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9 16: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 R% r4 U: n/ x
这有待诗人的积极努力和自我觉醒,诗之外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生活在群体中的诗人,恰恰在意识上形成了独立于群体之外的孤岛(边缘)情结。解开这个情结可以做到但并不容易,除非破茧而出。' K8 G, O7 e5 q5 z6 F9 r# Y
. h6 P" D3 F* R+ F' y' j6 G( e纵观当下诗作,表现社会题材的也不在少数,但总体上呈现为一种隔膜的状态。这固然和近四十年来大的写作取向有关,也与诗人没有真正回归群体相一致。
5 Q$ I. {! D) [, K# ~5 b4 M
- z( A+ I$ ~" L# z# t* O4 |要像表现自我一样真诚、全面、细致,那样描绘出来的群体生活的诗篇才能打动人心。“诗中有我”在创作者方面固然是重要的,“诗中有我”就读者而言同样的重要。
$ L4 q' M$ t: R: b. d( ~. j
; s' p1 s# E% d6 @2 w ~# y为什么要写作诗歌,并且要发布出来?这是我经常自问的。是自娱吗?是只写给某个人的吗?是为未来而写作的吗?如果是这样,那要公开干吗?为未来写作,等身后由后人发表就是了。所以我认定诗歌写作,除了表现内容的需要外,还在寻找诗的读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n/ u3 P. \! \1 h
S; R4 G: e$ T
所以读者在整个的诗之框架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支撑!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诗是爬满藤蔓的葡萄,读者恰恰就是它的支架。如果和读者无关,我(读者)支撑着你干吗?让你就在地上趴着吧。当前诗的整体境况就是如此。$ L+ z7 O- ~. O" x, h
4 D8 o7 {' a& F" I8 d: S
所以诗人们不宜再陶醉于边缘化了,不宜再抱着三个不屑不放了。不仅要放下三个不屑,还要真诚放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