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84|回复: 4

[授课实录] 2012.02.11 死人老师课堂笔记--散文研习(整理——特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2 10: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次课堂讨论的话题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大家一起讨论读书写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应该会对大家以后写作有一些帮助;
第二部分,可有可无的,如果谁有散文需要探讨的,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以下逐一的来讨论:

首先呢 大家来讨论讨论读书

问题1;你们为了什么写东西?诗歌也好,散文也好,所有日记都好
观点一:写东西呀,就是突然有了感触,然后把它整理成文字出来,就这样,感触吧,不管是对生活的感触,还是人生的哲理。
问题2;为了什么,发泄情绪还是与别人交流。。?
观点一:发泄情绪
总结:其实问这个问题,是为了讨论下我们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写作的本质就是“交流”,可以是和别人交流,也可以是发泄,就是和自己的内心交流。当然之后,有人写作为了出名,为了赚钱,为了泡妞,这是有些偏离了写作原有的态度,既然明白了为什么写,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写,如何写的好。

看书是一个好办法,可是我们常常遇到很多人会问别人:你看过多少书就敢动笔写东西了?“你看过多少书?”这样的问题很多人被问过,也问过别人,对吧。。嗯,这里我想对大家说的就是,不用在意自己看过多少书的问题,因为看书和写作划不上一个完整的等号。。比如说柏拉图没有看过多少书。。苏格拉底没有看过多少书。。屈原也没有看过多少书,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能接触的书籍很少。他们能够写出惊世骇俗的大作,是因为他们的思辨,他们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层面,现在的社会,新书出版的速度很快,据说把出版新书排起来,连法拉利急速飞奔都赶不上。所以不用太在意自己读过多少书,需要在意的是每读一本书你能够学到什么。

一个正确看书的态度,如何学习,如何与作者交流,如何帮助我们的写作,如何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自己看过多少书,然后与他人炫耀。因为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沉淀在你话语里的并不是书里的东西,而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一个拥有知识与思想的人,不用说出口自然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和尊重啦。。
比如说周国平的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第一遍,也许只能看到他的故事,然后被他的故事感动;第二遍,却能看到他的文笔,看他如何组织文字将自己的内心所想表达出来;第三遍,就能够看到他思想的沉浮。

接下来说说生活;前几天在某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命题,到底是写作高于生活,还是生活高于写作?
观点一:写作修饰了和生活,生活为写作提供了写作的内容;写作修饰了生活,生活为写作提供了写作的内容;
观点二:文学高于生活,文学对生活有一种前瞻性的指导;

总括:某些人认为写作高于生活,因为写作是对生活的升华和思考的凝聚,是平凡生活中无数层面的剖析;而另一些人认为生活高于写作,因为作品所能反馈到读者眼里的生活很有限,甚至是一种虚构的生活。每个人背景不同,阅历不同,因此生活便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以有限的写作来对比无限的生活,那一种显得更加宽广呢。

看法一:从文学的角度,来源于生活是反映论,高于生活另一套理论,无分高下,都是真实地存在,纵然文学和生活并不相同。
看法二:写作推进了生活,让生活在纸上显得更精彩。

问题一:那生活不精彩的部分应该在哪里呢
观点一:阴影,每个人都有阴暗和阳光的一面;
观点二:人性的复杂构成文学世界的精彩,至于阴暗的部分,文学当然有所涉及,揭示的很深刻
观点三:有这样一个状态就是:看小说很多时候会比看拍演的电影来的精彩,因为文字可以让读者各自产生各自的理解

感慨:这也是文学魅力所在,电影缺失的部分恰恰是文字表达的独到之处。
有一句话。翻译失去的东西便是诗歌。也可以解释为啥多国文字都翻译不出中国诗歌,中国文字也写不出外国的精练。

老师的观点:我对自己写作的方式来看,还是在将自己的世界不断解剖出来,然后让别人进入这个世界与我交流。并没有跳出“自我”这个框架。比方说我写过的所有东西,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没办法,我也站不到全人类的高度,或者站在“文化的高度”,我又不是余秋雨。。
    对我来说,我的写作是有限的,而对应的却是他人无限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来说,思想是无限的,我却在用有限的文字来描述它。

为什么要和大家说这些联系,只是为了让我们对写作有个大概的认识。第一,为什么要写。第二,要写什么。第三,如何去写。
不知道写什么,是因为你的生活没有接触过命题,或者是你从未思考过关于命题的东西。。。而不知道怎么写,是因为阅读的不够,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如何架构文字,也是因为对思考的不够多,无法将自己的思想组织成系统的表达。

以上分享一些关于写作,生活还有读书的看法。。。

那接下来,谁有什么散文需要讨论的。

讨论问题一:老师对于散文的形散和神聚是怎样理解的?
散文的形指的的散文的结构和文字,神指的是思想。形和神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我们常说的散文线索。
问题二:为何说散文的形散呢?
我们常说散文散文,形散神不散,是因为散文的需要表现的思想可以从任何方面进入,而并不是说文字的散乱不堪
问题三:可是别的文体思想也可以从任何方面切入,散文有何特别之处?
打个比方说,小说,戏剧和散文做个对比:小说与戏剧需要有严谨逻辑的故事,而散文并不需要;就算是叙事散文,也可以是几个片段性的故事,并不需要一个严谨的时间排序。

以下是例文的评论讲解。
请看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0: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例文一
慧的散文:
大学随想
  高中伊始,便怀揣着一颗小小的心,全身心投入,求索于漫漫长路。那时只等着脱离苦海,早登极乐,显然大学是天堂,无忧无虑,心向往之。
  然而初涉大学,仿佛开了玩笑般,梦想与现实南辕北辙,实在差之甚远。回想大学这一个月的生活,呈现出斑斓色泽。
  首先是白色,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诡异。没有老师的管束,亦无家长的压制,一切自由自在。照例起床,吃饭,睡觉周而复始,偶尔看看闲书,也如那不起波澜的死水,生活没有趣味。我的心有些落寞了,翘首以久的大学生活竟如此,我无言,一切皆由自己。
  正当我晕头转向,不知所措,青春不知何处挥洒时,生活出现了红色。我一向要强,对自己自视颇高,蛮有把握,想以吴玉章学院为自己的人生再添华彩,然而吃惊的是,初赛竟无资格参与。我有些伤心,蓝色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随即那苦涩便化成了一种奋进的火焰红。我不甘心,我努力学,我要以红色的激情再添完满。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我耐住了寂寞,我刻苦钻研,以己力夺桂冠,正如那扑火的飞蛾或者逐日的夸父,我豁出所有,坚信如火如荼的拼搏必得秋日飘香的硕果。红色弥漫,不经意青色已悄然袭来。
  不觉然,十天已过,火热的内心有些凄然,拂满了青色的尘末,有些想家,老实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接过陶潜的愁思,我心忧河北老家,虽小但温馨,欢声笑语,魂牵梦绕;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我又携手杜甫,眼望川大,想着回家遥遥无期,一种苦涩盈满心尖;“想得家中人尽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我与乐天比肩,品味着独处的漂泊,一幕幕场景浮现在我眼前,“不识愁滋味”的我第一次有了辛酸的感觉,强撑着无泪,倏然脸庞划过一透明的水滴,咸咸的,心中千言……
  阴云散尽,黄色映入眼帘。第一次与外教见面,第一次邂逅五湖四海的挚友同窗,第一次侃侃而谈家乡的至美,第一次广览群书,与喜爱的历史人物心灵会晤,第一次沉迷诗词,沐浴在唐风宋雨,迷失在幽幽的角落,第一次耳闻乡音,千里之遥,与同乡相遇,第一次……太多太多,惊喜,快慰,亲切早已驱散恋家的离合悲欢,青涩的烟雾中升腾起一种香味。久久弥漫,挥之不去。惨淡的夕阳已是如昔,生命再镀了成功的金黄,光耀万丈,我欣然!
  白色渐红,幻化成青色,瞬间黄色扑天而来。空虚、亢奋、苦涩、喜悦演绎出我大学生活的千姿百态,最后当一切散去,我再以我当前的心绪定义大学生活,它是紫色的。
  朦胧的面纱诉说着她的神秘,于其中既可像身陷海市蜃楼般迷惘不前,心生余悸,又可像欣赏唯美风景般小园信步,独辟深幽,寻觅心中小径。迷迷如离,伸手可触,却不可及,只因其中若梦似幻,风景独好!
  紫色深沉,却如那秋水般脉脉含情,向我绽放绝美的笑靥。我将穷其四年,求索于此,为迷人的川大添上学子的风姿!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0: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评讲:抛开语言不谈,用这篇文章讲讲散文的形和神吧。结构非常清晰明朗,四平八稳,用来当例子最好了。
一二两段作为散文的开头,铺垫下文结构,并且引出“颜色”这个线索,而下文围绕线索展开叙事,最后再凝入自己的文章主旨。
大家也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结构。而形散就表现在,每一段都在陈述不同的生活与态度;神不散在于这些不同的生活和态度都被“颜色”这个线索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足之处:从结构上来说,四平八稳的结构却有些死板了。这样的散文可能读了前3段,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为读完前三段就知道后面是个什么样的,自然没了兴趣;然后就是文字上的问题啦,有些地方用词不恰当,就造成前后理解的冲突。。
比如:然而初涉大学,仿佛开了玩笑般,梦想与现实南辕北辙,实在差之甚远。回想大学这一个月的生活,呈现出斑斓色泽。
这段一开始是说大学的现实和想象中的南辕北辙,很明显是一种失望的态度和想象中的天堂完全不一样;但是之后,用斑斓色泽来描述这种失望的生活,是不是有些不妥?以及下文的中的“自由自在”,也是个褒义词被用在形容让自己失望的生活里了。
还有就是文字间比较拘谨,看的出来是想要表现自己的情感,但是做了很多刻意的描写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0: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例文二
流水碎月影(蜀道人生)的散文

刽子手的无奈——杀鹅想到的一些往事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早上起来,用两个编织袋装着的一只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地向我叫了起来。

    再看门口一个大的旅行袋里,装着一袋李子,一袋红苕粉,一瓶米和鸡蛋。

    孩子还没有起床,不晓得几时回的家。

    先生说,开水已经烧好了,要我赶快去杀鹅。

    说起来真是悲哀,我的先生是个外科医生,年轻的时候,人身上无论那里长了疮疖,该切开引流的,他会毫不迟疑地就动刀子动剪去为病人切开、剪开,有时候那些血脓会飙他一脸一身也毫不害怕。

    哪怕人的阑尾、胆囊、胃子、肠子、腰子(肾)......凡是该切的,都敢切敢取。

    可就是这么一条,在家不杀鱼,不杀鸡、鸭、鹅、兔,包括我们家最爱吃的泥鳅、黄鳝,都是不敢杀。

    遇到这样的男人,只好逼到牯牛下儿了。

    自从1972年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在成都安家以后,家里就免不了杀鸡牲鹅鸭之类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的身上。

   一下记得文革中,我家里有个大水缸,先生经常托单位的司机出差的时候,在乡下一水桶一水桶地买些我们家最爱吃的泥鳅和黄鳝,养在家里的那个大水缸里。

   就这样,我会间隔几天就去大缸里抓十几二十条泥鳅或黄鳝,一个个地杀来给大家弄泥鳅钻豆腐,粉丝烧黄鳝。全家人都非常爱吃,如今这道菜仍然是我家的保留菜肴,经常做来吃。

   怎么杀,我是专门到市场上去学的,还专门用木板照着钉了一个杀黄鳝的工具,用锯片包上厚厚的布条,把锯片锋刃磨得锋利,开初许多次也不敢捉黄鳝,也多次把手划得鲜血长流。

  可是,先生也是最多帮我处理伤口,仍然不来代替我的杀牲劳作。

  他的理由非常地堂而皇之——他的手是绝对不能够受伤的,受伤了上班容易伤口感染上病人疮疖的病菌,也无法给病人做手术。

  这样的理由谁也无法驳斥,杀牲这活儿,就这样天然地落到了我的头上。

  记得还在四合院居住的时候,很多人耻笑先生——“母蛋!”

  只有我能够理解,很多人看到当时身体羸弱的我,竟然如此的下得蛮。很是佩服和赞扬。

  其实当初杀那些生物的时候,我的脚还是不停地颤抖的,特别是那黄鳝,很不好捉,也不好摔昏,就是把肠肚、骨头都剐了,还会蜷缩着只剩一张皮的肌肉,我的手,腿、脚还不是会不停地打颤,背上浸出冷汗来。

   可是,我确实没有别的办法,这些活儿交不出去,无论如何也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我就只好一天天练着自己的胆子,承担了家里所有的杀牲活儿。

   迷信说,爱杀牲的人将不得好死,我想,我一定会不得好死的,因为我杀牲太多、太多了。

   管他呢,只管我的好吃嘴吧?只管我为家里的人做点自我牺牲吧,只管我的确属于无奈吧,不得好死就不得好死算了,已经罪孽滔天了!

   惟愿上天原谅我!保佑我!阿门!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0: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点评: 这篇日记的语言很自然,还是有些许不够凝练流畅的地方。总体可以看的出是经历过生活的磨合,已经有成熟的风格了。
还有就是,文字的跳跃偏大了。不过是日记的嘛,随性所至的,能让读者进入到你的回忆里就是最成功的标志啦

慧的点评:生活情趣,文笔幽默;体验很真实,栩栩如生,下笔很流畅。
不足之处,口语化略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