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27|回复: 5

中成诗界网刊2011-7月(总第24期)[卷首语·编后]选稿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4 10: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卷首语+ \  u+ l7 P. I4 B/ V8 E$ T
: G$ k2 {( p6 U4 S9 P# }& a
给观云忘我的一封信
; D( G% G; |. |! l2 e: t2 U文/与诗为伍
- J3 d. k- B8 U
( `) ?/ x0 l! l$ C0 @  今年你在五月期的卷首语中谈到了中成诗界的定位问题,个人以为很及时,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是中成的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非商网站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娱乐本就是短暂的,并且它会不断地迁徙,正如人的移情别恋。
5 D2 D5 k5 \: h0 ?1 |. |
1 Z4 ?: X$ Q* V7 X9 Y" @  人们常常地指斥那些移情别恋的人,以为这是不忠。其实这些指斥别人的人,他们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情感的基础原本就来自于外界,当外界的因素发展到主宰情感的变化时,情感就得转移,它要寻求新的土壤和营养,以滋养它生命的活力。只有濒临枯竭的情感,才选择落叶归根,否则它们永远招摇在生命的枝头而且绿色。
3 L3 z1 {3 J% h1 c- ^2 ^
# \) M, X: {  w/ m8 H  但如果和思想、信念在一起,情感就不再是单纯的青枝绿叶,它们就成了一棵大树的树冠,根深而叶茂。思想就是它的主干,信念就是它的根,它才能坚定而不移,无论春夏秋冬,它总在挺立着,并向着那个可能的高度不悔地上长着,直到完成生命的周期。) K0 l' m) _; c& a% E  T

& [6 K; l  `" s9 o2 _  我希望中成是一棵树,一棵因理想而坚定不移的树。自然确立了方向,就应当朝目标前进,无论是长在山岩上,还是沙漠上,它只要植下了根就能生长。它思想的主干才能传播来自根的营养和叶的光合作用。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那就是中成毕竟不是一棵树,而是由一群人支持着的论坛,这样就增加了自然因素之外更多的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人的思想就更为重要,左右着中成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甚至不是创始人所能掌握的,这就是更多的论坛一开始轰轰烈烈,其后便无声无息。
! W# x% n' a. c1 R* k0 n. z! A$ H' k, u  \8 H( i0 x. R* o' i
  理想包含着信念与情感两个部分,但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由行动的细节而抵达彼岸。否则它的信念也会改变,如同树会被连根拔起。
0 r. r* R5 ?' }6 `/ S$ H1 N" w6 V1 r& F' x2 P( G, R
  目前的中成,生长是缓慢的,好像它天生就植在一块营养不良的土地上。而它偏偏又是一棵急需要营养的树,否则就因先天不良,需要改良土壤。这让我想到了改良与革命的问题。其实,有许多时候,人们所说的革命,只是改良,因为它改变不了本质;而无意中的改良,却因发生了种子的变异成为实质上的革命。二者之间其实是很难说清楚的,只是人们的择词不同而已。但同一个人若改变了他的措词,则意味着某种观念的变革甚至逆转。
( t& r0 i" ^. ]' n8 W+ z! w
5 k0 L; Q1 p9 f- [. p- L. v  在网刊的定位中,提到了一个字——场,即中成诗界论坛,中成网刊就是这个场的缩编,这对网刊与论坛的步调一致是有帮助的,对论坛的人气也会产生带动。但网刊不能消积地等待这个场,要积极地推动这个场,说白了这个场就是当下诗歌写作在中成的一个极小的标点,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要标点好,而且要写成文章。写出具有中成诗界这个场景的诗况来。因此等待始终是被动的,能够不等的那就别等。比如“会员跟踪”,原有的意思就是会员的最新动态和他的最新作品、以及相关的评论,来集中推荐一个会员。但现在成了事实上的过去稿件的汇集或重发,是始终只代表过于的而非当下的这个场,诗歌现场。
: j! R: K3 V% S: l$ h
- ~$ Z- Y! V" n' m诗人们在哪里?哪里才是诗的第一现场!生活,来自生活的诗的写照或纪实,来自诗与生活中心灵的碰撞。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确定网刊的栏目,使其更能体现诗写作这个场,并引导这个场,不仅是记录,还是构造,用栏目去引导写作。2 ~1 Z: E, j1 L

; k# d  t2 C# @# C$ l! t2 N$ G2 o# u2010年7月& s( H& d3 ~/ W+ g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后% f# A4 v6 R" t5 v6 q

" S9 O. P8 B. ^# y, {自己开口
+ g& S1 E6 {* \* b2 ~% u文/ 与诗为伍; V- A2 `& u9 E/ \  _
# ?7 z, E. x' t: V3 t! g6 Z3 j
  我们确实需要诗人自己开口,讲述自己的创作。展示其诗作背后的真实性。大诗人歌德,也有一本谈自己诗作的书《诗与真》对其诗及后来的影响很大。0 T  `. l% Q' d

8 a4 k% C' w7 f5 p+ C- r% y4 N% q7 o  现在,我们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作者喜欢引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为诗歌是多义的,可以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乃至将阅读所产生的“再创作”推到极端的地位,从而导致诗的无解性。其实这只能说明,我们正处在一个晦涩的时代,或相当一部分诗人存在着晦涩心里,他们想表达的内容,却不能畅达地表现出来,因此这内心的真实就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从而其艺术的真实性也就让人质疑。诗品和人品之间存在着的距离被拉大,诗人的社会地位当然地也就跌进了低谷。6 M, I& U& a  j5 D
4 Q* p; d8 w. S* q  M  M3 _
  在回答‘读不懂’时,作者又不从“现有的文字”进行导读,相反任由一些评论家,云里雾里把一些原本从原作里读不到的内容再塞进去,扩展成非凡的作品,于是继续地蒙人吧……其实,既有诗以来,有多少诗是无解的呢?李商隐的无题诗,终就只是个别,但是我们现在就有些人把个别当成了普遍。诗人不愿意直接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但又不得不说,于是采用多重的修辞手法,这没有什么不妥,也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但问题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F. Z$ b; O2 i4 w! W- R) c

- O$ _7 c0 {2 C  真善美(有人可能觉得都老掉牙了)和生与死一样,就是人类跨不出的门槛。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一些作者,拒绝回答读者的质疑,造成了写作与阅读的隔膜,甚至有人打出了为明天写作,那么这个明天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作者所晦涩的内容。
6 C' I6 w: d; T* t7 A8 d( z, F* m# ], M* t
  朦胧是诗美的一个过程,诚实是诗的根本。晦涩难懂的不是诗的内容,而是一些写作者的心里。当然,我们现在可以不理会这一部分了,因为我们正在倡导着写与读的交流,作者的吐露心声。
7 p( U2 c* i* u' F
8 F- ?& q, y! u  A) ~附:
' q$ }2 |% {1 X( X' h) d6 M
' |- N( M& {, W这是为伍在我的《说冬青》帖子的留帖。很切中诗界时弊,故代为单发出来!——山城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0: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选用与诗为伍的两篇文字,分别做为卷首语和编后。1 N; ]+ \7 c, i& B: [
7 a' e, r, o# m: f( v& m8 Q. W
与诗为伍,是中成诗界坚持诗的立场的标志之一。与诗为伍的一系文章所反复阐述也是诗的本质性论题,是值得朋友们阅读的。
发表于 2011-7-24 13: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兆玉兄弟亲自来编选!!
发表于 2011-8-20 06: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做得太少。谢过城子兄!
发表于 2014-3-12 15: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好帖子,推荐加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