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4 1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后% f# A4 v6 R" t5 v6 q
" S9 O. P8 B. ^# y, {自己开口
+ g& S1 E6 {* \* b2 ~% u文/ 与诗为伍; V- A2 `& u9 E/ \ _
# ?7 z, E. x' t: V3 t! g6 Z3 j
我们确实需要诗人自己开口,讲述自己的创作。展示其诗作背后的真实性。大诗人歌德,也有一本谈自己诗作的书《诗与真》对其诗及后来的影响很大。0 T `. l% Q' d
8 a4 k% C' w7 f5 p+ C- r% y4 N% q7 o 现在,我们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作者喜欢引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为诗歌是多义的,可以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乃至将阅读所产生的“再创作”推到极端的地位,从而导致诗的无解性。其实这只能说明,我们正处在一个晦涩的时代,或相当一部分诗人存在着晦涩心里,他们想表达的内容,却不能畅达地表现出来,因此这内心的真实就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从而其艺术的真实性也就让人质疑。诗品和人品之间存在着的距离被拉大,诗人的社会地位当然地也就跌进了低谷。6 M, I& U& a j5 D
4 Q* p; d8 w. S* q M M3 _
在回答‘读不懂’时,作者又不从“现有的文字”进行导读,相反任由一些评论家,云里雾里把一些原本从原作里读不到的内容再塞进去,扩展成非凡的作品,于是继续地蒙人吧……其实,既有诗以来,有多少诗是无解的呢?李商隐的无题诗,终就只是个别,但是我们现在就有些人把个别当成了普遍。诗人不愿意直接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但又不得不说,于是采用多重的修辞手法,这没有什么不妥,也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但问题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F. Z$ b; O2 i4 w! W- R) c
- O$ _7 c0 {2 C 真善美(有人可能觉得都老掉牙了)和生与死一样,就是人类跨不出的门槛。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一些作者,拒绝回答读者的质疑,造成了写作与阅读的隔膜,甚至有人打出了为明天写作,那么这个明天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作者所晦涩的内容。
6 C' I6 w: d; T* t7 A8 d( z, F* m# ], M* t
朦胧是诗美的一个过程,诚实是诗的根本。晦涩难懂的不是诗的内容,而是一些写作者的心里。当然,我们现在可以不理会这一部分了,因为我们正在倡导着写与读的交流,作者的吐露心声。
7 p( U2 c* i* u' F
8 F- ?& q, y! u A) ~附:
' q$ }2 |% {1 X( X' h) d6 M
' |- N( M& {, W这是为伍在我的《说冬青》帖子的留帖。很切中诗界时弊,故代为单发出来!——山城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