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50|回复: 4

阅读·穿越纸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1 23: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穿越纸刊
. V6 P6 w. t3 X; Y# @( C7 W  D. W: D) B, Y
说明:4 j. G- \4 r0 ?. S

1 [, S, t) p+ u+ T; r根据部分编委的提议和《大诗界》(网刊)所可能的覆盖指向自本期起新增专栏【阅读·穿越纸刊】(暂时由与诗为伍领衔主编)
/ |1 W# d2 K* e/ {2 C+ N
* L8 W' v8 A/ G$ ~我们的标识是: c, ~: j0 T6 X/ ~3 G
    0 u; f  {$ k6 o( J; L
    ——站在同一个高地上以转载的方式选发同期诗歌刊物主要是《诗刊》《诗选刊》的精华诗品。
. F7 ]6 Z8 S$ m8 I2 d5 z$ f. @6 E0 @, P3 ]
同读网络与纸媒诗歌,并意图以此牵动网络诗歌的写作抵达当前应有的高度——超越《诗刊》《诗选刊》——因为网络写作毕竟是当下的第一创作现场。我们精选纸媒中的优秀作品更是对优质诗品的推广,且网刊作为一种传导的阅读形式不存在任何的商业侵权行为。) {. ~9 b% o! p  a- T
( `, s' n4 C2 e

2 M* e9 ]# P) }8 X* y$ H5 |                                                                                                                                     卢兆玉    2015.11.21日0 J% D  ?$ k- Z$ A( L& g3 [
8 P+ s# @- H" A! Q

7 w& f: q* O0 }, P& X8 q0 `8 B. P+ O: L+ T
8 K5 n8 K" p. X
阅读·穿越纸刊
  [: ?# [# M. f——这并非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选择( v$ a$ t1 S  R' y+ J
* Q8 y9 `% Z% J, ?$ u
与诗为伍
2 @; o# Q" }5 ]  x& Z% ~4 t3 D& v  ~3 M$ G) L7 j! D
这并非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选择。9 z& Y" c) a* {
  i! L) D& x! g+ C& C
就《诗刊》《诗选刊》的整体质量看,它们确实是上乘的,但放到整个的诗歌创作这个大背景下,它们并不是唯一上乘的。作为期刊或选刊,由于其编者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取向不尽相同,所选用的诗品不可能是一致的。这从存量期刊、选集,就可以得出人为的差异,但诗品总体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无数的诗歌,能留下来并广泛流传的毕竟是少数。纵然我们今天有网络明天还会有更先进的传媒,但相当数量的诗作肯定会被遗忘,读者有意或无意的选择终将是名家、名作,即便文史家、评论家们也莫不如此。
  t, ^" d: o  p! f& ]. v& L7 g- [' ]8 ~: o
网络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及时发布的场所,这对有些作者来说可能第一目的已经达到,但对一个诗人来说这应当只是个起点而不是终结。一个诗人有理由写出同时代人中优秀的诗品并充实诗歌史的内容。+ O# ^0 F; o* N5 A/ E
+ n2 C' R* X3 }- ?& w  D
所以自前两期推出由天荒一隅领衔主编【网络同期】之后我们又再度推出【阅读·穿越纸刊】举措,将再次表明大诗界的真实境界也望众诗友能够站在诗歌的全镜像上创作诗歌。
* c( ]' i. G3 x% J; ?, v5 k  k9 }5 H! b- P/ M$ M
2015.11.18- m2 }8 D5 ?( X! @5 L

7 g! e' p: n9 _& l) y
发表于 2015-11-21 23: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并非是刻意而是自然的选择。6 w! Z& E! L; s

1 Q3 K/ ]; J6 a) X: k. x( s就《诗刊》《诗选刊》的整体质量看,它们确实是上乘的,但放到整个的诗歌创作这个大背景下,它们并不是唯一上乘的。作为期刊或选刊,由于其编者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取向不尽相同,所选用的诗品不可能是一致的。这从存量期刊、选集,就可以得出人为的差异,但诗品总体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无数的诗歌,能留下来并广泛流传的毕竟是少数。纵然我们今天有网络明天还会有更先进的传媒,但相当数量的诗作肯定会被遗忘,读者有意或无意的选择终将是名家、名作,即便文史家、评论家们也莫不如此。
4 B9 G2 Z  u$ t, M4 @
) F/ E1 e4 g, q4 n4 j6 R+ p) R% ?网络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及时发布的场所,这对有些作者来说可能第一目的已经达到,但对一个诗人来说这应当只是个起点而不是终结。一个诗人有理由写出同时代人中优秀的诗品并充实诗歌史的内容。
2 R# j' y& ^. ?4 E. Y; }: c6 x
" I# W5 R5 `' c# n2 U- z所以自前两期推出由天荒一隅领衔主编【网络同期】之后我们又再度推出【阅读·穿越纸刊】举措,将再次表明大诗界的真实境界也望众诗友能够站在诗歌的全镜像上创作诗歌。
$ P5 G0 X3 n9 r1 d
4 C+ N- l4 T, o% S2015.11.185 d6 ^0 B" i4 W$ |' ~( f( ], s  t1 O

点评

把这个做好了,是有意义的。 对当下的【活动】着的诗和诗人来说,它们的意义,不只是在网络上、纸媒上,更应当在读者生活的视野里,虽然诗人们不能奢望诗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最起码诗不应当从它“出生”的那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3 08:3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08: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诗为伍 发表于 2015-11-21 23:53
/ X& c7 \5 i! P5 T' C) r这并非是刻意而是自然的选择。
8 l5 \2 p: h3 V$ @' J# }. V
! W! q6 s! ]8 p2 f2 Y5 u8 _5 w& W就《诗刊》《诗选刊》的整体质量看,它们确实是上乘的,但放到整个的诗歌 ...
+ {* ^5 d; ~, y+ `
把这个做好了,是有意义的。& _2 b$ k2 Q+ x) J8 X# H0 ]
( [; A3 U0 o+ k3 R7 c9 Q. x) ^
对当下的【活动】着的诗和诗人来说,它们的意义,不只是在网络上、纸媒上,更应当在读者生活的视野里,虽然诗人们不能奢望诗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最起码诗不应当从它“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历史就被当时所遗忘。+ U+ K2 R, F' \( c
诗人们决不应该满足于“我手写我口”的那种单一的表现愿望,他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创作成为超越当下“群言”之上的语言艺术珍品,成为足可以称为诗的东西。这是诗人作为!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08: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然,将《诗刊》《诗选刊》中的部分用稿再列出来,并非做为一种诗品的示范,而是证实网络诗歌与纸上诗品的共存,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或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之上能否再共拾一个台阶?并努力之。这才是我们更应实践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