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09|回复: 0

以诗评诗系列添加中 附穆旦生平及诗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18: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晓荷 于 2015-11-2 23:54 编辑

附原诗:
《妖女的歌》

一个妖女在山后向我们歌唱,
“谁爱我,快奉献出你的一切。”
因此我们就攀登高山去找她,
要把已知未知的险峻都翻越。

这个妖女索要自由、安宁、财富,
我们就一把又一把地献出,
丧失的越多,她的歌声越婉转,
终至“丧失”变成了我们的幸福。

我们的脚步留下了一片野火,
山下的居民仰望而感到心悸;
那是爱情和梦想在荆棘中闪烁,
而妖女的歌已在山后沉寂。

1956年
(选自《穆旦诗全集》李方编,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


评析之一:
时代的妖女,沉寂的心灵    /采风


“想从旧诗获得点什么,抱着这目的去读它,但是总是失望而罢”
穆旦的诗观很好佐证他能顺应时代的变迁
时代有不同的需求,时代有不同的体现
诗人如果不会容忍,受伤的终究是自己
因为时代有个好听的名字——妖女

“这个妖女索要自由、安宁、财富,
我们就一把又一把地献出”
穆旦做到了么?
请看作者简介吧:
早期投笔从戎实现军人的远征体验
后期虽屡遭苦难仍继续整理诗歌、创作
惊叹于诗人即便没有获得自由,仍然珍惜身体
时代的妖女再怎么兴风作浪
如同“它的那些形象,我认为已太陈旧了”(诗观)

真的太陈旧了么?
为何作者同时代的大批诗人过早陨落他之前
为何“丧失,变成了我们的幸福”,却有大批拥趸蜂拥追捧
陈旧的思想,时代的标签一旦变成消磨意志的利器
陈旧便不再陈旧,陈旧是对抗新生,陈旧是妖女之心
从此点说,“陈旧”是最新,披着“自由”之魅力袍泽
可惜,这一切皆被穆旦识破,丰富的生命体验使然

上天赐给穆旦最好的礼物
“沉寂”——是最好的镇妖剑
“她的歌声越婉转”,斩断得越不留尘念
既能为“爱情和梦想在荆棘中闪烁”,淡定着奉献
也能为“山下的居民仰望而感到心悸”,清醒着思索
既然旁观者都感到心悸,何不稍息停步
这正是穆旦从容跨越人类历史难捱的一段路
之保障,之可贵,之过人处
一个时刻保持诗歌赤子情怀的歌者跃然纸上

穆旦——时代的诗语者
穆旦——魅惑的终结者
穆旦——境遇的顺受者
穆旦——命运的堪破者
谨以此文纪念!

评析之二:
东方版《自由与爱情》     /采风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重读裴多菲的诗句
如果穆旦活着,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如果穆旦活着,他会改写“若为爱情故”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妖女的歌》

19世纪中叶匈牙利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经白热化
在此情势下,裴多菲积极投身民族独立与自由
烟火般燃尽了本该享受亲情爱情的资源
对“自由、安宁、财富”深深渴望
100年后,穆旦身处相同时代背景
从容踏上捍卫与奉献之路
不同的是裴多菲生年26岁
穆旦得以顺尽天年

两首诗——一样的主题
不一样的主人公生命历程
自由——一样的诗歌主旨
不一样的思考与呈现
爱情——一样的因妖女般媚惑显价高
不一样的取舍与放下
穆旦的诗比之裴多菲多了一份东方人的隐忍和智慧

且不说裴多菲何等决绝“二者皆可抛”
且不说西方学说一度视自由为无上法宝
社会、法度、宗教、理念皆引入自由主题
致使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覆水难收
即便理性,即便环顾人和自然的大局观
也难敌“自由”的花式
生命,生命算什么
爱情,爱情算什么
自由永居方程式等号右边
是这样么?

且看穆旦如何摆放自由、爱情与生命
至少他活到了他该活到的年龄
至少他用行动证明给那些曾经呼喊很高的人
打败妖女的唯一方式——
“妖女的歌已在山后沉寂”
沉寂吧,即便我被失去自由
沉寂吧,即便我得不到爱情
沉寂吧,即便我被心脏夺取生命
沉寂吧,即便怎样也不会悲观放弃生命

生命至上
活着比啥都好
这是东方人的哲学观
应该值得推崇的境界
有时候选择火山比选择沉寂更需要担当
有时候选择和火山灰一道奔赴该去的地方
更需要智慧
穆旦的一生打破了时代给每一位思想者设下的局
自由的局限
爱情的局部
生命的局促
让另一种攀登活出精彩
让中文版《自由与爱情》熠熠生辉


评析之三:
给《妖女》挑挑刺     /采风

敢于奉献的妖女
不然何来那么大感召
让无数英雄为之折腰
此诗用妖女入题不雅
容易使观者想入非非
妖气过于沉重是此诗一道软肋
妖而不艳 芳而不群
此诗的一道坎
始终在权衡 在试图超越

实现时间的对抗和穿越代价太大
试看“我们的脚步留下了一片野火
山下的居民仰望而感到心悸”
让人背心发凉身体发重
难道说“那是爱情和梦想在荆棘中闪烁”
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么
特别脱开近百年的历史看现在
实在没有必要把“荆棘”摆上如此重要的烘托位置
虽然作者成功对接了首句、尾句的两个“山后”
或因主旨局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因而对当下思考提供的营养不多
时代进步使然
在奉献和被奉献对等的时代
妖女也会变得可爱
歌声变得不再那么恐惧那么充满诱惑

终至“丧失”变成了我们的幸福
这一句里面“至”字
在今天应该换做“致”字
才能实现诗歌空间上的移位和穿越
前者指物质层面,至于某种境界
后者指方法思路,导致这种物质丧失的原因
只有在精神层面解脱,找到解决困局的思路
当然作者创作伊始实话实说
虽没有点破未来的事物发展趋势
并不代表他有权威
可以把后时代的读者局限在原诗营造的某种氛围
此乃从诗歌的空间感把握作者和后来者的对话
及需要突破的
及需要换位的
瑕不掩瑜——
诗歌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描述
总体来说此诗都把握精准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袁花镇;1929年进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进入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随教授带领的“步行团”,跨越湘黔滇抵达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与郑敏、杜运燮等系统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发表《赞美》等作品;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1941年发表《诗八首》、《赞美》等代表性的作品。1942年投笔从戎,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1943年回国;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1947年参加“中国新诗”派(后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8年在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工作;1949年8月自费由曼谷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1957年发表诗歌《九十九家争鸣记》并进行检讨;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1966年,全家被“扫地”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72年回到南开大学,继续埋头于新的翻译及修改以前的译著;1976年右腿股骨颈摔折,继续从事普希金诗歌翻译和诗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1979年获得平反。
     诗集:生前只出版过三部:《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1948);后来有《九叶集》(合集1981)、《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全集》(1996年)、《穆旦诗文集》(全两册)(2006)等。

穆旦诗观:
          我是特别主张要写出有时代意义的内容。问题是,首先要把自我扩充到时代那么大,然后再写自我,这样写出的作品就成了时代的作品。
写诗必须多读诗,否则没有营养,诗思就枯干。诗写多一些,头脑就深入思索一些,可以比做建塔,初写是第一层,写多了可以到第二层,第三层,更空,更玄……
       我有时想从旧诗获得点什么,抱着这目的去读它,但是总是失望而罢。它在使用文字上有魅力,可是陷在文言中,白话利用不上,或可能性不大。至于它的那些形象,我认为已太陈旧了。


声明:以上分享自《中国诗歌流派网.经典重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