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20|回复: 2

古今五颜十六色的词类活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9 14: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今五颜十六色的词类活用

/ 山城子

(说明:此文应《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梁老师之约而撰写,谢绝其它语文报刊使用。)

不说五颜六色,而说十六色,是因我们汉语的词类活用实在门类太多。如果你有兴致亲自去摸摸古代词类活用的边界,那大约有十六种之多——这我是很仔细地摸过的(可以上网查拙文《摸摸古文词类活用的边界》)。而通过今人特别是诗人的拓展与创新,现代的词类活用又远远超越了古代的品种,越发绚丽多彩了(这可以网上查笔者的网络文集卷十二《现代诗修辞》)。

1从“一”字说起

“一”从词性上来说基本上属于数词,是最小的整数,是自然数列的始数。在不同的语境中,它还有“同一”(一视同仁)“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专一”(一心一意)“一次”(歇一歇、笑一笑)“全、满”(一冬、一头大汗)等含义。文言中有时用为语气助词(一何速也、一至于此)。这应当是词典上的常识。

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是作为哲学名词来用的,指“整个世界”。有人解释为“效法自然”,那不合语法。因为“生”已经是动词,即“产生”。说“道(教神)产生了(创造了)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就很合语法也合宗教的本质。“二”是指“阴阳”(道教的基础教义),也是哲学(朴素辨证法)的名词,也就是现在说的“矛盾”,亦即“一分为二”的观点。三,是指具有阴阳性质(矛盾)的具体的一个事物。也就是阴阳这个“二”,加上(附在)“一”个具体事物,不就是(等于)三了吗?三生万物,说这样的构成(二加一/ 阴阳附于具体一个事物)产生了万事万物。这本来是对道教创造世界的简约陈述,竟被解释得五花八门了。数的概念要比老子早得多,因此这里的数词“一”“二”“三”,都被活用为名词了。

《岳阳楼记》中有“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碧万顷”与“长烟一空”。这里的“一”字是活用为副词,就是“都”“皆”——从天上到万顷湖面“都”碧蓝碧蓝的/ 空旷的湖面烟尘“皆”消散了…是数词活用为副词了。 《红楼梦》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有言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这里的“一损皆损,一荣皆荣”中的两个“一”则是“一家”的略写,从语法上来说,是承前边的“四家”而省掉了量词“家”的。如果准确点说,这应当是数词的“省量”式活用。

再有,“一”字开头的成语很多,其中一些也是活用的。举几个例子说明如下:

“一技之长”——“一”是数词与量词“一种”的省写,也是数词的“省量”式活用。

“一马平川”——“一”不是指“一匹”(马),而是“全、都”——全是或都是能够纵马疾驰的平地。这里是数词活用为表范围的副词了。

“一鸣惊人”——“一”是“一旦”或“一经”之义,是被活用为表时间的副词了。

“一如既往”——“一”是“完全”之义,也是活用为表范围的副词了。

“一望无际”——“一”是“一眼”省掉量词“眼”的活用。

“一针见血”——“一”是表序列的词“第一”的略写,是表数目活用为表序列了。

“一”开头的成语类似以上情形的还有许多,可以依此类推,想一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关于数词,今天的新诗,又创造出了新的活用方法。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大卫树《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载于《北美枫》No.1 200651页)

这里两个“三千”的复沓使用,事实上是充当了形容词角色,说的是江南的山山水水很多很多。如果定个名字,应当叫做数词作形容词

“风,若有若无/ 雨,点”(舒婷《在潮湿的小站上》-摘自网络诗集)这让我想起辛弃疾的《西江月》里有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来这样的数词作形容词的活用,古已有之。但修辞学家没有总结进来,我们现在不妨归纳进来,毕竟也是活用的一种。

2011-5-29于文化村/ 待续)

发表于 2011-5-30 07: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是作为哲学名词来用的,指“整个世界”。有人解释为“效法自然”,那不合语法。因为“生”已经是动词,即“产生”。说“道(教神)产生了(创造了)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就很合语法也合宗教的本质。“二”是指“阴阳”(道教的基础教义),也是哲学(朴素辨证法)的名词,也就是现在说的“矛盾”,亦即“一分为二”的观点。三,是指具有阴阳性质(矛盾)的具体的一个事物。也就是阴阳这个“二”,加上(附在)“一”个具体事物,不就是(等于)三了吗?三生万物,说这样的构成(二加一/ 阴阳附于具体一个事物)产生了万事万物。这本来是对道教创造世界的简约陈述,竟被解释得五花八门了。数的概念要比老子早得多,因此这里的数词“一”“二”“三”,都被活用为名词了。

精辟!!

此为从数字出发的大学问。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09: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为伍的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