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情思在于关心备至——学习半山《我得去趟北京》 文/ 山城子
 
 【原玉】
 我得去趟北京
 文/半山
 
 我得带着孩子
 孩子带着假期
 进北京
 
 北京,是昨晚,孩子在梦中
 不小心,从口中掉出的一颗水果糖
 滚落到我耳边
 
 长城,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圆明园
 从早,就在孩子的课程表外
 排着整齐的队伍,盯着她的作业本
 
 我只能选择8月
 骄阳的烘烤,人流的拥挤
 仅仅是皮肤表面的疼痛
 
 我要把孩子心中的那棵大树植好
 她爬上去,不仅看到一个父亲
 还看到,世上,还有那么多弯腰弓背的人
 
 如那天晚上在窗口
 她指给我看的那一弓弯月
 照亮村寨的山峦,和她上学的那条乡间小路
 
 
 【学习】
 真实的情思是诗的灵魂。作为青年诗人的半山,对正在上学读书的女儿的健康成长关心备至。这样真
 挚的情感,他要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诗的形式,就是语言艺术化的密集呈现。
 第一节的艺术化,是通过前两行的复沓排偶,以及“带着假期”这样的动词“带”的拟物活用实现的。
 第二节的艺术化,在于比喻格的贴切运用,其生动形象的阅读效果,立刻活脱于屏了。
 第三节的艺术化,在于拟人格的生动运用,其活泼的贴近孩子情趣的阅读效果,就破屏而来了。
 第四节的艺术化,用了短语排偶和“皮肤表面”的别致的借代。
 第五节的艺术化,用了一个想象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生动而有趣。
 第六节的艺术化,则是通过加强含蓄的程度实现的。含蓄毕竟是诗性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如果总结一下,我想说:诗性的呈现是双翼而飞。一翼为情思的隐约性,另一翼就是语言的艺术性。
 两者合力而翔,无论押不押韵,分不分行,都是诗。不押韵的是古诗和自由体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分行的是大部分古典诗词(大多原本不分行,也无标点)和当下正在崛起的散文诗。
 
 2016-4-11于观山湖
 收藏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