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6|回复: 0

复杂的沧桑感 ——学习大原飘风组诗《选择一个黄昏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5 12: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杂的沧桑感
——学习大原飘风组诗《选择一个黄昏进入村庄(组诗之二)》
文/ 山城子

这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在一个中年诗人心中苍凉、感慨、怅然若失,内心复杂的沧桑感的
艺术写照。我也是东北人,退休后十余年间我先后三次探访故乡,每次走进村庄的那种感
觉,同样忧喜参半,或郁闷气愤,或欣喜开心,而人非物也不是的现实的变化,特别令人
感慨唏嘘,喟叹不已。流水的小河干涸成了垃圾沟,屯子里新房铁门汽车臭水坑,大地里
到处是破烂不堪或重新建设的蔬菜大棚……当年我们成长的自然环境,全然不见了。就不
必说基层腐败的那些令人作呕的事了。我每次都写了一些纪实诗,但比起这一组来,在表
达方式上我的那些就不是很艺术的了。

艺术的语言,以“头顶,渐成不毛之地”而幽默地开头。往事的“迎风流泪”既拟人又比
喻,“从垄沟爬出来”是具有借代修辞格的口语的提炼。这一提炼,就很生动形象的了。
“而牧放/ 它们的鞭子,却抽走了/幸福,最后一片叶子”很含蓄,含蓄在用“鞭子”和
“叶子”两个意象来隐喻地表达。我的理解“鞭子”是指挥,“叶子”是生态吧!

有些记忆不清的往事,诗人选了《初恋》入诗。“满布皱纹的黄昏”这样的拟人化句子及
“那些叫不上初恋的初恋”这样的表述都很艺术,且符合诗人的复杂心境和童年的实际情
况。“村头的小河,早结了一层/厚厚的痂"。这里就不是写小河,而是借来比喻那些初恋
们与在外工作的诗人之间的隔膜吧——自然是沧桑的社会所带来的。

走进土街,回忆当年小伙伴们以及村里的人们那种贫穷但很和谐的生活场景,而今都不见
了——“空无一人”人情冷漠了呢,还是都出外打工去了,抑或陆续搬到城里去了?或兼
而有之吧?艺术的背后,透出一种苍凉质感。

《水渠》这首,则是沧桑的感慨。毕竟那是当年水利化遗迹。我的中学时代,曾修过水库
挖过小运河(当时叫“河网化”)。而今水库干了,河网只剩了凸凹的痕迹。那正是“三
面红旗”高高飘扬的时代,是大原飘风诗人未曾经历的,但他们家乡所修的水渠,应当是
发挥过灌溉的作用的那一类吧,毕竟给他的童年,留下了赖以比较的深刻印象,而“那些
水逐渐冷了下来”,含蓄着怎样的情怀,或许就不难揣摩了。毕竟如今热的东西很多的了。

2016-4-5
于观山湖

附【原玉】
选择一个黄昏进入村庄(组诗之二)
作者:大原飘风2016年03月22日 09:37 浏览:1840
◎ 靠近羊群
                                          
头顶,渐成不毛之地
多少往事,已经
迎风流泪——
当年,一个人从垄沟爬出来
低着头,就象现在
灰溜溜地靠近羊群
                                          
羊群急着回家,而牧放
它们的鞭子,却抽走了
幸福,最后一片叶子
                                    
◎ 初恋
                                    
过去的少女
她们认不出我了
我也假装素不相识
                                    
都说岁月如刀
会让满布皱纹的黄昏,滴血
那些叫不上初恋的初恋,被切得碎碎的
恍如一粒粒小石子,我不知道
该把它们掷向哪里——
村头的小河,早结了一层
厚厚的痂,
                                         
◎ 土街
                                      
大人,小孩,一群
泥土上的蚂蚁,会在这里
翻耕嘻笑怒骂,再多的灰尘
也迷不住饥渴的方言
                                             
东家长,西家短
像西甸子的湖水,一会儿涨一会儿退的
只有坑坑洼洼的生活
偶而会咯一下脚......而由我捎来的晚风
扫荡了过往,土街不土了
空无一人
                                          
◎ 水渠
                                          
像我的旧书包
每天上学经过的水渠
已是破败不堪,许多裂痕和缺口
学我少年的样子,呼啸而过
                                          
更多的走失,沉重了水
我有理由相信,水是慢慢流出去的
也像我的旧书包,越来越旧
直到有一天,书包丢在了墙角
就好比那些水
逐渐冷了下来

注释:2016年3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