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17|回复: 0

高 飘 着 什 么 样 的 旗 帜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5 14: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 飘 着 什 么 样 的 旗 帜 ?

从读《写在中国诗乡文化发展研究会成立》说起



重阳JM


    2006年12月8日,绥阳县诗歌学会暨中国诗乡文化发展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无疑是中国诗界一大喜事。徐驰为此写下了一首诗《写在中国诗乡文化发展研究会成立》,徐诗的开篇第一句就是“让个姓的旗帜高飘”。中国新诗张扬个性是无可厚非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个性”是相对“共性”而言的,个性是在共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个性与共性是对立统一体,没了共性,也就没了个性。俗语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大地母亲做基础,便是“高楼万丈一滩泥”了。徐诗的第二句似乎找到了共性“使平仄韵、长短句扎根乡土”。诗句中提到的“平仄韵”,大概就是指中华民族的诗传统吧,这确是中国诗的共性,让它扎根乡土是极为重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那么“长短句”是什么呢?大概是指新诗的共性吧?然而,徐诗将中国传统诗的共性与中国新诗的共性并列甚至对立了起来,却就成了问题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新诗几十年来,逐步彻底地消灭了诗韵,彻底地抛弃了中华民族诗传统的共性:“节奏和韵律”。因此,新诗所张扬的个性只建立在“长短句”的基础上,唯意象,唯个性,散文分行写甚至一句话分行写就成“诗”了。这就是无韵新诗在中国泛滥成灾的现状!于是,徐诗对此骄傲地陈述道:
伊始时如星火,
如萌芽的幼苗;
这是磅礴的酝酿,
这是崇高的所在。
一个分子就是雁阵横天的缩影,
一次例会就是坚守挺进的展露。
从一到十、从百到万,
诗乡的中国上溯五千年底蕴,
中国的诗乡憧憬百代的辉煌!
    是啊,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无韵新诗“如星火,如萌芽,如幼苗,充分的酝酿,磅礴的发展,从一到十,从百到万”发展到今天,已是何等的“辉煌”啊!然而,诗乡的中国“上溯五千年”的“底蕴”今日何在呢?那些效仿洋诗的中国无韵新诗彻底地粉碎了民族诗传统,完全没有了节奏和韵律,完全地丢弃了民族的格调和风味,真不知是怎么“辉煌”起来的!而这“辉煌”是指什么?是指写无韵新诗的人多多吗?是指无韵新诗产量的多多吗?是指无韵新诗的刊物多多吗?是指无韵新诗组织机构的多多吗?是由此而形成的声势浩大的无韵诗潮吗?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有哪一点是在中华民族诗文化传统的“底蕴”上的?这“从无到有,从浅到深和从善到美”的无韵新诗如此“焕彩社会已渐灰暗的心空”,这“社会已渐灰暗的心空”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诗文化的氛围吗?是中华民族广大民众对无韵新诗的忍受吗?那些散文分行写甚至一句话分行写的无韵新诗如此“感召人类迷失家园的灵魂……”,在此暂且不问“人类迷失家园的灵魂”是什么?只问彻底粉碎了中华民族诗传统的无韵新诗,又置“中华民族诗传统的灵魂”于何处呢?
    徐诗最后道:“因为诗的滋润/所以我们快乐的存在!”是啊,我们快乐的存在是因为诗的滋润。然而,滋润我们快乐的存在的诗,是什么样的“诗”呢?是那些无节奏无韵律的散文分行写甚至一句话分行写的所谓的中国新诗吗?的确,那些荣登在《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的无韵新诗该是个性最最高飘的“旗帜”了吧!那该是何等的荣幸而值得自己骄傲又值得别人吹捧的啊!然而,正是那个“大地”上的那些被人赞羡的个性高飘的“旗帜”们,却是远离了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大地”,而成了民族诗传统的“弃儿”!它究竟“滋润”了我们什么?又是怎么让我们“快乐”得起来的!这里的“我们”是哪些人?是无韵新诗的追随者们?还是中华民族的广大民众!
    我这里也有一首“诗”,但不知是属于哪一类的“旗帜”?
    中国现代无韵诗,粉碎了传统脊梁,
自己却站不起来;
    借洋人的手指头,拎起一根脖子筋,
骄傲地走向世界。
        2007.03.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