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36|回复: 0

梁艳萍说阅读:走进去 再走出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5 14: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09月04日09:18    来源:《长江日报》
LOCAL201209040916000556253804306.jpg

“对于我们的眼睛,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上周六,湖北大学教授、知名文学美学专家梁艳萍做客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以“阅读与审美鉴赏”为题,在武汉家家有老孝文化中心读书斋与近百位书友重温经典,品读名篇,赠书送画,分享阅读中的收获和发现。

以下为梁艳萍讲述实录: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遍及的时代,当我们热衷于网络微博、手机短信、发帖浏览,沉浸于信息泛滥的喧嚣哄闹,停留于表面获取的信息而不加思考,渴望着接纳与传播和煦温暖、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理想,但却不得不目睹现实存在的冷若冰霜、消极懈怠……很多时候互联网传播的信息是一种假信息,比如像微博上传播的转基因的问题,还有像一些日本政治家语言的问题等。因为我每天也跟踪很多英语新闻,后来我就发现,我们一些人经常会给大家散布一些消息,然后利用民意,去让人们的心“动起来”。但是有时候这是一种“盲动”。比如有学生去砸日本车,砸日本寿司店、商店,但是其实损失的是谁呢?其实都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而不是日本人。

夜深人静,揽卷读书,有时候我会想,读书于我,究竟有什么样的体验与意义?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与快乐?今天我愿与大家在这里分享。

生而为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色彩斑斓、情景变幻的大千世界——自然、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各种信息和图画过眼云烟一般地拥到我们的眼前,也从我们的身边飞速划过……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捕捉?去介入?去欣赏?去体验?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相同的:那就是只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有可能停下匆忙的脚步,凝神驻足地去观览和欣赏生活。因为“对于我们的眼睛,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就拿“发现”这个词来说,它并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词语,而是一个外来语。“发现”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文豪森林太郎利用汉字创造的一个新词。最初是用繁体写为“發見”二字,意思是要用现在的眼光去观察历史和当下的现实。福泽谕吉用来指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逐渐泛指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观察和认知。也就是说,所谓发现就是要通过观察看到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事物与美好。发现美的眼睛究竟如何可以练就?我觉得是多途径的,但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书和行走中来练习、培育发现美的眼睛。

我算是一个爱好行走的人,在行进的途中可以发现很多美的景色、美的遗迹和美的艺术。在我看来,寻找美的事物,常常需要独自一人,只身前行,走远一点,美丽的风景在远方。

你真美啊,请停一停

我大概是在近30年每天都是凌晨2点钟睡觉,几乎都是读书,因为白天我有各种事情要处理,所以读书往往在晚上10点以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是各种各样的,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也是坎坷不平的。有一句佛谚曾说:人的面部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其实就是一个“苦”字。所以说人生在世有很多地方是不如意的,有很多地方可能是要克服困难来前行的。但我认为,阅读应该是人类的最大乐趣之一,阅读也是发现生活、发现美的最重要途径。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情感的交流”。日本艺术家黑田鹏信也说:“艺术是美的情感的具体且客观的表现。”我们在阅读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艺术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一道感受其中的“美”与“情”,感受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种情感一般叫“移情”:将自己的情感移入作品之中,欣赏着自我,与阅读和欣赏的对象同呼吸共命运,进而达到一种同构审美的享受。

歌德在《浮士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为千万人开拓疆土/虽不安全,却可以勤劳自由地居住/绿色的田野结满果实/人和畜在新垦地都感幸福/勇敢奋发的民众垒起高丘/移居者得到它有力的保护/任堤外狂潮汹涌,冲击岸壁/堤内仍是一片人间乐土/一当潮水噬岸,冲入堤防/人们便群策群力,将缺口堵住/是啊,我已完全沉迷于理想/它是智慧的最后结论/只有每天去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于是少年、壮年和老人/不惧风险,在这里度过有为的年辰/我愿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一群/自由的土地上生活看自由的人民/对眼前的一瞬我便可以说:你真美啊,请停一停/于是,我有生之年的痕迹/不会泯灭,将世世代代长存/我怀着对崇高的幸福的预感/现在已享受那至神至圣的一瞬。

所以大家知道“你真美啊,请停一停”,实际上是一个自由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地生存,这个世界才可能是最美好的。这样的世界目前只存在于文学艺术之中,只存在于我们的阅读之中,现实世界可能还有很多不太完善不太美好的地方,这就要我们如何去领略、理解阅读中的审美情趣。

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儒学家、平民教育家、博物学家贝原益轩,他的《益轩十训》中有一本叫《乐训》专门讲解如何寻求人生至乐。其中的一乐就是读书之乐。他认为,读书是最便捷的获得美与乐趣的方式,你不需要很多的钱去远走天涯,也不需要住高楼大厦,只要有一块席子一本书,然后你就可以获得乐趣。

现在不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吗?为了孩子可以出人头地层层加码,孩子辛苦家长劳碌,效果却并不好!为什么呢?太多追逐工具理性,太多强调眼前实际利益;太少体验阅读快感,太少感受超越追求。快餐式的缩写本式,把关式的、带有强制性的阅读,从少年时代就摧残着人们读书兴趣,败坏了阅读情趣的培养,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文学作品,只能亲自去阅读,亲自去感受,才能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吃别人嚼过的馒头绝对不会有亲自品尝的香甜。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读大部头读不懂怎么办?被带坏了怎么办?“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层层封锁下来,孩子们还能读什么?又如何领略文学艺术的美的意蕴?我是6岁开始读大部头小说,我们家的孩子也是八九岁就开始读莎士比亚、《雾都孤儿》、樋口一叶、《雪国》、《三国演义》之类的作品的。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不仅仅没有影响到课业的学习,反而促进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就是培养了解读和感受文学作品审美意趣的心境和能力。

我最近读的小说有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樋口一叶的《十三夜》、三岛由纪夫的《春雪》、野夫的《江上的母亲》和《身边的江湖》,还有李锐的《张马丁的第八天》。这些书有些是新书,有些是重读。

《白鹿原》好,好在哪儿?

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我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面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好在什么地方呢?非常真实地描述了民国时期地主与长工及农民之间这样一种关系。因为中国的乡村和乡土文化,它实际上是一种水乳交融、相濡以沫的关系,不是那种刘文彩和周扒皮式的关系。因为我祖父在世的时候经常讲,“你哄我的肚皮,我哄你的地皮”。你不给长工饭吃,长工能让你的庄稼丰收吗?晚上去锄地,白天干嘛?半夜鸡叫去锄地,麦苗分得清么?又没有电灯,怎么去锄?《白鹿原》里面的白嘉轩,永远挺直他的脊梁,永远不会弯腰,这是他的形象。另外就是白嘉轩对他家的长工鹿三,视同兄弟。所以鹿三家里有什么苦恼和难言之处,总是会和白嘉轩商量怎么办。“去老爷那儿问问,该怎么办?”这实际上是一个正常的乡村伦理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如说那个朱先生料事如神,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视野,包括白嘉轩他自己对长工的那种亲善仁慈形象。并不是所有的地主和长工都是黄世仁和杨白劳这样一种关系。所以文学艺术作品当它能够真实地描述曾经的存在,真实地描述过往的历史,真实地描述人的感情的时候,它往往是最能打动读者审美情趣的。然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作品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人伦美,这些往往是超越了派别和阶级斗争的。

在近60年里,这种超越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读《白鹿原》,给我最大的感受实际上就是它对人伦的真实描写。我们湖北有一个作家叫野夫,他写过一篇散文《地主之殇》。他的祖父是湖北利川山里面的一个小富户,那个村子里面没有地主,土改时必须抓出一个地主来批斗。后来就把他的祖父抓出来打到奄奄一息。老人不堪侮辱,上吊死了。吊死了以后不让家里人埋,就把他扔到天坑里面去。阅读《白鹿原》也好,阅读《地主之殇》也好,我们在领略文学艺术内部的审美情趣的时候,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真实美。

阅读文学作品实际上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作家对世界的情怀,同时也传达作家的审美的感受,在这样一种审美感受中间带领我们去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阅读,一方面我们要走进去,走近文学作品,将我们的情感移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文学作品中间走出来。走出来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文学艺术作品之上去观照这个世界,看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是美的。所以阅读对于所有人来说,是培养一种至乐的审美情怀。我们不需要很多的钱,我们只需要自己最爱读的书,就可以找到一个审美乐趣了。

书友:童年读书要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可是如今很多农民的子女没条件接受家庭教育,咋办呢?

梁艳萍:现在有很多图书馆在做“送书下乡”的活动,国家也在做。现在湖北的立人图书馆建了很多乡村家庭图书馆,就是把图书放在某一家,然后让孩子们去借阅。这种方式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全国都在推广。还有就是华中师大农村研究所做的“随手下乡”的活动,随手下乡去送书,也是建乡村图书馆。还有政府投资的“农家书屋”等,都是在为农民的子女提供阅读。

书友:怎样在现实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培养阅读和生活相结合的审美情趣呢?

梁艳萍:我觉得就我吧,随时在读书,有时间就拿来读,无论是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都可以读书。我有很多口袋书,随身带着,有时间就翻一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自己的爱好是很重要的,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味,培养生活的审美情趣。人的气质是养成的,怎样养?请你随时带一本书。

书友:如何理解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梁艳萍:文学艺术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世界,这种世界是从我们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意识形态、伦理、法律等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进入到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但是进入到文学中的那一部分,已经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原貌,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和变形重新融入的一个世界。艺术作品不可以与现实吻合,但是现实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来源。

书友:请推荐几本美学前沿和培育美学修养的书?

梁艳萍:如果是西方美学的话,我建议从柏拉图读起。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这5部书是西方古典美学最经典的作品,读了这5部书基本上可以了解美学的形态。还可以去读读北京大学李醒尘教授的《西方美学史》,李泽厚的和刘纲纪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周贤先生的《美学二十讲堂》、《艺术二十讲堂》等。

书友:您刚刚说“悲剧是矛盾双方都具合理性的冲突”。鲁迅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两种说法怎样解读?

梁艳萍:双方都具合理性的冲突这是西方关于“悲剧”的原初定义。比如说希腊神话中安提戈涅的悲剧。黑格尔说,只有合理的冲突才能让人体会到悲剧的深意。再看中国的《窦娥冤》,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悲剧,但是《窦娥冤》是一头的,不是两头的,两家是没有抗衡余地的,这是东方式的悲剧。所谓“把人生有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比如鲁迅写的《在酒楼上》、《祝福》、《孔乙己》,都算悲剧吧!你所珍视的东西,在现实的冲击下往往是无法保存的。比如祥林嫂特别珍视贞洁,以为捐了门槛后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可是现实不可能接受她。

本次“梁艳萍教您练就审美之眼”读书会引起长江网、新民网、网易新闻中心、东莞时间网、中国江苏网、豆瓣等各大网站关注,并及时转发消息。新浪微博现场大屏互动直播,众多网友发表感言。

网友 虹鹰:在梁教授这里学了一招,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到阅读和行走两种途径,去培养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意境。

网友 老者:有人说:“人三十岁以前的面貌要父母负责,而三十岁以后该自己负责。”如果你每天都撇着嘴,有可能将来就是张苦脸;如果你每天都有微笑的,也许将来你的面相很轻松。咋办?在阅读中找到审美快乐!

网友 丽丽:读书会沉浸在寻美的旅途中,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所谓读书乐、乐读书就是如此!(余晓春 许馨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