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4|回复: 0

祝福《长江周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2 13: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从未写过一篇关于报纸的文字。说来惭愧,我读报纸真的不多,如果牵挂哪份报纸,绝不是因为它的时事新闻或名人明星的八卦。拿到一份报纸时,我的阅读顺序一定是从文学副刊开始的。我喜欢浏览报纸的文学副刊。
       一份报纸办得好不好,我觉得跟它的副刊有很大的关系。它可以反映出报纸整体的文字、文学水平。它是媚俗的还是意趣高远的,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从一个小小的副刊版面就可以看出来。我认为文字、文学水平的高低关乎着报纸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一般来说副刊吸引我了,我才会意犹未尽地去看其他的版面,当然这未免有些狭隘和偏颇,但这只是我个人的偏好,却也真实。
       而《长江周刊》的“花径”副刊实在是让我惦念。它不仅是本土文学纯度较高的文学副刊,更重要的是它牵连着我二十多年的文学梦。二十多年前,我在江西财校读书,写了第一首诗《离别的歌》。这首诗发表在 1987年3月10日《九江日报》的“花径”副刊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印成铅字,并且是第一次投稿就能发表,我心里那个美呀,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现在想来,还是满脸的笑意。那时发表文字,编辑会给你写录用通知,会给你寄样报。样报,通知,连信封一起我都当珍宝一样保存着。我记得当时的“花径”副刊还是归属《九江日报》的,编辑是余国振老师。时隔二十多年,余老师一定不知道那次发表文字对我影响有多大,虽然后来停笔近二十年,但文学的梦从来不曾破灭。我很感激《长江周刊》能保留“花径”副刊,它承载我关于青春的记忆,文学不醒的梦;它像我的亲人,我的故友,我点着永不熄灭的灯火的家园。
       因为“花径”副刊的缘故,我始终关注着《长江周刊》。记得2012年《长江周刊》改版,我欣喜地发现改版后的周刊大气,厚重,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它已经是不止一条“花径”在招引我了,有很多条如“专栏”、“深镜”、“记忆”这样的开满鲜花的“花径”值得我们流连和深入。我尤其喜欢周刊上对本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挖掘和报道,充分体现出了本土的文化特色。我自去年开始也在《长江周刊》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文字,我以在《长江周刊》发表文字为荣。
       九江是个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九江迫切需要一份文化大刊和她相匹配。我希望《长江周刊》就是一份这样的大刊,它能担负起宣传九江,传承九江文化的大任,能做九江的一张文化名片。我还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长江周刊》能发展成为在江西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大刊,更希望有许许多多像我年轻时一样怀揣着文学梦想的本地青年在这样的一份文化大刊里得到滋养和成长。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祝福《长江周刊》!
                                     2012年10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