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30|回复: 14

当代新诗:促进汉语言大发展(10篇文链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15: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新诗:促进汉语言大发展(10篇文链接)


文/ 山城子

    不是夸大其辞,而是实实在在。
    凭什么说呢?凭我对当代新诗的学习与研讨。早在07年10月,我就对新诗中出现的好句、美句、名句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了当代诗人们已经创造了18种新的修辞格。
    最近我又对词类活用进行研究,初步已经总结出31种创新的活用方法,远远超过了古汉语的17种。

    具体论文请看链接: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m60.html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mb0.html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mb6.html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mb8.html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9mb9.html

1、摸摸古文词类活用的边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f8wf.html

2、当代新诗活用动词的大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fy75.html

3、当代新诗对形容词活用的继承与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g3oz.html

4、当代新诗对名词活用的长足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ghrh.html

5、当代新诗数、量、副、连词创新活用初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glv2.html
2010-3-10
发表于 2010-1-29 17: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一)(1-15已发于《新诗大观》2007年12期)
文/ 山城子

关键词:代序-“揉情”格- “物化”格- “动衔”格。

代序:

新诗=白活诗=今诗=现代诗。这谁都知道的。
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这也谁都知道的。

积极修辞方法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又叫修辞格。前人创造并总结的辞格,笔者接触收集到的大体有讽喻、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倒喻、修饰喻、同位喻、反喻、较喻、博喻、互喻、曲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排偶、对偶(对仗、对联)、对比(对照)、推避、避复、反复(复沓)、反语、反问(反诘)、设问、借代、借语、夸张、引用、化用、用典、移就(异配)、移觉(通感)、移情、移时、摩状、摩形、摩声、拈连、易色、双关、飞白、讳饰、顶真(顶针)、回文(回环)、互文、互体、互训、重叠(叠字)、嵌字(镶嵌)、析字、藏词、婉曲、错综、倒装、倒反、衬托、层递、分剖、舛互、呼告、示现,同异、异语、隐语(谐音)、折绕、吞吐、列锦、精细、仿拟、别解、旁逸、歧疑、警策、转品等凡63种。
另有词类活用大分为四种:分别是使动、意动、为动、如名(非名词用如名词)。另外,新出现的名词用如形容词的语言现象比较普遍,例如:“那人很马列”、“太原则”“非常木头”、“关系老铁了”等等。就叫“如形”吧,实际上五种了。

中国新诗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朦胧崛起,之后至今,兴旺也好,萧条也罢,其流派纷呈,手法杂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势依然。老诗人惊呼看不懂,语文界大斥“反语法”,坚守的“中间代”“70后”“80后”们则我行我素,执意维护着诗国的形象,尽管被商品冷落,被大众陌生,甚而被自己迷茫。笔者于04年早春上网学习现代诗,也是隔膜着不得门入。直至06年初夏,决心认真研读网上的好诗,竟发现一些有成就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积极修辞方面的创新。应当说这是对现代汉语修辞学发展所作出的不可忽略的大贡献。

诗人忙于生计和作诗,无意涉猎修辞;笔者不忙生计而有暇,特研究整理如下:


01 “揉情”格

定义:揉情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例① “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此格不同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为一体的。也与“移情”格有区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这是通过“互文”而实现移情的,是“移”而非“揉”,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并通过拟人或比喻的方法,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情感的流露,既是拟人了的景物的,也是诗主体形象的。
例②:“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周承强《巡逻在午夜》)
例③:“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周承强《中秋夜》)
例④:“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周承强《十二月》)
从上述例句中,不难看出揉情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亦非移来,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02 “物化”格

或许这是拟物格的旁逸斜出吧?我们知道拟物格大都是将人拟作物,或将动物拟为静物而增其表达形象性的修辞方法。总之,拟物是从物到物,而“物化”则是从非物到物的。还是先下定义吧:“物化”格是指将无形的抽象事物,通过相关动词的牵制,使其变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的修辞方法。
例① “美感垂手可得却无法靠前”(周承强《哨所南边的一片丛林》)
“美感”是感觉意识范畴,无形而抽象。但其通过“垂手可得”和“无法靠前”两个动词性短语的牵制,也就像一个美丽的物件一样若隐若现了。无庸置疑,这样的修辞会把无形的抽象意识描摹得生动形象起来,具体实在起来,活泼美丽起来。再从下面的例句体会。
例②:“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周承强《剑蔴》)
例③:“那些腐蚀钢铁的寂寞与单调”(周承强《倾听远方》)
例④:“不停地丈量士兵的真实和辉煌”(周承强《给养车没入蕉林》)
以上句子中的“悲壮、豪迈、寂寞、单调、真实、辉煌”都是无形而抽象的形容词和能愿动词,但通过“捎回、腐蚀、丈量”动作性动词的牵制,就若隐若现出具体的有形和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了“物化”。


03 “动衔”格

真是欣慰!欣慰于诗人的创造,也欣慰于做为学习者的总结。修辞格队伍不仅增添了“揉情”和“物化”,又有了名曰“动衔”的新成员。这名字陌生而别扭,这两个汉字咋可以并肩走到大庭广众面前呢?但考虑再四,还是这两个字联手最为切合。因为这一格是指: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意象的修辞方法。例如:
例①“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周承强《阔叶遮住的军车》)。
甲事物是“雄鹰”,乙事物是“军车”,此句以甲事物的动作“叼”衔接上了乙事物,从而使生活中并不相干的两事物复合为同动体,竟然一起“飞翔”了。其修辞效果顿时生动简洁起来,极力表现出随车绕行山颠之上边防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如若不这样衔接,为这种表达还不知要如何饶舌,也难淋漓尽致呢。
再请从下面的句子体会:
发表于 2010-1-29 17: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二)
文/ 山城子

关键词:“反喻”格-“变主”格- “比衬”格-“错置”格-“模糊”格。

04 “反喻”格

例①:“小别的湖面 今夜/ 明晰如我恬静如我”(白沙《不是为了告别》)。
这句或说,这不就是一般的比喻嘛。且慢!我觉得可是不一般。
比喻修辞格是用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那么谁熟悉“我”的明晰,“我”的恬静呢?通常我们更熟悉无风湖面的恬静和明晰,波澜不惊呀!所以通常应是“今夜我(思绪)的明晰,我(心情)的恬静,一如波澜不惊的湖面”。但,这样的表达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就远远不如原句了。
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手法之一。这里就是逆向思维,诗人竟将喻体与本体颠倒安排,于是一个美句就诞生了。
我们知道比喻可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那末这个比喻虽然用了喻词“如”,也不能算作明喻,因为它另有“颠倒”的明显特征,所以可以叫作“反喻”格。可定义为:反喻是指将喻体与本体互换位置而进行比喻的一种修辞格。

例②:“像我沧桑的脸 …”“ 像我裸露的胴体…”“像我在岁月中苏醒的青春…”“像我在黑暗中的歌唱…” (李长空《露骨的水》)
这里是用“水骨”的气质或灵魂,比喻极有个性的诗人的。而在具体行文中,却反过来用极有个性的诗人比喻“水骨”的气质或灵魂了。文本中的意象话语,就就是通过诗人设置的这一组逆喻说出来的呀!真是“自然天成”的哩!(后来检索,发现古已有之,列于比喻的12类别之内。)

05 “变主”格

例句:“那样傲慢地尘灰说出了风”(白沙《尘灰行》)。
或说,这不就是一般的拟人嘛!且慢!我觉得可是不一般呢。不一般的是诗人综合进来另一种不曾见的修辞格。尘也好,灰也罢,作为细小的物体也不会违背惯性定律。毛泽东曾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处于惯性的物体必须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原有的惯性,而形成新的惯性。就是说这种改变总是被动的。现实里的尘灰是被动的,风是主动的。但到了该句中,恰恰相反,“尘灰”明显的变化为主动,而风处于被动地位了。因此,与拟人格揉为一体的还有个“变主”格的存在,或者叫作通过拟人而“变主”。这样一来,就像通过比喻而夸张的句子,最终要判断为夸张,那么此句就应当最终判断为“变主”。
下个定义就是:描写中,变被动事物为主动事物的修辞方法叫“变主”。

06 “比衬”格

例句:“我不可以把内部的憋闷喊出来/ 而一面鼓却可以你说”(白沙《我读不懂的真实》)。
这里使用的修辞格既像对比,又像衬托。但细细捉摸,人的憋闷与一面鼓,不是对立事物,更不是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无法符合对比的定义;同样的原因,也不合衬托的定义。但诗人通过对鼓的拟人化,就与“我”并列在一起了。一个(鼓)可以喊,一个(我)不可以喊,对比鲜明;事实上这句话的重心在前边人的“不可以”,后边鼓的“可以”还是起了反衬的作用。这样一来,具体到语境,也对比了,也陪衬了,却找不到相吻合的条款。情形就像“包二奶”本来是重婚,却找不到条款判个重婚罪一样。如果不修改婚姻法,不妨出台一个《包二奶处罚条例》不就行了吗?我这里就出台一个叫“比衬”吧!
老修辞库中,对比与衬托从来不相混同,决不纠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现在白沙创造的这个“比衬”格,是用别一种方法将两者合二而一了。
定义可以这样说:比衬格是将非对立事物并列一起,进行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方法。


07“错置”格

例句:“远眺是黄昏/这里是广场 ……”(白沙《暮色》)
这样整齐排列的偶句(排偶格),谁都看得明白。如果恢复非诗性叙述,应是:“黄昏,我站在广场远眺。”这样的单句结构是:状语-主语-谓语-(介词)-补语。现在诗人将其化为两个极简单的分句,结构也简单成:主-谓;主-谓。但我们发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远眺”,却是由偏正结构双音合成的动词。而现有语法规范中的主语是由名词、代词及名、代性质的短语来充当。但句子被诗化以后,动词充当主语不是蛮好吗?一种陌生感,从文字里流溢出别样的馨香,令人玩味不止。
应当说这是语言艺术的又一个新技法,是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从构成上来看就是句子成分的错置——打乱原有句子的成分排序,重新组合。我们不妨就叫它“错置”格。如果下个定义,当为:错置格是指为了强调某种动作或性状,将其错置为主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为了强调“沉静”的氛围,我可以写出“沉静是夜深”或“沉静是海底”。
发表于 2010-1-29 17: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三)

08 “模糊”格
例①:“她忍耐一切/ 忍耐我,忍耐没有粮食的锅台”(白沙《旧城》)
这又是一个发明,技法上的发明,修辞上的发明。诗人为了突出诗中人物的性格,并凸显生活的窘境,就特意模糊了“忍耐”,其典型的例句就是“忍耐我”。忍耐我什么呢?一点具体也不透露。不透露是现代诗朦胧趋势和主张互动的内在要求。这三个字的一句诗,是以“我”模糊了“忍耐”,从而造成朦胧的审美效果;同时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实现互动。读时我就想:是忍耐我的调皮?忍耐我的因为饿而纠缠不休?还是忍耐打破了一只瓷碗?但如果如我想到的具体依次排列出来,诗意就大减了。正是为了争强诗意,遵循朦胧和互动的原则,所以诗人就处理为这样的模糊语言状态了。
我决定把这种新的修辞方法叫做“模糊”格。当然不与“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混同。手法是手法,修辞是修辞。模糊修辞格是指:为扩大某个动作或性状词语的张力,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故意省略多种可能的具体细节的修辞方法。

例②:“他们伸出手,想阻止什么”(白沙《妈妈,让我来照顾你》)
这里是通过疑问代词“什么”实现模糊的。再如——我造个句吧:“沉静每一个夜晚/ 沉静不再来的事物”。这里是通过种词(相对于属词而言)“事物”实现了“沉静”的模糊。

例③:“一男一女在日间而日,夜间而夜”(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不必说句子的“日”“夜”的变义复沓,已然很美,单是后面的“日”“夜”的活用,就够我们玩味的了——因为采用了名词用如动词的意动用法,而“意”的相关动作就模糊了。也是“模糊”格的运用,从而使意象呈现了朦胧之美。
2007-10-24于文化村

09 “转义”格

例①:“我说,八戒,一生应戒的事太多” (穆晓禾《十二属相/猪》)
两个“戒”字从形式上看是复沓,但从意义上看却不同于一般复沓的特征。一般复沓是一个涵义的词,为了强调而实施的重复。这里的情形有变化。就是同一个汉字在两处使用的含义却不同了。前者构成了名词,后者则是动词。就是含义转变了的复沓。为了区别于一般,我们不妨给出一个新名字,就叫“转义”吧!何以另起名字?因为特殊呀!本质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不就因为特殊另起了名字叫“货币”吗?事实上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也不叫交换价值,而改称了“价格”。经济学有镜,修辞学自然可照了。

例②:“如水的女子/ 涉水而来”(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一“水”取清纯柔美之义,二“水”是指河。
例③:“马走斜日,斜阳日下”(穆晓禾《十二属相/马》)。
前“日”为字形,后“日”是累积的天数。
例④:“在牛城的街巷/ 滋生牛气的思想,有要牛起来的心思和想法”。(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是“牛城”、“牛气”、“牛起来”三个有相同词素,而意义不同的三个词在句子中的排列。其关于“牛”的意象叠出,盎然情趣已在字里行间了。
10 “排词”格

例句:“丑时,开始反刍稻草/ 反复往事,反味最后的糖果”(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两行诗很像分句排比。像而又有区别。分句排比以双音合成词起句的,一般用的是同一个词。效果在于增强语言的气势。这里用的是一个词素“反”相同,而构成合成词的另一个词素却不一样,所以实际上是有相同词素的三个词义不同的词的排列,其效果在于层出意象的变化情趣。这情景前所未见(姑妄说之),但完全符合积极修辞方法的意义。于是笔者欲名其为“排词”格,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11 “换谓”格

例句:“还未摘下/ 它的味道就在嘴里直淌”(高军彦《山楂》)
“味道…直淌”,是一种省简的词语搭配。因为实际上是味道引得口水直淌,而味道非液态是不能流淌的。但把“引得口水”省略掉,才是诗性的叙述。这是诗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要求,也是诗人处理语言的技巧所在,更是现代诗创新修辞、发展修辞的足迹所在。这种搭配与修辞理论中的“异配”格不同,异配格一般是省略比喻过程的动宾结构搭配,而这里是省略动补短语后的主谓式结构的搭配。不妨命名为“省配”格,或者从句子成分上定义为“换谓”格。“味道”的谓语一般是“苦、辣、酸、甜、鲜、咸、腥、涩”等形容词,这里不是换了动词“淌”了吗?
发表于 2010-1-29 17: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四)
12 “隐拟”格

例句:“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书纸上/ 让诗读我”(穆桂荣《绽放》)
“让诗读我”,诗人是沉醉在诗创作的快乐当中了,把创造的诗的灵魂看成了花或鸟的小精灵一般,让精灵欣赏诗人沉醉快乐时的别样美丽。当个诗人如无这样的精神享受,谁还当苦吟苦行的诗人呢?诗是快乐的天国,诗是新颖语言的加工厂,诗是修辞沿革的花径。从诗人的“让诗读我”,也许可以归纳一个“隐拟”的新修辞格。因为诗不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毕竟不是诗人具体的自己,因而诗不会“读”的,但只要我们将其拟人化,不仅是诗,别的什么也是可以“读”的了。但传统的拟人对像都是物,不是意识,欲将意识拟人,需要有个转换物才行。比如先把诗誉为一朵花,或者一个小鸟儿,那么,让花或鸟来读,就是拟人了。这时出现的动词“读”,如不省略拟人的过程,应当是符合词类活用“移就”格的。诗人将转换的过程省略掉,也就是把传统的拟人“隐”了去,不就有理由叫“隐拟”了吗?可定义为:通过省略拟人过程,达到活用动词的修辞方法叫隐拟。
打从朦胧诗兴盛的时候起,就有人指责诗人的“反语法”,我以为那是太表皮了,只要走进诗的肌肤以内,就明白那不过是语言修辞的“与时俱进”罢了。如今的经济社会进入了效益时代,语言也要讲究效益的;不论何种产品,只要增加新的技术含量,价码就提升起来,诗句有了隐喻、隐拟、跳跃、留白等新技巧的含量,其美学价值也就显著提升了。不是么?

13 “省接”格

例句:“如果,一滴声响/ 是屋檐下一个故事的轮回”(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美的意象是用美的语言构造出来的。“一滴声响”,是否可以叫做“省接”修辞格(省略中间的“水落地的”几个字,直接与“声响”衔接)的运用呢?简约又新鲜。定义一下就是:把比较复杂的偏正式短语,通过省略部分限制或修饰的成分,使其构成简单短语的修辞方法。

14“移彩”格

例句:“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田春雨《女孩》)
这样的句子让我想到苹果花初开时的色彩。什么样的“想法”这般的美丽呢?想法本无色,但同样的美丽是可以苹果花为喻的,而比喻中的借喻是要省略喻的过程,这样就简洁为如斯的移就格语句。如果将其从移就格分离出来,是否可以叫做“移彩”呢?定义也简单,就是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颜色,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15“移状”格

例①“无瑕的青春” (田春雨《女孩》)
这个句子从“移彩”格类推,就是通过借喻的“移状”了。
例②“很清瘦的三年时光” (田春雨《女孩》)
将修饰面容的词语用来修饰时光,也别致的可以。也可归入“移状”格吧?
例③:“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田春雨《女孩》)
意识本无距离,这里属于意识的“念头”,竟有了距离,也新颖的可以。远或近,是时空存在于人感觉上的状态,自然也可以归入“移状”了!
给“移状”格定义,应当是:指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状态,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2007-10-28于文化村

文/ 山城子

关键词:“借比”-“移限”-“省介”
发表于 2010-1-29 17: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五)
文/ 山城子

关键词:“借比”-“移限”-“省介”

16、借比格

先看例句:“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北岛《守夜》)
“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诗的语言,或叫做诗性的叙述。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
从我把握的63种权威们总结的修辞方法中,归属不了北岛的“小于”;从我最近私自构建的15种新修辞格中,还是归属不了。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今个趁着夜色,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吧。不必找名人题楣,拙笔即书之为“借比”。不是“借代”,亦非“比喻”。新定个义是:
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

17、移限格

还是先看例句:
例1、“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北岛《守夜》)

气候属于自然范畴,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围。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自然界只循着规律和睦或不和睦。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
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
我的任务是为上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名定义。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
定义呢,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例2、“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
例3、“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例4、“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北岛《守夜》)
“尽头”之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

18、“省介”格

例1、“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后面相连的部分“玻璃镇纸读出”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例2、“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句子的后部分“多少黑山挡住了”分明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从而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例3、“没受伤农药化肥”(山城子《晒白菜》)
这是笔者本周写的一首小诗《晒白菜》的首句。有诗友留帖问,“是否故意‘反语法’?”我答曰:省略一个介词,就有了诗性化的美感。这句诗如果按非诗性叙述,应是“(白菜)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而现在的诗性叙述,首先使用了比拟格(没“受伤”——拟人,或拟物)——没被什么伤着呀?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是“农药化肥”。行文中省略的是介词“于”。
下个定义就是:为使句子省敛且可呈现美感,从而故意省略介词或介构的修辞方法,简称省介。
2007-11-18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李德贵
发表于 2010-1-29 17: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新诗活用动词的大发展
文/ 山城子

(本文例句引自诗人马兆印、安琪、英树、巫逖、和平岛、老皮、穆桂荣、天荒一隅、周承强、观云忘我、夏雨、黎阳、郑小琼、王久辛的作品,山城子在此一并致谢。)

我们知道,古代词类活用共有十七个品类,其中动词的活用有四种,就是: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为动用法。另外,传统的拈连格,也是对动词的活用。这样加起来是五种。当代新诗对其中的动词活用为名词,有普遍的继承,而其它极难见到。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当代诗人对动词的活用,却另辟蹊径,一起步就超越了古人,为词类活用这一积极修辞方法的发展,也为新诗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这样说,是我近两年来为学习研讨新诗,总是欣喜于那些优秀诗人的作品何以新颖、别致的意象及灵动、机智的语言频出?经过深入地探寻与总结,终于发现是他们在活用动词方面,有了太大的突破与创新。经过整理,至少有六种新的动词活用方法,涌入了当代新诗创作技巧的长河,一路奔腾不息。

这六种新用法我分别定了名字,依次为就虚用法、拟人用法、拟物用法、比喻用法、合动用法、性状用法。每种用法举出数例说明——极易明白。明白后你再去看诗人的作品,谁都可以找出许多例子来认证,且也可以充盈和坚实个人的为诗功底了。
1、就虚用法。

先引个例句看吧:“人到中年,听到温度往低处/ 掉,听到火车拉响” (马兆印《中年》-摘自作者的博客)。

这里的动词“掉”,本来是给有重量的物体预备的,而且还要有空间条件,才可以掉。但“温度”虽可感,却无形,不是重物,然而诗人偏选择了这个“掉”字。诗思的深处,自然是看中了“掉”所能带来的重,以便配合“温度”隐喻着的沉重内容。

这种用法,其实也是借鉴民间精粹的口语而来。比如“猪肉的价格又掉了”。“价格”这个经济学名词,也同“温度”一样抽象而无形,没有重量,不占空间,无法掉的。但老百姓不习惯说“下降”、“下跌”或“跌下”,偏说“掉”,如果再形象些,就说“跳水”了。

通过这一例子的分析,我们就可以为这种用法总结为:用具体实在事物所发生的动作、行为、变化,移就到抽象无形事物上来,使其产生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的动词活用方法,就是就虚用法。

    我们还可以从下面的例句中体会:

“晚风凉了,夜色刮起秋意,内蒙像一张羊皮慢慢铺开” (安琪《晚风》载《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49页)。

这里的“刮起”是就虚用法,是使“秋意”有了风一样的实感。

“清脆的蹄声/ 踏碎深夜的宁静/ 最终  在奔跑中/ 叩响黎明(英树《成为一匹马》-摘自英树的博客)。
“踏”与“叩”,都是用于具体实物上,如踏青、叩门等,这里诗人用在了无形的“宁静”和时间名词“黎明”上。遂使无形与时间,也具体得有形了一样,可以“踏碎”,也可以“叩响”。这样的活用效果立刻就让诗文本绰约而烂漫起来了。

“明月装饰了你的形象/ 你装饰了女儿的梦/ 安息吧,妈妈/ 九泉之下  (巫逖《手机上的母爱》-摘自网络)。
    “装饰”一般用于书房、客厅等房间,诗人这里用于“形象”与“梦”,是看中了装饰“美”的效果,意在赞美“母亲”伟大的爱。

“需要下一场多么深厚的大雪/ 才能够掩埋/ 百年的屈辱,百年的掠夺啊”(和平岛长诗《火龙》-《北美枫》诗刊总第5期)。

“掩埋”的原本用法是掩埋尸体或什么东西,这里移就到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屈辱”和活用为名词的动词“掠夺”上,瞬即就使诗意灵动起来了。

“寂寞的枝头还站着我的张望” (摘自穆桂荣诗集《永远的节拍》-《爱情鸟》)

“站”就是“站立”的动作,凡站立的应是具体的人或动物,却不可能是一种视觉动作的“张望”。而现在诗人偏让这个动词用如名词的“张望”站立,不仅灵动别致了诗句,其一种痴情,也因这个“站”的就虚活用,而令人印象深刻了。







2、拟人用法。

这个我们不妨先给出定义来:就是将发生在人身上的动作、行为、变化,搭配给人以外的事物,使其产生拟人的修辞效果的动词活用方法。请体会下面的例子:

“炊烟在屋后瘦,溪前/ 不说话的香樟/ 守着方言,守着一碗/ 社保,等春风/ 等白花花的尘世”(马兆印《中年》-摘自作者的博客)。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瘦”,接下来的“说”,及后面的两个“守”,两个“等”,使“炊烟”和“香樟”,具有了人一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动词的拟人活用方法。

“一粒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 核的出走遗留五粒黑籽,怀抱今生”(马兆印《凝望》-《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

“端坐”、“出走”、“怀抱”三个动词,都应当是对人动作的描绘,这里却被诗人赠给了“苹果”(这里不去深究苹果在全诗中的喻意,只研究语言),于是苹果就被生动形象地人格化了。

“坏死的钟表坚守着不羁之旅/ 眷恋沿着脚下的河流潺潺微响”(老皮《当我把自己想象为一头牦牛》-摘自“老皮造句铺”博客)。

这里的“坚守”,当然是人的行为,用在“钟表”,就有了拟人的效果。

“我决定让寂寞安分守己/ 让忧伤多一点牵挂”(摘自穆桂荣诗集《永远的节拍》-《落魄》)

“安分守己”这个属于人的行为的动词性短语和属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牵挂”动词,分别用在了用如名词的“寂寞”与“忧伤”的身上,就有了拟人的味道,就美丽了诗句,就深刻了文字的蕴涵。

“水下/ 睡莲默默成长,小美人,别张扬”(天荒一隅《撩起碎玉》-摘自作者的博客)。
    “成长”,几乎是孩子们专用的动词,这里给了“睡莲”用,拟人效果就出来了。

“一条河由北朝南奔腾营区西面/ 木头常常咆哮着推搡雨季滚滚而来”(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流》-摘自作者的诗集《宁静时刻》)。

“推搡”当然属于人的动作,用在涨水河里漂浮的木头上,那情景就极其生动在眼前了。



3、拟物用法。

以拟人用法的定义类推,那么动词的拟物用法就是:把发生在某些事物上的独特动作、行为、变化,搭配给人,使其产生拟物修辞效果的动词活用方法。

请看例句:“那倦慵的丽人儿/ 怀抱着空虚/ 然后到居委会/ 将我挂失”( 观云忘我《无法轻装》-摘于“中成诗界”论坛)

    “挂失”通常的原本用法,是用在有价证券丢失的情况下,找到有关的业务机关,或在媒体上声明作废,办理这个手续的过程,叫挂失。这里使用到人的身上来,就产生了把人比做了有价证券的拟物的修辞效果。这样的活用不仅使语言别致,也使诗句的内蕴耐人寻味起来。

再看:“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 把自己层层打开  直至更深处”(穆桂荣《绽放》-发表于《诗歌蓝本》2005总第一期第46页)

    “绽放”是花开的独特动作,“打开”是暴露或开通相隔的空间或容积的动作,比如打开窗子、打开门、打开箱子、打开锁等等。这里的“绽放”却用于“灯光”与“我”,于是灯光也如花开,人也如花开,这样的拟物效果,立刻就使诗句蕴含起来美丽起来。“打开”,且“层层打开”,其拟物的效果,就让人想到诗人是要把珍藏极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样的动词活用,不仅使语言显出灵动之气,也使诗的象之意,越发浓郁了。

“我来了。让我盛开。我就是/ 这片桃花源/ 让我盛开”(夏雨《让我盛开》-摘自网络)。

“盛开”也是花开的特有动作,诗人夏雨连标题都是“让我盛开”,这是怎样一种热烈的诗情,抑制不住了。遇见这样的标题,你就无法走过去,一定会深陷其中的。这就是动词活用的魅力呀!

“川人从未负国人 / 国人从未负川人/ 侨胞 / 把爱寄去/ 把爱寄去!”(巫逖摘自《国哀日》。

   “寄”是“邮寄”,这里诗人把“爱”拟作可以邮寄的物品,立刻具有了张力。





4、比喻用法。

先看这个例句:“我喜欢/ 大珠小珠落玉盘/ 溅起来的/ 得得达达的声音”(和平岛长诗《火龙》-《北美枫》诗刊总第5期)。

语境中“溅起来”的,我们一定会想到水珠。是的,诗人这里就是将溅起来的水珠,比喻那个“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把喻体事物的动作,直接作用到本体事物身上,这样的动词活用,为之动词的比喻用法。

再从下面的例句体会:

“到了这个季节/ 大江的心才开始惊颤/ 绵绵玉龙/ 被沧桑割断”(天荒一隅《开江》-摘自作者的博客)。
    “割断”分明是锋刃的动作,这里却隶属于“沧桑”了。就是说,在句子的背后诗人是把岁月的沧桑,比喻为锋利的刀刃了。

“日子被当成缎子/ 我们在调侃和新鲜里/ 种植下一个春天” (黎阳的长诗《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第50首)。

“种植”,当然是用于植物的种子或植株了,诗人这里却给了有象征意义的“春天”。背后的原台词是“像种植下一茬庄稼一样,种植下一个春天”。请注意,句子恢复原貌,“种植”这个动词,就属于“拈连”格了。所以,类似这样的比喻活用,就是拈连格省简的变形。

“而我深陷荡漾的季节里/ 满足地叹息、荡漾”(夏雨《让我盛开》-摘自网络)。

“深陷”的背后,一定有“像深陷泥沼一样”,接下来才是“我深陷荡漾的季节里”。这也是拈连格省简的变形。

“我们把秋天燃烧了/ 那些伫立的干柴燃烧了我们以后的日子”(黎阳的长诗《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第21首)。

这里是将爱比喻成烈火,但省去“烈火”的字样,只出现“燃烧”,这样使诗句简约而灵动,又别致。



5、合动用法。

先看例句:“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周承强《阔叶遮住的军车》-摘自诗集《宁静时刻》)。

这里的“叼”,本来是雄鹰的动作,但从阅读效果看,它又是军车在云端行进一样。这里不说“行进”,把“行进”的动作合并到“叼”里了。诗意的效果生动简洁而又奇妙。极力表现出随车绕行山颠之上边防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如若不这样合并而衔接,为这种表达还不知要如何饶舌,也难淋漓尽致呢。

如果定义,可以说: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合并而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的动词活用方法,叫做合东用法。(事实上笔者曾于2007年10月,将这一方法定名为“动衔”格,与其它十七种新格,写成《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一文,发表在《新诗大观》2007年12月刊。)

再请从下面的句子体会:

“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周承强《含着木叶吹荡黄昏》-摘自诗集《宁静时刻》)。“摘”合并而衔接了黄昏与腮帮子。

“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周承强《从军行-摘自诗集《宁静时刻》)。

“长” 合并而衔接了鲜花、手臂、窗口……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摘自诗集《宁静时刻》)。

“喷出” 合并而衔接了浊浪与鸟群。

有了这样的合并衔接,诗句立刻简洁、奇瑰、精彩起来。



6、性状用法。

   所谓性状用法,就是把动词当作形容词来使用的动词活用方法。

       例如:“她们弯曲的身体,让我想起多少年前/ 或者多少年后,在时间中缓慢消失的自己(郑小琼《铁》-摘自网络)。

     “消失”加上“的”,做了宾语“自己”的定语。如果参照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名词做状语”,那么,这种活用方法也可以叫做“动词做定语”的。只是古文中没有出现。

“钢轨  也都被燃烧的火焰/ 拎了起来  像缠麻花/ 缠了个里里外外/彻彻底底  拎在半空”(王久辛《肉搏的大雨》第23节-摘自诗集《狂雪二集》)。
     “燃烧”加“的”做了主语“火焰”的定语。这时“燃烧”这个动词,其作用在于表明“火焰”的性状——是明火而非死火——而不是动作了。

“那是火焰冲天的声音/ 那是大铡刀抡起来飞舞的声音啊”(王久辛《肉搏的大雨》第10节-摘自诗集《狂雪二集》)。

这里的“抡起来飞舞”加“的”做了宾语“声音”定语,也属于这种用法。



    以上六种,仅从当代部分诗人的作品中总结出来,但绝不是部分诗人这样活用了动词,而是绝大部分诗人的著作里都能找得到,就是说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说是大发展。古汉语对动词的活用仅五种,是近三千年的积累;而这六种,不过是30年的事情。相比之下,如何不是让人惊异的大发展?

   

2010年元月10-14日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发表于 2010-1-29 17: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新诗对形容词活用的继承与发展

文/ 山城子



    (该文依次引用了著名诗人北岛、白水、马兆印、穆桂荣、西原、肖今、紫穗穗、田春雨、杯中冲浪、观云忘我、南闽老茂、海湄、白沙、洛夫、曹东、周承强、李轻松、穆晓禾的诗作,在这里一并致以由衷地感谢。)



    ◆ 引子:

    这样题目的修辞学学术论文,注定要板着脸子的——可是,谁愿意面对一个板子脸消费时间呢?所以要活泼点儿,不妨把快乐先传递给读者,然后进入共同的探讨。

关键词是“形容词”——“ 我就看到好多形容词”——这是我于1月23日下午贴于某论坛《从临屏走廊溜了出来》一诗的版主回帖,还一个跟帖说“是呀,形容词应该少一些”。

哎嗨!索性就全文移到这里,说事也方便:



从临屏走廊溜了出来,主持人给出的根本已经忘记

恍然到了辽西。故乡依然是前岁的秋后

萧索的苍茫回忆着各式各样的果实

都在繁忙时被腆着肚子的商业鼓鼓囊囊裹挟而去

这样就好,氛围至少符合我一个人徜徉的孤寂

乱叶中忽然趟出一穗又一穗亮眼的金黄

薄雨洗过的月白的花生脚脚儿也让人惊喜

不停地哈腰之后腰不酸背不痛

编成串的拎着聚在塑袋里的提着都是高雅的乐意



    这里的修饰性的形容词确实不少,但其中的苍茫、繁忙、孤寂、金黄、惊喜等五个却是活用为名词或动词的。     



    ◆ 说说继承:

    词类活用古来有之。我曾将其整理成17个品种。其中,有11种常见,而形容词的活用就占了常见的4种。依次为: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通常是把修饰事物的那个形容词,直接代替那个事物。

例如: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聚。释:贤——贤士/ 少——年龄小的人/ 长——年纪大的人。② 足以极视听之娱。释:娱——乐趣。③ 夙遭闵凶。释:凶——忧患不幸的事。

    现代诗中有太多的这样例子,耳溺目染,就进入我的诗里了。“一穗又一穗亮眼的金黄”,这里的“金黄”是代替黄色的玉米的。别人继承,我也继承。但这继承中,也有拓展,而今有时候却是让那个形容词直接成为一个似有其物的形象。例如“氛围至少符合我一个人徜徉的孤寂”,这个“孤寂”就是一种场合似的形象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摘自网络)哈!这名句里的“卑鄙”与“高尚”,都是因为做了句子的主语成份,而活用为名词了。


  想起麦田
  就想起铁轨
  想起铁轨, 就想起平炉
  想起平炉
  就想起翻滚的钢水
  这烫眼的
  红, 让我想起
  铁轨上的
  血

(白水《轨》-摘自北美枫文学论坛)

     “红”是“红的颜色”的省写,且做了主语,因此就临时成名词了。

     “我握不住那一滴水的暖/ 用心盛接蔓延的须(马兆印《凝望》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这里的“暖”,是“温暖的感觉”的省写,于是就有了名词的性质,充当了宾语。

“你是来生的一朵苹果花。就这样等/ 等你的足音踏响一地芬芳”(马兆印《凝望》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这里的“芬芳”,是作为大地上的一种氛围形象而出现的,是这种活用的拓展。

    “用一生的爱做琴弦/ 调好深深浅浅的忧伤”(穆桂荣《暮年》-摘自作者诗集《永远的节拍》)。这里的“忧伤”,也是这种活用的拓展。



    形容词作动词:通常是把修饰或补明动作的那个形容词,直接代替那个动作。

例如① 素善留侯张良。释:善——交好。② 不知东方之既白。释:白——显出白色。③ 落日山横翠。释:横——横卧。

    这种活用,现代诗中也有广泛的继承。我都学会了,所以有“薄雨洗过的月白的花生脚脚儿也让人惊喜”的句子。这里的“惊喜”是形容词,这里独居谓语的位置,意思是“产生惊喜的感觉”。前后一省略,就剩下“惊喜”,简洁多了。其实这样的活用,早已流行民间而约定俗成了,只是还没有进入语法修辞上的认证罢了。例如“哇,真让人高兴”、“咳,真令人失望”。这“高兴”与“失望”或者是省略了动词“产生”,或者是省略了趋向动词“起来”。因此这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

    “你能隐身树影婆娑梅花骄艳之花园 /任暮色迷离,秋天御霭光之骏马风般逝去? ”(西原《梦境:白银女子》。句中的“迷离”,显然是“迷离起来”的简约,因此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我注意到马的身影已经开始清晰/ 灯火渐明。一切该沉重的事物变得脆弱” (西原《东方之美:诗歌九章 》之马篇--摘自网络)这个活用好密集。连续地“清晰”起来,“明”亮起来,“沉重”下去,但趋向动词一律被省掉了。

    “贫瘠的已开始肥沃/ 失色的已开始缤纷/ 阻塞的已开始通畅 ”(肖今的《琴指合鸣》-摘自网络)。“肥沃”“缤纷”“通畅”,这是排比着的活用。

例子极多,恕不多举。因为这种继承是较为普遍的了。



    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 “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③足以荣汝身。释:使…荣耀。

    使动用法也不似地出现在当下新诗里。

    例如:“子孙后代密密地,在我乳汁里/ 饱满,茁壮(紫穗穗《和你在一起》-摘自中国情诗网)。意思是“(使)子孙后代密密地,在我乳汁里/ 饱满,茁壮(地成长起来)”。虽然省略“使……地成长起来”,但“饱满,茁壮”就于这个语境中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又如“她还怕,唇角流出的熏香/ 醉了夕阳,红了晚妆(紫穗穗《伤口》-摘自中国情诗网)。这里是使夕阳醉了,使晚妆红了。
    再看:“很清秀的三年时光,面目模糊的我 / 一瘦再瘦,直到毕业/ 我才知道她有那么远的一个念头”(田春雨的《女孩》-摘自绿风诗歌论坛)。这里的两个“瘦”,也是使动用法。那是三年的单相思或暗恋,使他一再地瘦了下来。



    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 ② 位卑则足羞。释:以…为羞,感到羞耻。③ 年少呵轻远别。释:认为…轻(不重视)。

    当代新诗里的意动用法似乎不多见,但浏览起来,竟也遭遇了。请看这节诗:“他的影子伏在地上,/进村,进街,进胡同,进大门/  一前一后的两个泥捏的尿罐/  磕磕绊绊的碰着地上的石头砖头,竟然不坏 / 芳邻们也用眼白惊讶,他们说稀了奇了”(杯中冲浪《怀念父亲》-摘自北美文学网)。

    这里的形容词“惊讶”,显然是惊讶他,只是“他”被省略了,符合意动用法的含义。“稀”与“奇”,后面的行文虽然没有带宾语,但其实也是省略了,因为本意是他们稀奇这事,或者认为这事很希奇。

    “那年,父亲重病/  我回家看到院子里那两棵果木树,我就惶恐/  那么密的白花,疯了似的开/  母亲说,这石榴邪怪了”(杯中冲浪《怀念父亲》-摘自北美文学网)。这里的“邪怪”,就是认为邪怪,也是意动用法。

    如果再寻找,我想还能找得到,但,毕竟已经说明问题了。



    以上,说的是当代新诗对形容词活用的继承,确实比较全面了。正是在这样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才有了大的发展,一点也不逊色于动词活用的大发展(见本人博客《当代新诗活用动词的大发展》一文)。



    ◆ 专谈发展:

    发展就是指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中,未曾出现过的新品类。这是我个人在网络上学习研究当代新诗中逐步发现和认识的。现在加以总结。所举的例子,都是从我学习研究的心得系列文集《山城子阅诗随笔》《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赏诗笔记》《徜徉爱苑》及尚未整理的《山城子赏美》中提取的。形容词活用的新品类至少应当有“拟人用法”“拟物用法”“比喻用法”“移觉用法”“移彩用法”“借比用法”等6种。现分述于下:



    形容词的拟人用法:就是将修饰人的情态性格气质的形容词,用于修饰事物,使事物产生拟人效果的活用方法。

    “年青的太阳/ 重新露出他的笑脸/ 万里无云的碧空/早已把一切忘记”(观云忘我《走过忘川》-摘自华语文学论坛)。“年轻”原本是修饰人的,这里用给“太阳”,使太阳也像个年轻的人了似的。

    “此刻,如此无力:企图叫醒他的声音/ 卷了刃,砍不走/ 一千片恬静的夜,正带着一切深沉”(南闽老茂《一棵树跑下一千片夜》-摘自绿风诗歌论坛)。这个“深沉”有时是形容人的深沉地思想什么,这里用给“夜”,就有了拟人的效果,虽然从语法上看“深沉”又是形容词用如动词的。

    “祖国,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像故乡上空不忍离去的瘦风/ 每一次的拂过都冷热并重”(海湄《我享受着衣服的温暖》-摘自作者的博客)。“瘦”一般用于人的体态,有时也用到动物身上,但这里又有“不忍”的配合,于是也产生拟人的活用效果。

“走出八月  天空疲惫/ 草因此一再穿透”(白沙《迷离曲》-摘自作者诗集《玫瑰园》)。“疲惫”用于人,这里给了“天空”,就使天空也有了人格化的效果。



    形容词的拟物用法:就是把修饰有形事物的形容词,用于无形或抽象事物或动物及人,从而产生拟物修辞效果的活用方法。

    “我把自己平躺在一块巨岩上/ 然后从胸口掏出/ 大把大把的蓝/ 涂抹天空”(洛夫《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摘自北美枫文学网)。“蓝”是颜色,没有实体形状,这时的“大把大把的”形容词性的短语,就使“蓝”有了可以抓取的事物的感觉。
   “用一生的爱做琴弦/ 调好深深浅浅的忧伤”(穆桂荣《暮年》-摘自作者诗集《永远的节拍》)。“忧伤”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实体形状,而用“深深浅浅”来修饰,就如实物一样可以看到了。

    “影子松软,啮咬一些痛觉” (曹东《许多灯》-摘自作者诗集《许多灯》)。影子是光被阻挡所形成的物理现象。可以状影的形容词大体有深、浅、明、暗、虚、实、浓、淡、大、小、远、近等等。而这里偏偏用了只有固态或液态物质才具备的性状的词语——“松软”。这样就产生了拟物的效果。

    下面再看看周承强的诗集《宁静时刻》里的例句:
“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剑蔴》)

“牵引了弯曲的期待”(《喊山》)

    “一丝丝”与“弯曲”,都应当用于有形事物,这里用到了“悲壮与豪迈”以及“期待”上,遂使“期待”“ 悲壮与豪迈”成了尸体物件一般的可视了。



     形容词的比喻用法:这是省略喻体,而用修饰喻体的形容词,就能显示比喻效果的一种活用方法。

    “蹲在这座宫殿里,独自疗养/不要被春天拾走你的灿烂”(马兆印《概念》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灿烂”一般是修饰太阳的,这里省去“太阳”,留下“灿烂”,就留下了比喻效果,而使诗句更加简约灵动。

    “是我凋零的心/你看火焰这么高,而比火焰更高的/是今年夏天的温度。我们直奔主题/ 躲过那些枝枝蔓蔓的细节”(李轻松《亲爱的,有话跟铁说吧》- 摘自《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2期)。“凋零”一般修饰秋天的植物,“枝枝蔓蔓”则形容夏天繁茂生长的植物。这里用到“心”与“细节”上,就都产生了比喻的修辞效果。

    “他什么都不说,期待斑斑星光的隐去”(穆晓禾《虎》-摘自《新诗大观》诗刊)。修饰星光的形容词,大体是明亮、晶莹、璀璨一类,什么时候你见过与“斑斑”配置过吗?于是让人想到“斑竹一枝千滴泪”的斑斑点点,那是美丽的感伤;还是斑驳的日子之惆怅?但至少可以体味诗主体形象眼中的星光,竟是泪痕斑斑的模样了。因此也有了比喻的效果。

    “父亲的趾甲像马掌一样厚 / 我像马掌师傅一样,切着他 / 陈年的泥泞 /我寻找不到哪怕一星粉笔的白(杯中冲浪《怀念父亲》-摘自北美文学网)。“泥泞”是修饰路况的,这里省略了路,而直接用“泥泞”。于是就令人想及诗的主体形象父亲的往昔人生之路的不容易。也是比喻的效果造成的。
   “同居——是的,我渴望和一粒年青的麦粒/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我喜欢它的温存、它的清凉的体香/我会因它的透明而清澈起来”(杯中冲浪《和一粒小麦同居》-摘自北美文学网)。这里是用干净的水来比喻的,但只出现了“清澈”这个修饰语,诗人要的是比喻的效果。



    形容词地移觉用法:同拟人、拟物、比喻一样,移觉也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移觉应当属于动词“视、听、嗅、尝、触”的活用,就是串通着使用,因此又叫通感。而这里却是通过形容词的活用,而产生移觉效果的活用方法。

    “眼,耳,鼻,舌,发肤,双手双脚/以及所谓的受想行识/全都没了/消灭于一阵阵深蓝色的涛声”(洛夫《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摘自北美枫文学网)。这里的“深蓝色”是视觉的,却用到了“涛声”这个听觉上去了。

    “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我喜欢它的温存、它的清凉的体香/我会因它的透明而清澈起来”(杯中冲浪《和一粒小麦同居》-摘自北美文学网)。“清凉”应当是感觉出来的,这里用于“体香”,是用到嗅觉上来了。
    “现在,北京离我还那么/ 远,很陌生的距离/ 没有改变,而她/ 又在哪里?一阵风吹过来/ 没有惊动任何事情”(田春雨的《女孩》-摘自绿风诗歌论坛)。“陌生”也是一种中和性的感觉,却用到了可视的距离上了。



    形容词的移彩用法:就是把物体的颜色(物体的性质之一,都归入形容词)移用到没有颜色的抽象事物上去的活用方法。

    “一只狗和另一只狗紧追不舍/所有的花都火一样的烧/唯有它,朴素的小麦花/ 雪白雪白的安宁”(杯中冲浪《从去年的麦地长出了今年的麦子》-摘自北美文学网)。安宁本五色,这样一“雪白雪白的”,够有多纯洁!
    “女孩——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像一块碧玉 /无瑕的青春,伸手 /抓住了会跑的白云”(田春雨的《女孩》-摘自绿风诗歌论坛)。想法本无色,这里的“白净”暗示纯洁,“红”是暗示含羞。这样的活用效果,太美丽了诗句呀!

    这样的活用方法其实很多,只是这样精彩的不很多。就不举了。



    形容词的借比用法:我曾经这个品种归入新的修辞格,定义是: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但,这种比较,是用形容词进行的时候,就成为形容词的借比活用。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北岛《守夜》-摘自网络)。“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形容词的活用。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也是词类活用的拓展。

这样的用法,不多见。但只要广泛浏览,还是可以找到的,至少北岛对汉语的创新使用,在当代诗人中是有足够的影响的。



    ◆ 后缀

    应当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发展论述中,一些例子,有可能相似于甚至符合于移就格的定义(用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移就与拈连是现代汉语的两个词类活用的修辞格)。但一般用的都是具体事物,抽象的也仅限于语言、设计有限的范围。且不是很常见。而在当代新诗中,所出现的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无疑是对移就格的拓展,甚至变异,因而它们从移就格这个单细胞中,列变成了6个新的细胞。它们的细胞壁很清晰,相互不可混同。拟人就是拟人,而不是拟物,移觉就是移觉,而非移彩。这就是发展,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发展。

当代词类活用的大发展,不仅表现在动词与形容词凡11个新品类上,事实上名词、代词、数量词,乃至副词的活用(笔者会继续研究总结的),也都出现在当代新诗中,从而极大地活泼灵动别致了新诗的语言。



2010-1-27/28于贵阳

(山城子通讯地址:

561115 贵州省平坝县205信箱人事科  李子叶 转 李德贵)
发表于 2010-1-29 17: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学习呢!

我把它们一起转来了^

虽然有的篇章在中成已单发,但这样更具系统性,也便于阅读.
发表于 2010-1-29 18: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子的这些探索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但一些修辞格的成型需要长期的结果,只有偶然性成为必然性时,才具有认识的价值。此外这些修辞格还需和产生它们的名句结合在一起,才更有说服力。因此城子的工作是开创性的,这有待于更多的诗人认识到积极修辞的意义和自觉的努力。

问候并向城子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09: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学习呢!

我把它们一起转来了^

虽然有的篇章在中成已单发,但这样更具系统性,也便于阅读.
小雪 发表于 2010-1-29 17:52


非常地谢谢小雪!
——祝你虎年更加虎虎有生气虎虎生威!!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09: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子的这些探索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但一些修辞格的成型需要长期的结果,只有偶然性成为必然性时,才具有认识的价值。此外这些修辞格还需和产生它们的名句结合在一起,才更有说服力。因此城子的工作是开创性的,这 ...
老者 发表于 2010-1-29 18:37


谢谢老者的研讨和鼓励!
——祝老者虎年大振虎威!!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摸摸古文词类活用的边界

文/ 山城子



我国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无疑对发展现代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源于古代人为减少刻写与印刷的劳动量,节约载体资源,而尽量精简句子,使字数变少的思考与实践。

这种思考与实践,一定很贴近当时的口语,文人们约定俗成,因此并不妨碍文字的交流。只是经过两三千年的语言沿革,到了如今,就与现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差别,就成为今人阅读古文的烦难所在。

却除繁难,我们必须走进去,看看它的面貌,摸摸它的边界,数数它的种类,按着它的客观存在,整合一会自己的理解,于是我就做起了这件事。

经过广泛的翻阅与收集,我将其整合为四大类,凡十七个品种:



一、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名作形);2、名词作动词;3、形容词作动词;4、数词作动词(少见)5、代词作动词(极少见)6、动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名词;8、数词作名词(少见);9、数词作副词(极少见)。

二、使动用法:10、名词使动用法;11、动词使动用法;12、形容词使动用法;13、数词使动用法(少见)。

三、意动用法:14、名词意动用法;15、形容词意动用法;16、动词意动用法(极少见)

四、为动用法:17、动词为动用法。



一、一般活用:实际上就是某个词结构在句子当中,其原本的词性淡化,而呈现出另一种词性,以适应基本的语法规则。这不应包括古代的兼类词。



1、名词作状语(用如形容词):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动词的作用。

例文:① 函封之。释:用匣子(介词短语,表使用的工具)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释:在夜里(介词短语,表动作的时间)

③ 常以身翼蔽沛公。释: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比喻动作的状态)

④ 吾得兄事之。释: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介词短语,表对人的态度)(其中的事:则为名词作动词-对待。)

⑤ 道芷阳间行。释:从小路(介词短语-译成“抄小路”则是名词作动词)(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⑥ 头发上指。释:向上(介词短语,表动作方向)

⑦ 岂不日戒。释:每天(一般名词,表动作的时间频率)

⑧ 一狼犬坐于前。释:像狗那样地(比喻动作的状态)

⑨ 卿当日胜贵。释:一天天地(表行为的方式)

⑩ 有泉侧出。释:从则面(介词短语,表动作方位)

总结:大多是表动作情形的介词短语或比喻动作状态的缩写,名词性淡化,而具有了事物的性状,即形容词的词性。



2、名词作动词:用现代汉语来分析,就是动宾式的合成词或者短语,省略掉前面的动词,而只剩下了名词,注意省略前后的语法状态各有不同,或加连词、副词、补语等等,也有用名词直接代替动词的。

例文:① 衣锦还乡。释:穿戴。(直接带宾语-穿戴锦衣)

② 驴不胜怒,蹄之。释:用蹄踢。(直接带宾语-前省介词,后略动词)

③ 沐猴而冠。释:戴帽。(使用连词后省去动词)

④ 若属且皆为所虏。释:俘虏。(使用助词后省去动词/ 俘虏今义是名词。)

⑤ 沛公军霸伤。释:驻军。(省略动词,后带补语。)

⑥ 莫名其妙。释:说出。(受副词修饰,而替代动词。)

⑦ 皆白衣冠以送之。释:穿素衣戴素帽。(受副词修饰,而省略动词/ 白单独看是形容词,不单独看与衣冠连起来是名词性短语。)

⑧ 非有诏不得上。释:上来。(方位名词,省略趋向动词。)

⑨ 又前而为歌曰。释:走上前。(方位名词,省略动词。)

⑩ 雨雪霏霏。释:降下。(用名词直接代替动词。)

总结:从前后语境中体会名词里含有动作的态势,就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了。



3、形容词作动词:通常是把修饰或补明动作的那个形容词,直接代替那个动作。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形状和状态的词。如:好坏方圆快慢等。)

例文:① 素善留侯张良。释:交好。

② 不知东方之既白。释:显出白色。

③ 落日山横翠。释:横卧。

④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释:尊重。

⑤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释:宽待。

⑥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释:远离。

⑦ 尊贤而重士。释:敬重,看重。

⑧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释:变小,变弱。

⑨ 火尚足以明也。释:照明。

⑩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释:变黄。

总结:①③④⑤⑦是以修饰代替动作;②⑥⑧⑨⑩是用补充说明代替动作的。



4、数量词作动词(少见):①虽然眼底人千里。释:行千里。

② 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释:行千里。

③ 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④ 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代词作动词(极少见):代词作动词,但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6、动词作名词: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用如名词来充当主语或宾语。

例文:① 弃掷今何在 释:抛弃我的人。

② 青山隔送行。释:送行的人。

③ 而其见愈奇。释:见到的景象。

④ 则其至又加少矣。释:到的人。

⑤ 往往有得。释:收获、心得。

⑥ 山原旷其盈视。释:视野。

⑦ 住近湓江地低湿。释:住处。

⑧ 留待作遗(wèi)施.。释:赠给的纪念品。

⑨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释:继承的人。(《触龙说赵太后》)      

⑩ 翩翩两骑来是谁?释:来的人。(《卖碳翁》)   

总结:句子中动作的实施者或接受者被省略。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的。



7、形容词作名词:通常是把修饰事物的那个形容词,直接代替那个事物。

例文: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聚。释:贤士/ 年龄小的人/ 年纪大的人。

② 足以极视听之娱。释:乐趣。

③ 夙遭闵凶。释:忧患不幸的事。

④ 猥以微贱。释:卑微低贱的人。

⑤ 《齐谐》者,志怪者也。释:奇怪的事物。

⑥ 适莽苍者。释:近郊。

⑦ 其曲中规。释:弯曲的弧度。

⑧ 击空明兮溯流光。释:月光下的清波。

⑨ 三岁食贫。释:贫苦的生活。

⑩ 四美具,二难并。释: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物。

总结:都是修饰名词,在“的”之前的那个形容词,当作名词用,而把应当用的名词,给省略掉了。



8、数词作名词(极少见):例如:一 损俱损,一荣俱荣。(“一家”,家被省略)



9、数词作副词(极少见):而或长烟一空(都、皆《岳阳楼记》)



二、使动用法:

10、名词使动用法: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是“使之成为王” 的意思。

例文:① 汗牛充栋。释:使…出汗。

② 孟尝君客我。释:使…成为客人。

③ 徐孺下陈蕃之榻。释:使…放下。

④ 尔欲吴王我乎? 释:使…做吴王。(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⑤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释:使…做丞相。(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⑥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释:使…做王。 (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⑦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释:使…为臣,使…为友。(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⑧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释:使…向东去。(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⑨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释:使…向西南开着。

⑩ 齐威王欲将孙膑。释: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总结:从翻译现代文看,充当谓语的名词都有“使”或“让”宾语变成自己的意思。而翻译过来,则在那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作成为动宾。



11、动词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例文:① 既来之,则安之。释:使…来。

② 飞沙走石。释:使…飞/ 使…走。

③ 威武不屈。释:使…屈服。

④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释:使…鸣。

⑤ 沉鱼落雁。释:使…沉/ 使…落。

⑥ 行仁义而怀西戎。释:使…归顺。

⑦ 使使以闻大王。释:使…知道。

⑧ 逆以煎我怀。释:使…受煎熬。

⑨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释:使…迂回、环绕。

⑩ 使人听此凋朱颜。释:使…凋谢。

总结:都是让不及物动词硬带上宾语,并使这个宾语发生这个动作。



12、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例文:① 安邦定国。释:使…安定/ 使…巩固。

② 足以荣汝身。释:使…荣耀。

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释:令人迷乱。

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释:使…错误。

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释:使…多,增多。

⑥ 会盟而谋弱秦。释:使…变弱(削弱)

⑦ 以愚黔首。释:使…愚昧。

⑧ 山原旷其盈视。释:使…盈(满),充满。

⑨ 川泽纡其骇瞩。释:使…惊骇。

⑩ 眄庭柯以怡颜。释:使…愉快。

总结:就是硬让形容词带上宾语,带宾语后它就有了动意,而使(令、让)宾语变得具有那个形容词的性状。



13、数词的使动用法(少见):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释:使…或二或三的不定准。(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释:使…做第四个,使…做第六个。(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意动用法:

14、名词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① 吾从而师之。释:以…为师。

② 襟三江而带五湖。释:以…为襟,以…为带。

③ 父利其然。释:以…为利。(认为这个这样有利)

④ 孟尝君客我。释: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释: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⑥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释: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⑦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释:以其父为客。(《伤仲永》)

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释::以……为鉴;借鉴

总结:把前者(意动的名词谓语)当作(便成为)后者(名词宾语)。



15、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
例文:① 耻学于师。释:以…为耻;认为…耻辱。

② 位卑则足羞。释:以…为羞,感到羞耻。

③ 年少呵轻远别。释:认为…轻(不重视)

④ 悦亲戚之情话。释:以…为愉快。

⑤ 善万物之得时。释:以…善,羡慕。

⑥ 大将军邓骘(zhi)奇其才。释:以…为奇。

⑦ 单于壮其节。释:认为…壮。

⑧ 且庸人尚羞之。释:以…为羞耻。

⑨ 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释:以…为先,以…为后。

⑩ 父异焉:释:奇怪,以…为异

总结: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6、动词意动用法(极少见):

  例如:戒之慎勿忘。释:以…为戒。



四、为动用法:

17、动词为动用法:含有为了(含因为、被)宾语才发生的这个动作。

例文:① 庄生晓梦迷蝴蝶。释:为…迷惑。

② 人生自古伤离别。释:为…伤感。

③ 多情自古伤离别。释:为…伤感。

④ 死节:释:为……而死。

⑤ 祭祀必祝之。释: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

⑥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释:泣:为……哭泣。

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释:哀:为……而哀。

总结: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是“为某某(宾语)”这样的介宾短语,而把动作放在后边。句子就相当于宾语前置了。



以上,古文的词类活用,大体就这么个边界,这样的整合分类,一目了然。



2009年10-11月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2: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新诗对名词活用的长足发展





文/ 山城子



(本篇依次引用了诗人白沙、寓真、沙克、左小词、赖廷阶、余怒、冉晓光、黄亚洲、梁平、李清联发表在《诗选刊》下半月上的诗句,正是他们与更多的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促进了现代汉语及其修辞的发展。在这里,山城子表示诚挚地感谢。)



我们知道,古汉语名词的活用共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四种。此四种在当代新诗中都有所继承,且打破了局限,有了长足的发展。应当说这不仅是当代新诗本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现代汉语及其修辞的发展。继承的例子就不列举了,我们只探讨在继承的基础上,名词活用,毕竟有了哪些发展。



1、名词的比拟用法。

在异配的名词短语中,正词对偏词产生了拟人或拟物的阅读效果,就是名词的比拟用法。这与比拟(拟人、拟物)修辞格不同。传统的修辞格不论拟人或拟物,都是在比较完全的语境中实现的,而名词的比拟活用,只在异配短语中实现。

例如:“当退却开始,时光的牙齿里/ 开始有了咬不动的东西”(白沙《初亏》-选自《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时光非动物,没有牙齿。说“时光的牙齿”,就有了小兽的效果。如果是拟物修辞格,应当是这样:“时光这头小兽,它的牙齿…”。这样一恢复,我们就看出了名词的比拟活用方法,其实存在于比拟修辞格的省俭与简约后所呈现的异配面貌里。

再如:“在它的后面/ 古城的记忆正在消失”(寓真《街灯》-摘自《诗选刊》2009、07下半月)

“记忆”,兼类词,此处是名词;“记忆”,人特有,于是对“古城”产生了拟人效果。

又如:“完全不理睬雨痕斑斑的墙壁/ 和一棵老树的沉郁” (寓真《街灯》-摘自《诗选刊》2009、07下半月)

“沉郁”是一种情感状态,处于这里的语境属传统的形容词用作名词,异配给“老树”,就有了拟人的效果。这是形容词作名词与名词的比拟两种词类活用的重叠。



2、名词的被拟用法。

在有名词的各种异配的短语中,因所搭配的词语,对名词产生了比拟的效果,这时,名词或被拟人或被拟物,那么这个名词就是被拟活用。例如前节三例中的“时光”“古城”“老树”三个名词,就都属于名词的被拟活用。但名词的被拟活用,不仅来自名词的比拟活用,还可以来自形容词与动词的比拟活用。

例如:“那些背向风的花瓣/ 已挣脱了枝头的拥抱” (白沙《成炭》-选自《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这两行中的“挣脱”与“拥抱”两个动词的拟物或拟人活用,致使“花瓣”与“枝头”两个名词,成了被比拟的对象。这对于该两个名词而言,就是被拟活用。

再如:“进入一撇胡须,一把胡须,满脸胡须及脑袋/……/…进入才可夫斯基、涅克拉索夫/ 列宾、托尔斯泰的曲子、诗、画、故事”(沙克《俄罗斯的胡须》-选自《诗选刊》2009、10下半月)

这几行诗中,第一个“进入”是视觉,第二个“进入”增加了听觉。但诗人不说“视觉进入”,也不说“听觉与视觉先后进入”,而把视觉与听觉全都省略掉,直接“进入”,就产生了拟物的效果——使“胡须”“脑袋”“曲子”“诗”“画”“故事”等诸多名词,都成为被拟的对象,仿佛它们都是有容积一样的空间了。这里的这些名词,均属于被拟活用。这种活用是由于省略主语而造成的。

又如;“这里静谧,月亮深陷阴影/ 没有韭菜花肯交付一宿的故事/ 也没有任何一匹叫做野马的动物苏醒/石头更硬了,据说是服用了一种百毒不侵的山草/ 他才不至于想起,与一只蚂蚁的爱情”(左小词《没有人来过你的庄园》-摘自《诗选刊》2009、10下半月)

这几行诗中出现的“阴影”“韭菜花”“石头”“蚂蚁”都是被拟活用。这是因为与之相异配的词语都是拟物或拟人的活用。“阴影”因动词“深陷”的拟物活用,而被拟成沼泽一类的东西;“韭菜花”因动词“交付”的拟人活用,而有了人格的意味;“石头”因为动词“服用”的拟人活用,而被人格化了;而“爱情”的拟人活用,使“蚂蚁”人格了。



3、名词的比喻用法。

在异配的短语中,其中的名词具有比喻的阅读效果,就是名词的比喻用法。

例如:“在西藏,在我的旅程/ 一只诗歌的手握住一个春天仅仅不放/”(赖廷阶《在西藏》--摘自《诗选刊》2009、10下半月)

“握住一个春天”这个短语中的名词“春天”就具有比喻的效果。因它非指自然界,而是社会生活。其蕴藏的诗意在于把西藏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比喻成了春天。由于诗人将在西藏的所见所闻,一并都省略了,只出现“春天”一词,从用词看,就是比喻活用。其实这种用法早就出现在官方语言当中了。比如“科学的春天”。

再如:“…接着喇叭里/ 流出丝绸,……”(余怒《童年旧事》--摘自《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语境是在耳机中听音乐,因而“流出丝绸”中的名词“丝绸”,就是比喻歌曲的美丽的。当然,这一活用,同时又是通感活用,因为将美丽从听觉变成了视觉。



4、名词的被喻用法。

在异配的短语中,名词作为本体出现,而与之搭配的词作为喻体的性状、动作出现时,对于这个名词来说就是被喻用法。

例如:“上海那么高的一幢大楼被连根拔起/ 并且放倒在众人的面前”(冉晓光《问责制》-摘自《诗选刊》2009、10下半月)

名词“大楼”与“连根拔起”和“放倒”搭配,就被比喻成大树了。由于喻体“大树”没有出现,与比喻格不相符,因此可看作是动词短语“连根拔起”和动词“放倒”的比喻活用,这样“大楼”就是对应的被喻活用了。

再如:“我打算,自己先将声带磨一磨”(黄亚洲《亲爱的,扔掉鲜花来看我》-摘自《诗选刊》2009、08下半月)

这里的喻体应当是“刀”或“匕首”,但被省略了,只留下“磨一磨”这个于喻体相关的动作。这时,“声带”就是被喻活用。



5、名词的借代用法。

这是借代格大幅度地拓展,在语境中已经看不出借代格的运用,但产生出一种很诗性的表达效果。

例如:“这正是我渴望的生活啊/ 我要和我的亲人一起深入庄稼的冷暖”(赖廷阶《活着》-摘自《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庄稼”这个名词,在具体语境中,应是代替“农家生活”的。农家生活离不开种庄稼收庄稼,这有些像用事物的某一特性或某一方面来替代事物本体,句子立刻显出很诗性。

再如:“灰飞烟灭之后/ 一个城市的血型,渐渐清晰”(梁平《重庆书》-摘自《诗选刊》2009、08下半月)

“血型”本来是拟人活用,但从语境中体会,分明是替代了城市的人文特点,因此同时也是借代活用。

再如:“它是鸡的果实/ 是鸡对养鸡人的回报”(李清联《草鸡下蛋》-摘自《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这里的“果实”,是将鸡这个动物拟成了植物,是拟物活用,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又分明是一种通过类比的借代,因此也是借代活用。



以上五种(细分是七种——比拟与被拟又可分为拟人、拟物、被拟人、被拟物,加上通感活用是八种,再加上我没有引入的,已经常见于口语的副词修饰名词的相互活用,就是九种了),都是新出现的被许多优秀诗人普遍运用的名词活用现象。诚然,这都是诗人们努力于诗性表达而不断创新出来的。正是这样的创新,而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及其修辞的发展,也推动了新诗本身的发展。



2010-2-15于黔中文化村

2010-3-2于金阳输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2: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新诗数、量、副、连词创新活用初探


文/ 山城子



(本文依次引用了诗人大卫树、舒婷、白沙、马兆印、向家青、白水、王小妮、紫穗穗、巫小茶、半溪明月、重庆子衣、穆桂荣、老皮、钱治富、李智强、冬箫、余怒的诗句,在此一并相谢!)



    我已经先后探讨了当代新诗对名词、动词与形容词的创新活用(见我贴于新浪博客《当代新诗对名词活用的长足发展》《当代新诗活用动词的大发展》《当代新诗对形容词活用的继承与发展》三篇文章)。在广泛的阅读中,我还发现数词、量词、副词、连词的创新活用。这些活用,不仅提高了诗语言的艺术层次,同时也是对汉语言向前发展的促进。

下面我们举例进行研讨:



1、数词的创新活用。

    我们知道,我国古汉语中,有数词作名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作副词的活用(虽然不多见)。今天的新诗,又创造出了新的活用方法。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大卫树《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载于《北美枫》No.1 2006第51页)

这里两个“三千”的复沓使用,事实上是充当了形容词角色,说的是江南的山山水水很多很多。如果定个名字,应当叫做数词作形容词。

    “风,若有若无/ 雨,三点两点”(舒婷《在潮湿的小站上》-摘自网络诗集)这让我想起辛弃疾的《西江月》里有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来这样的数词作形容词的活用,古已有之。但修辞学家没有总结进来,我们现在不妨归纳进来,毕竟也是活用的一种。



2、量词的创新活用。

    古代没有,而今的新诗中,比较普遍地存在。例如:“立春后的第一批雨水/ 惶惶惑惑的样子,不大像一批适合种在城市的谷物/ 民工们,从乡下老家出发了”。(白沙《给他们》-摘自诗集《玫瑰园》)

    “批”这个量词,没听说可以用在“雨水”和“谷物”上。这里诗人本来是用给“民工”的。但由于先将民工比喻成“雨水”,而后又喻为“谷物”,从词语的搭配上来看,就很异样了。这本来是两个名词的比喻活用,而量词保留了本体的用法。这对应名词的比喻活用来说,应当叫作量词的固本活用。

    笔者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固本活用。例如“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对生叶/ 空气与阳光都被染香了/ 我也被染香了”(摘自《槐花》-发表于《合肥晚报》)。本来应是“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花串”,但省略了“花串”,就成为形容词“玉白”的借代活用(用颜色代本体)。对应的量词“嘟噜”,就是固守本体的活用了。

     “一粒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马兆印《凝望》-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25页)

    “粒”是用于小而坚实的谷物种子的量词,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而诗人这里用于苹果,苹果就有了坚实小巧的意味。这有些近似于形容词,因此应当叫做量词的变形活用。

    “我总是试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镶上一枚,善良,厚重的经典”(向家青《生命如尘》-摘自《中成诗界》论坛)

     图钉、徽章、奖牌、硬币一类的东西,可用“枚”。这里用于“经典”,使这个经典,仿佛有了徽章、奖牌的意味。这是量词的比喻活用。

     “忘了吧, 指向苍天的锐气, 今晚/ 是谁/拈来一袭/ 夜幕, 温柔的盖上”
(白水《麦之王》-摘自《北美风论坛》)这里的“袭”,也是比喻活用。这样的活用,笔者先前也不经意地带进了作品:

     “这时,一絮奶浆草的种子飞过 / 视线被粘在了那轻轻的上面 / 生命被带向悠远”(摘自《奶浆草的种子》-见《中成诗界》  山城子诗集《情洒毛栗坡》 )  .

     “絮”——像一绺棉絮一样。种子的量词,应当是粒,或者颗。但奶浆草的种子类似蒲公英的种子,是带着茸茸毛可以飘飞的。

    “老太婆扑腾着刚染过布的两只靛蓝的手。/ 扑累了,照照很透亮的一汪天。”(王小妮《那个人摔倒了》-摘自网络诗集)。这里的“汪”,也是量词的比喻用法,效果是天象一汪湖水似的蓝。

    “她浮肿的脸,像大雨中/ 不曾起床的太阳,红润里/ 透着一种蜜色的安闲(紫穗穗《失败的隐身术》-摘自《诗歌报》论坛)。“种”,种属量词——相对于形容词“安闲”用作名词的活用,而具有了拟物的意味。因此可以叫做量词的拟物活用。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舒婷《思念》-摘自网络诗集)。代数题的量词应当是“道”,这里用“题”,就回到了本体。应当叫做本体作量词。



3、数、量词合在一起的活用。

      这是符合标准的数词与量词合起来,相对于异配语境下的活用。例如:“茉莉张开小嘴咬住纽扣/ 从扣眼/ 看白发如何三千丈”。(巫小茶《产道》-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这个语境下,数量词“三千丈”,就有了动态的感觉。原因在于省略了动词“长”。这应当是数量词作动词的用法。

    “你可以卸妆,用半盆的呢喃/ 温暖出嫁的米兰”(马兆印《一个人的自语》-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半盆”也是数量词。这里与主词“呢喃”异配,产生了拟物的效果,因之可以称之为数量词的拟物用法。

    “挥一段盘虬枯墨的苍劲/ 画三两朵花团锦簇/ 一笔妖娆,再笔妩媚/ 难写的是枝头那意蕴含苞” (半溪明月《梅》载于《北美枫》第5期)。

    “一段”与“苍劲”、“ 三两朵”与“花团锦簇”、 “一笔”与“妖娆”,本来是不搭界的词语,但这里搭上了,遂使“苍劲”“ 花团锦簇”“ 妖娆”这些形容词或短语,就有了质感的美丽。质感来自数量词应搭界的实物。因此这里也是数量词的拟物活用。

    “那一串又一串悲凉的绝望/ 越来越弱,越来越小”(重庆子衣《我人性的失望是有根据的》-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

    这里“一串”的复沓,异配给“绝望”,还是拟物活用。

    “夜色静好  古筝坐在乐谱中/ 灵动一束白皙的手指”(穆桂荣《奔跑在夏天》-摘自诗集《永远的节拍》)。

    “一束”是对捆作一扎的条状物的数量修饰,这里搭配给了“手指”,那拨琴的手指就像什么似地修长起来,从而有了比喻的效果,可称之为数量词的比喻活用。

    想到儿时听戏剧里的唱词“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看来早就有数量词的活用了,只是还没有人来给归类罢了。



4、副词的创新活用。



“街巷突然空阔成一种回忆/ 我静心地倾听着”(老皮《在暴雨中缅怀》-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

“突然”适用于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发生的时态。而这里与形容词“空旷”搭配,就逼使“空旷”的词性,临时具备了动词的性质,仿佛哗啦一下子,那街巷就推开了一切障碍而空阔起来。这对于这个时态副词来说,可称为使形变动用法。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钱志富《瀑布》-摘自网络)。

“只好”在这里,也使形容词“干涸”在这个语境中变成了动作。也是使形变动用法。但“只好”这词具有无奈地选择意味,于是也产生了拟人的效果,意呢额可称之为副词的拟人活用。

“除了脚步  整个春都很古典”(李智强《比如桃花,一枝春》-摘自《诗歌蓝本》第6辑)

“很”与“稍”“较”“真”“好”“可”“太”“最”“极”等,都是用在形容词前表示事物性状程度的,叫程度副词。这里破例用给了名词“古典”,于是“古典”就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在这个语境中,表示“春”具有古香各色的味道。这对于程度副词来说,就是使名变形的活用。

“让我抱紧你的呼吸,或者/ 你最女人的那个侧面/ 用我最男人的手势/ 打搅你独有的水面”(冬箫《仅有一天》-摘自诗集《江南的湿度》)

这里的两个“最”,也是程度副词使名变形的活用。

笔者的作品中也有过这样的使用:“十八户农民说你写吧/ 那年春风很春天地清晰了所有头脑”“ 啊!一首很中国的诗/ 四代人接力般地泼墨挥毫”,我在国庆60周年前夕写的《一首诗》中,两次活用“很”,而使“春天”与“中国”两个名词,临时具有了形容词性。

其实,民间口语早就约定俗成了这种用法。比如说“某某太狼了”,“他那人一向很马列的”“你也太女人了”“她很性情的呀”“这个女孩好阳光”等等。看来,语言创新的根子在民间,作家与诗人不过是将其珍视地变成书面语罢了。



5、连词的创新活用。



连词活用,在17种古代词类活用中,压根没有。但也许是对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以及数词作名词的借鉴,当代新诗中,已经出现了连词作名词的语言现象。

例如:“相互倚着,像/ 因为和所以/ 宇宙和葡萄架”(余怒《在我看来》节选-《诗选刊》2009、09下半月)

本例中出现的连词“因为”“所以”,是作为比喻格中的喻体出现的,因而临时地具有了名词的性质。这种活用应当叫连词作名词。



以上我的总结与探索还是初步的,虽然总共(加上前三篇)已经有31种活用,远远超出古代的17种,但肯定还有一些词类活用,没有被总结进来。至少还有主谓式、动宾式的双音合成词与短语的活用,也已见于我的浏览中了。

2010年3月7-10日于贵阳-金阳新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