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卷》


  编辑制作:孔祥忠(天荒)
  发布:2015-12-3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编者说明:本卷资源均
选自网络,有谬误处或
有异议者请告天荒修改

当代诗卷》投稿博客
blog.sina.com.cn/ziyew


当代诗卷》投稿论坛
zcshige.com


当代诗卷》投稿信箱
kongxz@163.com

  
  

 

 


阿信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双击滚屏]

  阿信的诗︱在草地上10首(及点评)

  

  阿信(1964——),男,甘肃临洮人,长期在甘南藏区工作。1985年开始写作,作品大多以青藏高原、甘南草地为背景。参加诗刊社第14届“青春诗会”。出版有《阿信的诗》(2008)、《草地诗篇》(2014)、《致友人书》(2014)等。

  

  诗人诗观:写诗是一种生活。

  

  

  

  雪夜

  

  荒郊。车子抛锚。

  踩着雪,呵着热气。

  多么安静啊

  突然就回到了童年

  那繁星密布的天空。

  

  

  于贵锋评《雪夜》:



  始终在温暖中长大的人,体会不到这种寒冷的凌烈、清澈和辽阔。人生的途中,有一次这样的清醒和停顿,我们就不会偏离内心的方向。

  

  

  雨季

  ——给人邻

  

  说定了,陪你去玛曲对面的唐克。

  看亚洲最美的草原,看雨后河曲

  壮丽的日出……

  我闲居已久,懒于出门,心中长满蘑菇。

  我们搭伴去唐克,是第一次。也可能

  是最后一次。

  雨季如此漫长,草原上的小路泥泞不堪。

  我去屋后林中

  砍两根顺手的木杖,趁着晨雾未散。

  

  

  人邻评《雨季》:



  这首诗依旧单纯,随意到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我甚至在里面读到了佛洛斯特的那种树木和雨水的回声。诗歌何用?诗歌是无用的,它的无用就是它的有用。这没有任何用处的分行的文字,长久地感动了我,也感动了那些看到这些文字的读者。雨季,泥泞,晨雾,但是那两根木杖随着草地上的步履就快要伸入曙光。

  

  

  一个酥油花艺人与来自热贡的唐卡画大师的街边对话

  

  每到冬天,我的十根手指

  都会感到火烧似的疼痛。

  我必须不断地

  将它们浸在冰水之中。

  只有这样

  那些花朵,才有可能

  在它之上浮现。

  

  我更像一个匠人。使用许多工具:

  锯子、锤子、钉子、绳索、石膏……

  我会花很长时间用鹅卵石打磨一块粗布。

  我使用一大堆矿物质颜料,甚至鼻血①。

  当然,冥想打坐的时间也不会少。

  有一些时间

  要花在去山洞的路上,顺便观察

  植物的形状。

  我一闭上眼睛,就会看到

  光芒、色彩和神迹;圣山与圣湖

  存在一种神秘的透视关系。

  这一切,都是在一场持续数月的热病中完成的。

  我尽可能保持这种冥想和高热的状态

  直到奇迹出现,一切

  浮出水面。

  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

  徒弟和装裱匠人就可以完成啦。

  

  注①: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

  

  

  赵卡评《一个酥油花艺人与来自热贡的唐卡画大师的街边对话》:



  阿信的语言是刻意经营的,如同托钵僧式的坚持他的法度之严密、声调之跌宕的变化,他仿习但剧变,“这一切,都是在一场持续数月的热病中完成的。”“我尽可能保持这种冥想和高热的状态,直到奇迹出现,”那种语言就是跳出了事物或人群中的语言,呈扇形逐次展开的语言,没有固定位置的语言,相互凝视的语言,舞姿同一的语言,穹窿般的语言,对现实冷漠的语言,匠人的语言,臻极化境,不知死亡为何物的语言。

  

  

  玉米地

  

  雪粒在地上滚动。

  这是今年的玉米地,剩下空秸秆。

  枯干的玉米叶片在风中使劲摔打。

  运苞米的马车昨夜轧过薄霜,

  留下深深辙痕。

  

  无遮蔽的北方,雪粒

  从马背上溅落。

  砍倒的玉米秸秆横卧一地。

  我的棉袄

  就扔在秸秆上。我的马,

  站在那里,打着响鼻。

  

  我要把砍下的秸秆运回去,

  堆放在谷仓旁的场院里。那里

  金黄的玉米堆放在架子上,

  鸡啄食雪粒,一头大畜生,

  用蹄子刨着僵硬的土。

  

  而我正忙着低头装车,没留意身

  搬空的玉米地,早已风雪迷茫。

  

  

  大解评《玉米地》:



  我喜欢阿信的这首《玉米地》,是因为他的淡泊,平静,和语言的准确性。在他的叙述中,文学性好像是多余的,语言会自然呈现出世界的原貌。可贵的是,他在紧贴地面的及物性写作中,预留了形而上的空间,让简单的事物释放出巨大的张力。而做到这一切,他似乎毫不费力。

  

  

  在尘世

  

  在赶往医院的街口,遇见红灯——

  车辆缓缓驶过,两边长到望不见头。

  我扯住方寸已乱的妻子,说:

  不急。初冬的空气中,

  几枚黄金般的银杏叶,从枝头

  飘坠地面,落在脚边。我拥着妻子

  颤抖的肩,看车流无声、缓缓地经过。

  我一遍遍对妻子,也对自己

  说:不急。不急。

  我们不急。

  我们身在尘世,像两粒相互依靠的尘埃,

  静静等着和忍着。

  

  

  大卫评《在尘世》:



  这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画面,在去医院的路上遇见了红灯,缓慢的车流长得望不到头,仿佛那就是绝望本身。“黄金般的银杏叶,从枝头/飘坠地面,落在脚边”,此句既增加了场景中的动感,也以叶的飘落预示着某种事物的终结。去医院是急事,遇红灯更急,拥堵的车流又加剧了这种急,本是急得不能再急的事,诗人却在诗中用了四个“不急”。在“等着与忍着”前面加上“静静”二字,这是多么巨大的无奈,又是多么自信的坚定。最后两句提升了全诗,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生的哲理。

  

  

  在当金山口

  

  突然想做一回牧人

  反穿皮袄,赶羊下山——

  

  把羊群赶往甘肃。

  把羊群赶过青海。

  把羊群赶回新疆。

  

  在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结合部

  在飞鸟不驻的当金山口

  一个哈萨克牧羊人,背对着风,向我借火。

  

  

  雷平阳评《在当金山口》:



  “我偏爱阿信的这首《在当金山口》。短短几行诗里,两个陌生的过客相遇,都在当金山口“背对着风”,都在“借火”,只是隐身的场域有异,火的功能不同而已。诗中有着细小之上的辽阔,这辽阔指向的不是甘肃、青海和新疆,而是虚无的自由。

  

  

  速度

  

  在天水,我遇到一群写作者--

  “写作就是手指在键盘上敲打的速度。”

  在北京,我遇见更多。

  

  遥远的新疆,与众不同的一个:

  “我愿我缓慢、迟疑、笨拙,像一个真正的

  生手……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里。”

  

  而我久居甘南,对写作怀着愈来愈深的恐惧。

  “我担心会让那些神灵感到不安。

  它们就藏在每一个词的后面。”

  

  

  杨光祖评《速度》:



  “我担心会让那些神灵感到不安。它们就藏在每一个词的后面。”读到这句诗,是在一个午夜,我的灵魂不由一惊。我们看多了以真理自居,以上帝口气说话的诗人,我们阅读了太多的垃圾诗、口水诗,忽然碰到一个诗人,“我担心会让那些神灵感到不安。它们就藏在每一个词的后面。”说实话,真有点不适应。但我们很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诗人。

  

  

  山坡上

  

  车子经过

  低头吃草的羊们

  一起回头——

  

  那仍在吃草的一只,就显得

  异常孤独

  

  

  古马评《山坡上》:



  这首语言清澈、凝炼的诗作不仅让我们见识了小诗的“小”如何可以包容一个空阔、广大的背景,还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那只吃草的羊的孤单,其实就是诗人阿信的孤单。在甘南草原多年,草原的宁静、辽阔、大气、苍凉已不知不觉渗透到了他的诸多诗篇之中。

  

  

  小草

  

  有一种独白来自遍布大地的忧伤。

  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聆听其灼热的绝唱。

  我是在一次漫游中被这生命的语言紧紧攫住。

  

  先是风,然后是让人突感心悸

  四顾茫然的歌吟:

  “荣也寂寂,

  枯也寂寂。”

  

  

  沈苇评《小草》:



  阿信是西部风物的天然通灵者。他并不刻意追求大气磅礴的“超越”,更倾心于细微处的“挖掘”。正因为把自己放得很低,阿信听到了于无声处的声音,收获了地域启示的“金箔”。在《小草》一诗中,我听到了一个超然而独异的声音,它来自源头,来自我们的血脉。与其说它是有声,还不如说它是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大金瓦寺的黄昏

  

  大金瓦寺的黄昏,光的喧闹的集市。

  集市散了。然则又是

  寂静的城。

  

  ——阴影铺开,

  一大片民居的屋顶,波动如钟。

  

  此际,想象我就是那个

  彻夜苦修的僧人,

  远离尘嚣,穿过一条藻井和壁画装饰的长廊。

  

  我是否真的能够心如止水?

  我是否真的能够心如止水?

  不因檐前飘落的一匹黄叶,蓦然心动。

  

  ……但我想

  我是有点痴了……终于有夜雨和犬吠。

  终于有如鼓的街面,一辆马车

  打身边经过。

  

  

  唐欣评《大金瓦寺的黄昏》:



  阿信的诗,继张子选之后,又一次给西部注入诗人的特殊境遇和感受,与他倾心的诗人昌耀不同,他有时候竟有些唐代诗人王维的气质。这位低调的、安静的诗人让我们在这个加速度的年代,慢了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乱和错位,但对于他自己,阿信却似乎仍然感到是无助和无奈的。但可以肯定,最后得救的一定是,也必须是这样的诗和这样的人。

  

  

  在草地上

  

  草地太潮。阳光

  太猛。一股菌类植物的浓烈气味。

  那话语的河流:贴近又疏远

  疏远又贴近。

  

  在广阔的时间上久坐:我,和谁?

  

  漫长一生中再寻常不过的情景

  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气息。

  蓦然想起: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感动。

  然则又是,一柄巨锤,一股

  悲不可抑的洪水。

  

  

  玉上烟(颜梅玖)评《在草地上》:



  “洪水”不是突然产生的悲剧,“过程”的意义就在于让一切理所应当。“在广阔的时间上久坐:我,和谁?”“然则又是,一柄巨锤,一股悲不可抑的洪水”,整首诗透着虚无感和悲伤。阅读是一种相互印证的过程。共鸣的阅读,意味着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首好诗。

  

  来源:《扬子江》诗刊微信号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发布时间 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