人为诗而失眠,甚至患上神经衰弱的。
第二节暗写诗人及其作品的社会功能及现实效果的无奈。所以这样归纳,我理解“疯人院”就是诗坛的别名。诗坛是开放着的,好诗是有震撼效果的(偶尔传来的尖叫让天空失火),而抒发理想之作,更是丰盛的精神食粮。但实际上大量的诗行(锯子——参差的排列极像锯子),却显现不出它应有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他们夫妻同享诗生活的幸福“烛光”。排比的三个“关掉”,是为强化这种幸福的感觉。
比起丈夫的客观于生活而抒发对生活的热爱,梦乔则以主观结构的意象而抒发了对诗歌的热爱。两相合璧,生活就是诗,诗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如何不令人羡慕呢?

最后,山城子在遥远的辽西故乡,在北镇市广宁城,向袁伟伉俪祝福!祝你们夫妻的诗歌越写越精品。

附:
黑夜逼近熄灭的灯盏(与夫同题练习)
◎梦乔

当浑浊遁去,空气加速明朗
而病毒,总想找到可趁之机
于是,“疯牛病”让小半个地球
开始骚动
有人视阴谋为养分
有人卧轨,有人患上神经衰弱

疯人院的门一直开着
偶尔传来的尖叫让天空失火
美妙的幻想曲
在半夜里被嚼成生活的肉饼
而锯子,虽已锋芒毕露
却带不出一丝血迹

现在,世界终于有了片刻宁静
我独享南方小屋和偶尔的咳嗽
幸福来临
我再次挑高烛火
顺手关掉灯,关掉黑夜
关掉灰尘和干死的飞蛾
2008/6/28

2008-9-11于北镇市广宁城



有关冬天的笛声和一滩碎玻璃
——学习梅世泽老师的三首美作

春节过后,我从上海返黔,在女儿家得到梅世泽老师(即梅边吹笛)送给我的一本诗选集,是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的《云彩草书的丰沛》。这是我们安顺地区六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尽管六位诗人风格各异,但读每一首诗都是一种审美享受,一种兴致的学习。其中的一些诗,每每于茶余饭后翻出来再读,很觉受益。其中就包括梅老师的《鸟是冬天的花朵》、《今年的冬天特别清楚》和《碎玻璃》(见《云彩草书的丰沛》53-55页)。下面是我学习这三首诗的笔记——

一、以鸟喻花,听笛声的深情鸣啭

以往的诗中,作为喻体的花朵,往往都是以青年女子或少年儿童为本体的。梅老师这首《鸟是冬天的花朵》生面别开,以花喻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不妨先录入进来,因为录入过程是一个个字地跳在屏幕上,就像一只只鸟儿“落在无叶的丛林里”,那种惊喜,是可以增强解诗的灵感的。全诗仅三节15行,又都是短句子,非常地简洁明快,就像单纯快乐的短笛,且看他如何地奏响——

鸟儿看见艳阳/ 飞来站在树上/ 它们想:这么好的阳光/ 不能让一个季节虚度了//
一只白鸟飞来/ 一只黑鸟飞来/ 就是一幅水墨/ 五颜六色一齐落在/ 无叶的丛林里/会是什么样的油彩//
站在树上,鸟就是花朵/ 阳光一温暖/ 鸟儿的思想开始活跃/ 站在冬天的阳光下/ 鸟儿就成了冬天最美丽的花朵

诗一开始,鸟儿是被拟人了。关键词是“想”。读到“想”,觉得前面的“看”和“站”也是人的动作。由此我判断,梅老师写的可能是人,且是一“族”人,一个与鸟与花极可相喻的群体(因为接着用了“它们”这个复数代词)。那末,诗人写的是哪一“族”人呢?再朦胧的诗,亦须有点“马脚”露出来,不然咋让读者共鸣呢?
正是花朵,特别是开在“无叶的丛林里”的冬天的花朵,向我泄漏了天机,让我看出这绝非一般的社会群体。因为,以花喻女,是取其貌似;以花喻少,是取其嫩似;而以冬花喻鸟,是取其神似。飞赴寒冷的无叶的丛林去为叶为花,而不负一个季节,其执着坚韧乃至牺牲的精神,都已呼之欲出了。
我知道,读诗就是读人。读梅世泽的诗就是读梅世泽其人。其人是教师,难道他是在讴歌教师么?“艳阳”和“冬天”的大背景也极像。但是,“白鸟”飞来,“黑鸟”飞来,就是“一幅水墨”。这意思有点“不管黑鸟白鸟,落成冬天林子里的花朵,就是好鸟”。而我知道教师中的黑鸟,心也是黑的。比如两个月才留一个作文,想提高写作能力么?每月交80元参加黑鸟的作文补习班好了。教师中的白鸟,则是守贫如玉,绝不玷污自己人格的。他们本不入一个林子,也构不成一幅水墨的。我的思维进行到这里,突然闪出一片极光来——嘿嘿!梅老师你就是你,你不仅是守贫如玉的优秀教师,而且还是坚守精神家园的实力诗人。你是在讴歌诗人这个生存于当今社会夹缝里的特殊群体呀!
所有的意象都丝丝入扣了。以商品大潮的冲击为外因,以诗人群体裂变内敛为内因,诗界冷落萧条困境的造成,确实极像冬天无叶无花的林子;黑鸟、白鸟、五颜六色的鸟,恰似不同诗群、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和品性的诗人们;而放弃灵活的飞动甘愿化为花朵守望冬林,不就是诗人们韧忍营造精神圣殿的艺术写照吗?当今的中国诗人及诗爱者(有这个“爱者”我就被幸运地划进来了),无疑都是这座圣殿里虔诚的圣徒。那么就让我们以百鸟朝凤的姿势,舞成冬天里美丽的花朵吧!就与梅老师脆亮的笛声一起飞上枝头吧!


二、多维审美,笛声吹动深层思维

梅老师诗的命题,大多吸引人。例如《来咬我一口》、《一张报纸垫在锅下》、《我儿子的自行车丢了》、《现在的盐很便宜》。这自然与他任教高中语文的积累有关,与他具备的文化或文学背景有关。这首《今年的冬天特别清楚》尤其让人惊目。冬天不过是个季节,有什么清楚不清楚的呢?“清楚”一词一般与事情、问题、内容一类的词语搭配,但这里“不幸”与季节与冬天搭配上了,明丽的朦胧中所带来的画外之音,就令读者不能不追寻了。
原诗还是三节15行。请看:

今年的冬天特别清楚/ 雪也特别清楚/ 她跟雨的区别,就是/ 一个扭腰斜胯向下飘/ 一个尽量竖直身子朝下落//
晚报说有个女孩子跳楼/ 被一群人看成一朵雪花/ 女人是雪/ 男人就只好是雨了/ 许多雪花飘进雨水里不见了/ 许多女人嫁了男人也不见了//
可今年的冬天特别清楚/ 元旦已过/ 不断飘落的雪花仍然/ 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初读时,让我很“清楚”的只有女孩子的跳楼事件,其余一切都朦朦胧胧,只觉得美。这样美的短诗,究竟美在何处,又为什么美呢?再读,再读,越发觉得美。但美里透出了忧虑与无奈,还算不算美哪?当然算。谁能说《孔雀东南飞》不美呢?又谁能说《琵琶行》不美呢?
诗的困境也许与收缩于象牙塔有关,冲出困境就得走到低处,听听琵琶女的低述,看看路面的泥泞。梅老师没有裹足自己,他一下子就站到了女孩子跌落的楼下了。像导火索引燃了心中久存的焦虑,就烧出了意象。这意象具有多维的审美效果,以兼顾不同审美层次的读者。停留在第一节,雪和雨的拟人,很准切地描摩了冬雪与夏雨的飘落情态,小小的动漫一样美丽。
第二节跳跃到“女孩子跳楼”这里,令人来不及思维,仿佛琵琶突然拨出一个下划音,让人的心狠狠地颤抖了一下。回头去看第一节,以“她”拟人,分明是为“女孩子”的显身作准备的,哪里是什么动漫呀?但诗人的目光没有停留在悲惨的点上,而是迅速地瞩目于周围的面上。“被一群人看成一朵雪花”,这行诗令我震撼了。不知思维怎么就滑到日本的一座高等学府,正是实验间休时间,一位长衫的中国学生惊愕地看着正在放映的新闻片,他黯然退避后,就决定弃医从文了。原来麻木是早有传统了。冷漠不过是麻木的外在表现。也许人性脆弱的一面较大,经不起阿赌物的冲击,百孔千疮就面目皆非了。
如果我以跳楼女孩为题写篇习作,可能就盯住现场的凄惨不放,力图让人们与我一起潸然而泪下。但锐眼的斑竹肯定会说我挖掘不深,张力不够。不读梅老师的这首诗,我可能还不服气哩。“女人是雪/ 男人就只好是雨了”,好像又返回到第一节去(打一抢换一个地方呀!),但“只好”一词的幽默,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为有弱势的存在,强势就理直气壮了吗?接下来的两行具有对称美的排偶反复句,就是有关弱势与强势的现实情形了吧?反正意味深长。
更意味深长的是最后一节,因为“飘落的雪花”已经分明不再是自然界的写实,它被隐喻了的诗人关注的凡尘事体,有了更为宽泛的象征性。但它被什么裹挟着忽略着停不下来了,一种无奈也就不好停下来了。这种感觉刻骨铭心,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诗人前后三次反复了“特别清楚”这个鲜明的意象,且将思维的触须深入到了很深的层次。自然,用直落的轻软无力的雪花喻柔弱的女人,进而让读者想及柔弱女人一样的弱势群体,用扭腰斜胯(恣肆不羁)下飘的雨喻男人,进而让读者移目恣肆不羁男人般的强势部落,不仅是一种诗意建构的美丽,也是一种修辞出新的美丽。


三、        琐事入诗,引人走向琐事之外

凡尘世界,琐事太多,但点点滴滴都是生活。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诗人,常常能从司空见惯中或别人的视而不见中,见出自己的关注来。梅老师的《碎玻璃》,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全诗仅有14行,分为四节。请看:

一滩碎玻璃,铺在我前进的路旁/ 铺在早晨美丽的阳光之中//
小草上的露珠也在阳光下闪烁/ 她们看见那些破碎的心/ 自己躲在路旁悄悄流泪/ 碎玻璃不流泪/ 碎玻璃摊在路旁/ 摊在美丽的阳光之中//
碎玻璃,不是他们自己要打碎自己//
这是在早晨,一股清凉的风/ 从我身边吹过,从阳光下的/ 一滩碎玻璃上吹过。而我/只是从早晨阳光中走过的/ 一只盲目的眼睛

路旁的“一滩碎玻璃”,太没有意义的景观,也不是景观,连拣废品的人都不愿意弯腰,他们只拣那些碎块大的玻璃。但在诗人行进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且注意到了是“铺在早晨美丽的阳光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注意呢?因为映入眼帘的是一种不协调不顺眼不舒服。社会上不协调不顺眼不舒服的事体不少,也许欲籍此来表达什么吧?
如果说第一节的两行只限于静态的白描,那么第二节立刻就童话般活泼起来了。好好的小草为什么流泪?且“悄悄”?碎玻璃为什么不流泪呢?你读者自己想去吧!幸而我知道诗人是个有良知的教师,于是想到学校教育的问题——自然我是非常乐意往这方面想的,谁让我也是教师呢?淘气的男孩子都是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学生,而被动的教育方式无法不伤害他们,人格惨遭蹂躏之后,就破罐子破摔,成为一滩收拾不起来的碎玻璃了。鉴于性格的刚烈倔强,心碎了也不在乎,肯定是不流泪的。小草一样柔嫩的女孩儿,也无法躲过迟早迟晚的刺伤,但只有流泪的份了。
第三节是独立的一行,无疑是为了突出这个暗示——“不是他们自己要打碎自己”。我记不住是哪位教育家说过(嘻!记不住,可见不是个好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怀疑这个教育家当过校长,那我应当对他说:“嘻!没有当不好的老师,只有当不好的校长。”但一个实事很清楚,“不是他们自己要打碎自己”。
第四节诗人反复“早晨”、“美丽阳光”的背景,且加进了“一股清凉的风”,隐喻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局面。但有多少学校认真实施执行了呢?“一只盲目的眼睛”,当然是视而不见了。谁盲目谁视而不见呢?尽管有第一人称“我”在,却绝对不是诗人。如果是呢?当然是反语修辞,以表达无奈。何以无奈?不是校长呀!
诚然,我是基于职业的角度来学习来解读这首诗歌的,虽然能自圆其说,但这不等于别人不可以从别的方面来透析来赏读。比如,那碎掉的玻璃是不是农民工呢?是不是遭了矿难的人们呢?而小草是他们的家属呢?依然是多维的思考与审美。
看来琐事不琐,因为诗人给我们引到了琐事之外,引到了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引我思考到了人,思考到了诗人与教师,思考到了梅老师这样的诗人与教师,思考到了人格与诗格,思考到了人格与诗格的人文魅力。
2006-5-25



学习喀斯特(郭振伟老师)的《风》、《雪》、《雨》

喀斯特是我的老朋友,年轻时就一起参加过诗歌活动,现在也不时地碰面,亲亲热热地招呼。他建立博客比我晚了一年,人气却比我高,原因自然是他的诗写的太美。我想,我不能老是舍近求远地去学习别地诗人的诗,早应当进入他,细细地观察体验一回,汲取他的美的营养,以协调健康我的习作。
走进喀斯特的博客,就是走进了轻盈,走进了妩媚,走进了婆娑。那每一缕风,都是感情的温馨;每一捧雪,都是洁白的韵味;每一丝雨,都是绰约的行走。真的是目不暇给,美不胜收,流连忘返呀!——终于,我采掘到三样未见过的美,欣欣然而归。

1、童话效果的活脱美。
巧妙地,或者说拓展地使用拟人格,或者使用词类活用的拟人方法,是喀斯特诗作呈现童话的活脱美的源泉。请看《温暖的风》的第一行:
“风的巡行,藏匿果子的暧昧”
“巡行”“藏匿”这两个动词,是给人预备的,这里诗人让“风”来使用。这叫动词的拟人活用方法(见山城子网文《当代新诗活用动词的大发展》)。于是风就有了人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了有鼻子眼睛的漫画般的童话效果。“暧昧”这个形容词,常用到人的身上,这应当是形容词的拟人活用方法(山城子正在积累材料进行总结)的使用,这样,果子也有了眼角眉梢了。本来是“风隐隐地送来果香”,但在喀斯特的笔下,立刻就让读者沐浴在童话的氛围里了。
还是这首诗里,诗人写道:“尖锐的石头,被暮色勾画/ 简练,十分妩媚”。这里的形容词“妩媚”,也是拟人活用。
还是这首诗里,诗人写道:“蝴蝶花编织着安详,整个笑容,弥漫着孤独的气息”,这里的“编织”,又是动词的拟人活用,而“安详”“ 孤独”两个形容词,也是拟人活用。
总共才10行的短诗,诗人则七次使用了能产生拟人效果的词类活用方法。所以这首诗,具有典型的童话般的活脱的美感。

2、特写镜头的生动美。
特写镜头是影视的常用手法,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在诗里如何产生这样的效果,也许还没人研究。但我读喀斯特的诗,却有这种生动美的感觉。
“玫瑰花排列的石阶上,一个少女轻盈地走下”
这是《温暖的风》的第二行。你停下来闭上眼睛,不就可以看到那“台阶”上的“轻盈”的脚步了吗?是怎么出现的呢?不就是在第一行渲染的隐隐果香当中吗?其实是诗人散步时目之所及,顺手拈来罢了。第四行那块“尖锐的石头”,也是特写,而且不是让我们看到了“妩媚”吗?
再体会:“在大地的睡与醒之间/ 绽开,一朵美丽的少女红// 扁担,闪悠着田地绿油油的羽毛/ 梦一样与我邂逅”(摘自《雪路》)
这是雪路上穿红的挑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正与诗人擦肩而过。这情景我与老伴在乡间散步,是常常能碰得到的。有相熟的担子里如果是担到市场去卖的菜蔬,一定会拿出些来相送,说“园子里种的嘛,尝尝鲜喽!”你一定要接受,不然人就不高兴了。
“梅朵,默默退缩在云的高枝”。这是《雪路》的末行,也是突然推到我们面前的特写,诗人用这个特写意思,是说“梅朵”也自觉得没有那个“少女红”美丽。这是赞美劳动妇女、赞美农民——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就都藏匿其中了。

3、痴情于诗的双关美。
    如果说有哪位诗人不痴情于诗,那肯定就不是诗人了。就是说大凡诗人,必然对诗痴情。不过有的不说,有的则以诗来表达,有的喜欢穿插在诗行中,很艺术地提及或提起。诗人喀斯特在《温暖的风》的第三行,就是提起。请看:
“我把她比作某种表达感情的音符,或者说,心灵的阳台上蹒跚的小马”。
这行诗比较长。“她”是那个特写镜头。“表达感情”是直叙,“音符”是比喻诗的重要因素意象的,后面的“阳台”与“小马”,都是比喻,说的是开始写诗。是的,诗的灵感来自生活,不定哪一瞬间,因为感官的运作或思维的奔腾,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我对这句就是这样领会的。如果你不这样领会,你说诗人是在赞美从台阶上走下来的少女,美的如同一首歌,或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哈哈,也行。这就是我说的双关美了——既有痴情于诗的追求美,又有对少女的赞叹美。
“温暖的风吹过来,惟有我/ 接过日子的舵,在梦的树枝上成熟”。这是《温暖的风》的结尾。读到这里方知那“风”隐喻着诗潮,且只有诗人才可以把舵弄潮,成竹在胸了。这样理解,就是痴情于诗的欣慰美,如果看重“日子”的内容,则是对生活驾驭的自信美。而生活是诗的来源,诗是生活的映像。所以这双关,就美在一起了。
这种双关美,还可以在《雨点》一诗里认证。这首诗文字的外表,写的是雨点,内里我觉得说的就是诗。
“雨点在奔跑,雨点在天空的舞台上/ 转动着细脆的嗓音”——又是这样拟人的开头,明里写的是积雨云,暗里是说诗的写作与发表。
“每一颗雨点,石榴粒子般大;圆润,晶亮,蓝宝石一样好看”——明里是对雨点的赞美,暗里是暗喻美丽缤纷的词语。
“但,雨点依然在不紧不慢地奔跑,沿着自身运行的轨迹”——雨有雨的运动方式,诗有诗的创作规律。
“她裸露的情感/ 毫无选择地接受了美与艺术,在飘逸的奔跑中诗化/ 像一滴滴甘露,一脉绵亘的智慧”继续把雨点拟人,有了情感。毕竟诗是情感的产物呀!诗就是美就是艺术,就是高雅的精神食粮,闪烁着人类高雅的智慧。再一推敲,觉得又是诗人追求于诗,过着诗意生活的生动写照。两重审美就这样融合在一起了。

应当说,这是我在网上学习当代新诗作品以来,得到的一堂绝佳的美学课。我的老朋友喀斯特,仅用这三首短诗为例,就为我演示了如何凝脂阳春白雪的玉骨于世,而绰约下里巴人的风姿行走,从小众向大众,为雅俗共赏拓展出一条美路来。
2010-1-17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温暖的风
文/ 喀斯特

风的巡行,藏匿果子的暧昧
玫瑰花排列的石阶上,一个少女轻盈地走下

我把她比作某种表达感情的音符,或者说,心灵的阳台上蹒跚的小马

我还看见,尖锐的石头,被暮色勾画
简练,十分妩媚

这道风景,照彻蔓坡的青瓷古瓶
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蝴蝶花编织着安详,整个笑容,弥漫着孤独的气息

温暖的风吹过来,惟有我
接过日子的舵,在梦的树枝上成熟


雪路
文/ 喀斯特

雪,风的豹子;张开
速度和利爪

在大地的睡与醒之间
绽开,一朵美丽的少女红

扁担,闪悠着田地绿油油的羽毛
梦一样与我邂逅

像瓷实的火球
于我前行的交叉路口
滚动或飞翔

梅朵,默默退缩在云的高枝


雨点
文/ 喀斯特

雨点在奔跑,雨点在天空的舞台上
转动着细脆的嗓音

每一颗雨点,石榴粒子般大;圆润,晶亮,蓝宝石一样好看

一颗颗心在为她欢呼
一双双手臂,吐露出膨胀的激情

但,雨点依然在不紧不慢地奔跑,沿着自身运行的轨迹

她裸露的情感
毫无选择地接受了美与艺术,在飘逸的奔跑中诗化
像一滴滴甘露,一脉绵亘的智慧






透过语言艺术,看诗人含蓄的情感
——学习半山的小诗《躺在草地晒太阳》



【大诗界精品】
躺在草地晒太阳
文/半山

我躺下,阳光盖上来
风摇了几下我的眼睫毛,而后在我的胸口
嗅了几圈

我听见地球上蚂蚁走动的脚步声
草绿的声音
酒变醇香的声音

小花笑红了嘴
偏过头来,亲了一下我左边的耳朵
被一只蜜蜂瞧见


【阅读学习】

所有的好诗,都应当从文本的语言艺术,来看诗人含蓄着的情怀。
问题是有的人排列的不是语言艺术,而是断成短行的散文,或不知所云的莫名其妙或心怀叵测的黑话。
贵州诗人半山的这首,肯定是语言艺术。而非散文、莫名或黑话。

说是语言艺术,在于诗人运用语言艺术化的娴熟技巧所呈现的诗性的语言。

首节的三行诗,是通过暗含的喻拟(喻拟式活用)和拟人完成艺术化的。
其中动词“盖”是喻拟式活用。因为这个来自民间口语的用法本身,就具有了变无形为有形的效果。
具体说就是把阳光比喻为或拟物为可以遮盖的有形物体了。而“风”是通过“摇”与“嗅”完成拟人的。
这样所产生出来的生动形象或活泼新颖的阅读效果,就是语言艺术的具体呈现了。

中节的三行诗,主要是通过夸张修辞格完成的。通常不可能听到的,则诗人的主观情感都听到了。
这就是艺术呈现。

末节三行出现的“小花”、“蜜蜂”先后被活灵活现地给拟人了,读来具有童话的艺术效果了,真艺术。

这样艺术化语言的背后,含蓄着诗人怎样的情怀呢?表面看是闲适、安逸、情趣、惬意的了。
但透过表面的闲适、安逸、情趣、惬意,读者能不想到他何以有这份闲情逸致嘛?必然是他的工作、生活,
乃至社会人文环境、理想的追求等等,都已经给了他这样的情怀了。所以就含蓄地抒发出来了。就是这样。

2015-10-24于辽西故乡


诗旨与诗艺的完美统一/ 学习半山的《在节假日》

在节假日
文/半山

喝喝茶,浇花,晒太阳
躺在摇椅上,闭闭眼睛

捶捶腰,看远山的树在风中左摇右晃
捏捏脚,慰问这两兄弟一盆温热的水

听听音乐,想想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山城子学习】

一首小诗,写得多么惬意又含蓄!
就像,一片樟树叶轻轻落地。

惬意在连绵的叠词带出了闲闲的韵味,
还有亲切的拟人格透出的情趣。

含蓄在收尾歌名的镶嵌,
觉得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时代的幸福里。

诗人正能量的情思,就是诗旨,
诗人娴熟巧妙的修辞,就是诗艺。

2016/2/14于观山湖
分享到



情思在于关心备至——学习半山《我得去趟北京》


【原玉】
我得去趟北京
文/半山

我得带着孩子
孩子带着假期
进北京

北京,是昨晚,孩子在梦中
不小心,从口中掉出的一颗水果糖
滚落到我耳边

长城,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圆明园
从早,就在孩子的课程表外
排着整齐的队伍,盯着她的作业本

我只能选择8月
骄阳的烘烤,人流的拥挤
仅仅是皮肤表面的疼痛

我要把孩子心中的那棵大树植好
她爬上去,不仅看到一个父亲
还看到,世上,还有那么多弯腰弓背的人

如那天晚上在窗口
她指给我看的那一弓弯月
照亮村寨的山峦,和她上学的那条乡间小路


【学习】
真实的情思是诗的灵魂。作为青年诗人的半山,对正在上学读书的女儿的健康成长关心备至。这样真
挚的情感,他要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诗的形式,就是语言艺术化的密集呈现。
第一节的艺术化,是通过前两行的复沓排偶,以及“带着假期”这样的动词“带”的拟物活用实现的。
第二节的艺术化,在于比喻格的贴切运用,其生动形象的阅读效果,立刻活脱于屏了。
第三节的艺术化,在于拟人格的生动运用,其活泼的贴近孩子情趣的阅读效果,就破屏而来了。
第四节的艺术化,用了短语排偶和“皮肤表面”的别致的借代。
第五节的艺术化,用了一个想象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生动而有趣。
第六节的艺术化,则是通过加强含蓄的程度实现的。含蓄毕竟是诗性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如果总结一下,我想说:诗性的呈现是双翼而飞。一翼为情思的隐约性,另一翼就是语言的艺术性。
两者合力而翔,无论押不押韵,分不分行,都是诗。不押韵的是古诗和自由体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分行的是大部分古典诗词(大多原本不分行,也无标点)和当下正在崛起的散文诗。

2016-4-11于观山湖
收藏分享


附:评论山城子诗作的两篇文

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追寻那枝梅花
   ——山城子的《那枝梅花》读后
文/ 李文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又到人们赏梅时。赏梅时节咏梅花,乃中国历代文人之雅事。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佳作。众所周知的有那位居住在西湖的林和靖处士,他的一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如石破天惊,为两宋以来的诗坛所倾倒,成了遗响千古的梅花绝唱,以致于“疏影”、“暗香”二词还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山城子的一首临屏诗《那枝梅花》,他的“那枝梅花”给我们带来的不同一般的视觉上的冲击。
山城子的诗起笔就不凡,在词语的选用上别具一格:点击放翁老友//下载他寂寞的断桥//掬一捧花尘//然后上路//去寻那枝梅花。这里,“点击”和“下载”都是网络用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不读不快!而“放翁老友”把陆游拉到我们的眼前,“老友”的称呼更让人有了一见如故人的想法,拉近了陆游和读者的距离,给人营造了很亲切的氛围。而“寂寞的断桥”一下子让人想到了陆游的那首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中陆游将梅花比作清高之士,淡泊自守,与世无争,虽然凋零飘落践踏为泥,但是清香永不改变。其实这也是他自己的毕生追求。陆游活到80多岁,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其中有大量咏梅诗都堪称空前绝后的绝唱。山城子就是如此轻松地引经据典,给自己的诗增加了更多地内涵,也让诗歌韵味无穷!一节地结句“上路//去寻那枝梅花”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衔接得可谓天衣无缝。
诗人苦苦寻找,历史的脚步竟也匆匆,一页页翻过那些记载的文字:我走过元、明、清//趟过民国//见她//赫然怒放//坚冰百丈的悬崖。诗人在寻找的过程中用了很简约的语言,让历史像画面一样在我们眼前瞬间略过,及时捕捉住那“赫然怒放//坚冰百丈的悬崖”的那枝梅花!这一节里暗用了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里面有这么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让我们好像看到了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据说毛泽东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裴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诗人在欣赏到梅花的“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后并不满足:兴匆匆//复制到页面//惊喜于文字之精华//但真实的你//究竟在哪。由对文学作品里文字的欣赏,惊叹,转而想去追现实中的那枝梅花。在这节里,“兴匆匆”是说自己高兴的心情,那压抑不住的“惊喜”是因为“文字之精华”,在我们同诗人同呼吸,共欢畅时也不由得随着诗人心情的起伏不定而辗转反侧,想一同去追寻那在大自然中傲然独放的梅花!
我链接整个隆冬//攀抵顶点//阵阵锐香透雪袭来//忙举指扣问//可是世泽之家。最后一节在上节中“复制”一词的基础上又用了“链接”一词,让这个“隆冬”也活了起来,竟也多了些少许的温暖。“顶点”在这里诗人一语双关,可以让人想到“顶点”诗歌论坛,因为后文有“可是世泽之家”一句,这里“世泽”是顶点的一个站长梅边的名字,而诗人能在诗歌中巧妙得与现实联系起来却没有任何的牵强之感,不能不让人佩服诗人的遣词造句能力!又可以让人想到山的顶峰,往往在最高峰才会有更美丽的风景,毛泽东笔下的梅不就是在“坚冰百丈”的悬崖吗。简单的一个词语却给人带来了无穷的诗意,不能不让人击节赞叹!
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是由于诗中所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山城子的诗能以“寻找”梅花为主线,不去单纯得去描绘梅花的傲然风骨,而是暗用典故,让不同风格的梅尽在自己的字里行间,不能不说这是诗人的聪明之处,而结尾的一语双关更给人无限的遐想,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而那个问句所潜在的内涵更是让人咀嚼不已。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想像诗人那样,也去追寻那枝梅花!

附:山城子的诗
·那枝梅花
  文/山城子

点击放翁老友
下载他寂寞的断桥
掬一捧花尘
然后上路
去寻那枝梅花

我走过元、明、清
趟过民国
见她
赫然怒放
坚冰百丈的悬崖

兴匆匆
复制到页面
惊喜于文字之精华
但真实的你
究竟在哪

我链接整个隆冬
攀抵顶点
阵阵锐香透雪袭来
忙举指扣问
可是世泽之家…
  (2004/12/17)


走进低处的诗人——我读山城子诗歌
文/ 冰清

山城师的诗歌像山城质朴、厚重,强悍、火辣而又宽柔。我喜欢他的诗歌,连同他的《题记》。
“走进低处”“在低处,甚至更低,心才有底” (《题记》之一),是他人生的写照,是他的人生哲学和诗观,也是他创作丰收的源泉。读他的诗歌和评论(包括“coviews”以外的帖子),我认识他是一个能仰望星空,更以俯瞰大地为乐的诗人。
他走进低处,朝夕于山城;他理解大地,关爱并思考着形形色色铺路的人和事;他坚持在路上,在低处,为那些忍痛、无言的人吐出辛酸,渲泄忿恨,也为他们的乐趣、享受倾情欢笑,哪怕是其中的一点一滴。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世间虚无的长度被他缩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与他贴近,他的情感被激活,也越来越深厚、深沉。
请看,“听灼伤的心韵/ 不忍下看” (《“风情村”的夜晚》);“早晨,天不再那么蓝/ 梦中的泪不敢流上信笺”(《被蹂躏的青春》)“小生命再也不哭不闹/ 宁愿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超市“保安”》)。读着这些质朴平易的话,我真分不清它是一行行的诗,还是诗人一缕缕的碧血! 老百姓司空见惯的伤痛,一些人早已见怪不怪,却他无法冷漠和疏离。见到它,“心韵”都“灼伤”了,他又怎能不诉说、不呼喊?灵感顿时喷出了火花,意蕴,已无须打扮,“不忍”“不敢”“宁愿” 这常用词语,不请自来,兢兢地,却占住了抢眼的位置,让你为之动情!
《写意自己》组诗,有些直白,但也好像是抒发情怀的好方式:
“很想一个人/ 在大漠穿行/ 让扬沙将脸打痛”(《雨天行走》)
“寂寞/ 徘徊在黄昏之后/ 那时天色逐渐坠落下来/ 直到所有的路径/ 都被黑暗吞没。/ 寂寞的思想/ 永远停息不下来。她必须/ 走在路上。只有在路上/ 生命才能疯长于暗夜”“寂寞是我的情人/ 我必须为她铺路。”“寂寞的心。常常因夜而异/ 或曲径通幽/ 或拾阶而上/ 这,我必须与她商量/ 边商量边动手/ 直到半夜才铺成理想/ 然后,我陪她出发/ 去寻找黑夜里的太阳 (《为寂寞铺路》)。
与其说,诗人在渲染寂寞、孤独,不如说是在发掘它的蕴藏。静心、纯粹、全身心地投入成了它的同义语。耐得住寂寞,就能“走进低处”,靠近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的另一位神。
啊,我终于明白,罗丹为什么说“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的情感 ”;已很孤独的海明威,为什么仍然要求“给我快乐,毋宁给我孤独”,写出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老人与海》)。
综观世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科学家,可说无一不是从寂寞、孤独中走过来,并把它看成至高的享受的。
在现实生活中,守住寂寞和孤独,是一种境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啊。
我庆幸,立定了既定目标,甘愿为之付出的山城师,已经把寂寞当成了自己的情人,“为她铺路”,为她“铺成理想”。
我深深地祝福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