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录页
|
大诗界论坛网刊
主 编:卢兆玉
副主编:山城子
编委:与诗为伍
沫若使者
山城子
蜀道人生
天荒一隅
王 芥
陈 泯
阿 洛
立雪白露
鸣 之
庄晓明
覃乙峰
哑 榴
卢兆玉
编辑部
主 任:哑 榴
副主任:沫若使者
本期责编:
山城子
卢兆玉
与诗为伍
制作:天荒一隅
发布:2019-6-1
|
| |
|
|
首亮中诗网与部分诗友谈诗 (17则)/ 卢兆玉
怎样让诗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01
姚大鹏:晨读学习!点赞佳作!
卢兆玉:大鹏早上好!
诗在表现生活时,其实首先展示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其次是对生活的认知,是自发而自觉的。她既不凌驾于生活之上,也不臣伏于生活之下,她融汇在生活之间,就像江河的流淌那样曲折而又自然。
02
苗忠峰:
来源生活,改善生活,品味生活
卢兆玉:
优秀的诗,应当和生活是对等的。
所谓的“改善生活”一下子就拉开了生活和诗的距离,也拉开了诗人和人生的距离。
站在”高于生活的立场“——如果人类的生活是低俗的,衣食住行是低俗的,那诗人有没有衣食住行啊,如果没有,他首先还是人吗?如果有,那是不是低俗的呢?不,不是低俗!
生活的形态各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各异,本没有什么高尚与低俗之分,所有的只是习俗和习惯,追求或安止,但这不是生活的问题,是思想和意识的问题,当然也是价值的取向问题、立足点不同其视野便不同。然而生活本来的样子丝毫也没有因为诗而改变。
一首诗,一百首诗,一万万首诗也改善不了生活。
生活以其现实的、惯性的、群体的的方式前行着,广布于人生的方方面面。诗人也在其中啊,并须臾不离……
问好!
03
歌未竟:您好;欣赏,,,问候新诗友。
卢兆玉:
谢谢您的问候!
我们要心存在诗,并把它言述出来。有人用描绘,有人用抒情,有人用叙事,而诗言志——所讲的正是言述的方式。
04
歌未竟:您好;赞同使用新语言,美化旧语言,反对复古,诗写生活,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卢兆玉: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诗的语言应当是自然的、清新而畅达的,优秀的诗歌它的语言必定非常接近生活中交流时语言直达的效果——无论是否幽默、风趣、含蓄,甚至反讽,都有着生活语言的现场感。
远握!!
05
小雪人:
“我们的诗人啊需要一双永不折断的筷子
夹食着人间的烟火
酸甜苦辣咸和人生的火候啊—— 卢兆玉 ”
难得遇见本家人!
卢兆玉:
谢谢并远握
一些人把自己缩得很小,一些人把自己放得很大。而无论放大或缩小都不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既然不是本来的样子,他们与生活的维系便生发了当然的扭曲,从而也错误了对生活的感知。
对生活的感知错了,他们的诗必然也是错的。尽管有时会盛气凌人——但那是假大空;有时又那么的卑躬屈膝——那是小空假。
我们需要真实的诗,从而更需要诗人的真实。而日日常常的生活是最能验证真实的。
当我看到诗人真切的生活并书写出真切的诗行时,我的内心便充满了确实的崇敬。
我想小雪人所说的”本家人“便起码有这一层意思吧!
诗,诗人,生活,这三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它们从来也没有发生过错位,错位的只是一部分诗人的一部分诗。
诗人需要回归生活,才能有着陆感。因此那一双筷子是永远不能折断的……诗人需要生活的营养。
06
歌未竟:
您好;我们应该,让更多的新一代喜欢诗歌,而不是一些老头……
卢兆玉:
首先,新人要喜欢诗,要有对诗和生活的足够认知……古人写诗,从小几岁时就熟读前人的诗作了,而当下的新人一般则起步较晚,一上手几乎在没有学习的前置下就开始了他们如火如荼的创作……这必然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读者的取舍是不因诗人的年龄的,他们喜欢的是诗。
其二,我们要认识到老龄社会的到来。这似乎是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就得重新定义“老”这个概念。因此,诗无论对新人和老头都是公正的,不嫌不弃的。
其三,一些大作的出现,大都在诗人的成熟之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积累,技艺的娴熟——解决了认知和写作的一些障碍而从容不迫的写作。
欢迎继续交流,但不必太多的陈见,否则别人未老,我们自己倒先老了……
07
山城子:
我整理一下,发到了评论栏了!
卢兆玉:
谢谢兄台厚爱!
如有可能,这个帖子或许还会持续。
确切的说,从这首诗起,我对诗及其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为正确的认知,我的诗观也离诗的本质更前进了一步。
在我此前广泛的阅读中大多数是前人或时人的名家名作,这些作品有着个性的鲜明和个体的特殊,是诗的代表性写作,但我于无意中却忽视了诗、诗人与生活的最广泛的联系。
总是过多的强化了艺术高于生活和艺术来源于生活,却无视了生活作为诗的母体对于诗和诗人的绝对意义。
08
歌未竟:
您好;您对目前的中国文化,有啥想法没。。比如文字的改革,,新语言,流行语对诗的影响,
卢兆玉:
一切的文化都是时间的沿习。中国文化也不例外。它们通常体现于人类的集约行为、言论与思想及思想借助于文字及其它艺术手法的表达。
一是仪式感(也可视为形式感);
一是它们所承载的内容包括情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基于时间的连贯和沿习的漫长,而其所呈现出的彼此胶着则是其接纳和影响的地域宽广以及日常生活与特殊状况(如战争、变革、改朝换代)的反复洗礼所形成的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
有容乃大,一个和合的文化,一个和合的民族,是华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通婚与联姻这一曾被后人解读为示弱的礼仪正是汉民族和合的大智慧,也被解读为缓解战争的特殊手段。而婚姻无疑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隆重的仪式之一。
生的仪式,死的仪式,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习俗,是各个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而以诗为起源或代表的文学艺术,则是民族文化的不同艺术形态和它的反复呈现。
思想,这个被解读得超越生活之上的文化现象或内容,实则是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它是静止的有时还是抽象的。是用哲学的方式表达生活的内容。
而新文化,无疑是外来文化介入之初的一个代名词。
(旧)文化本身随着时代的变革也会滋生、发酵出新文化的符号。
接纳新文化,就是抓住了文化前进的先机,并将文化的整体韧性强力的拉出了一点,但文化运行的轨迹是不会轻易的改变的,纵然在战争时期,一个强大的民族一旦时机成熟也回到她原有的枕轨之上且继续前进。
今天的中国一是传统文化的振兴和持续发酵,一是西方近现代思潮的不断浸入和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官方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它们正共同处于一个相对制约的平行期。但没有丝毫的迹象表明它们朝向统一。
尽管有互联网,也仍然各执其一,对峙而不对立,对立而不争战。
相对于当下平静的社会和生活,诗歌界尤其是网络诗界是极其热闹而又多争议的。其自由思想与传统意识的对抗也最为激烈。但在“相对制约的平行期”这个大前提下,它们仍然是共存的并寻求着彼此突入的方向。
现代诗以其现代意识——风采文化的新思潮、新生活,但主要的还对传统文化的重构、解析乃至于思维的倒置与逆向,其目的显然不是建立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而是种种追越前人的努力。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另有用心。只是在大的时间周期内,一定会被中国式的和合文化所融化。
而旧体诗同样纠结于当下存在的表象繁荣,以及青、中年之后对旧体诗词写作重拾的欢迎,及对沉湎于唐宋境界的难以亢越和无力自拔的困惑。旧体诗对表现新生活新思想所构筑的新文化在量能上显然捉襟见肘。
如同不乏现代诗人对唐宋意境的重妆或改写,旧体诗词的作者在表现新生活时也可谓不辞余力,但两者同样收效至微。如果我们回到从前,再美好的从前,也还是从前,那是一个被无数人重复了的自开讲故事以来的“从前……”模式,诗写当下!这是诗和其它文学的最大区别。“候人兮猗”不是过去,是现在。“吾将上下而求索”同样不是过去,是现在。诗总在以其最直接的方式将诗人和读者纳入在身临其境中——哦,我明白,诗人写过去也是在写当下,但是这两者(过去和现在)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区别。
当我们沉浸在唐诗宋词境界里,但环境变了,生活的氛围变了,人物替换了,连语言也改变了声调……就不提那么多的新词汇涌入在我们进行时的生活中。
生活是一首大诗,大得像所有诗人的母亲。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而生活在现在时的诗人不充分的表现现在,必定连后悔都来不及。
黄叶黄
绿叶绿
绿叶随风舞
黄叶先风著
——卢兆玉《悲歌》
诗人怎样更好的表现现实的生活呢?这是个接下来的话题,也是诗人们各自的书写。诗与诗的不同,不只是形式与题材的不同,还有诗人伴随着形式与题材一起载入的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倾注入的爱憎。诗人爱自己,爱自然,更应当爱生活。因为爱而书写,生活便到处是诗情画意。
2019-4-26于易居斋
09
歌未竟:您好;文化改革
卢兆玉:
这个题目太大了。不是一人所为。是生活的方式变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然的生发了变化。但旧文化仍然存在。
诗或艺术要表现新的内容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仍然有很多的读者去欣赏古体诗词。特别是书法,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可言。
而语言是个约定成俗的东西,新的用语的形成也是由一定的范围扩展开来的。
白话诗,现代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写的人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接受和喜欢,加之语言的定位尤其是官方的推崇。所以文化改革是全社会的事。
一个人所能做的极少。一群人的作用可能会大些。当然在强制下,连信仰都可以改变,何况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呢?有些东西甚至是可以完全抛弃的。人类为了自己可能会背叛一切。
文化既是强大的,也是弱势的。你研究它便是文化,你置它于一边便如同垃圾。
今天的中国或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是相互交融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尤其是牵扯到意识形态的文化,在特定的范围内可能是一个个禁区。
一个诗人,从文化的定位讲就是要写好自己的诗。为诗这个文化的分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10
歌未竟:
您好;诗是否要,诗生活的经典,还是诗一些琐事,诗写当代,还是敬而远之,生活在眼前,还是梦想的唐朝,, ...
卢兆玉:
生活中何为经典何为琐事?首先要弄清楚,或许也弄不清楚。如果弄不清楚,那就不必加以区分。
但有一条是应当记住并抱有信心的,即:在艺术的成功构造下一切的生活原型都可能成为经典。
11
歌未竟:
您好;诗者,是否,有义务,使用新语言,,,您怎么看,难看的“题目 ”和“无聊的”文题“如何运用”双音节文字?
卢兆玉:
没明白这里的“双音节文字”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新语言——我想在一个原有的语言体系里不会一下子独立出新的语种来的。如果系指这一语言系统里的新词汇,那么这不是义务的问题,而是诗作的内容是否不需要使用新词汇,需要就使用,不需要就别勉强,一勉强抒情达意就不会流畅,而语感的流畅和诗绪的活跃是同等重要的——它们是一首首诗质地的风景。不要因勉强使用新词汇而大煞风景,就这么简单。
至于“难看的题目”和“无聊的文题”如果不是因为表达的某种确切需要,诗人原本就不该使用它们,诗人的写作绝对是由内而外的——尽管起因或许是由外而内,但必须经过内化,才可用作诗的书写,而读者的明智当然是对这类“难看和无聊”的不加理会。
哦,或许你是指命题写作吧,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这是由来以久的诗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数《兰亭集序》下的兰亭诗会,那一次的曲水流觞没有留下什么好诗,但成就了书法史上杰作。
命题诗的写作,由于时间的仓促,诗人的内化不够,往往会词不达意或者只是个应急的临场发挥,当然这题目或文题你消化了,成为你自己的了,也会写出好的诗作来的。只是在这一喧哗的氛围中,难以出现题文呼应的佳作。违背了诗人“由内而外”的写作宗旨,是写不出好的诗歌的。
拙见,仅供参考。
12
歌未竟:
您好;很多诗者,对新语言,略显迟钝,,,这是语言的驾驭能力,而不是用不用的问题,,,与老龄化多少有关?
卢兆玉:
似乎不太赞成这个观点。
因为老年人对新事物尽管不合群,但却很敏感,甚至超过了身在其中的青年。当然他们的敏感不是接受而是排斥。这和我对使用新语言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即:在表现新内容时,当用的你就得用,而不当用的完全不必勉强。因为新语言是刺,它与其所处的语境还得伴随着时间的磨合。
13
歌未竟:
您好;赞同您的意见,只是,敏感的老诗人,涛声依旧。基本不再前进,年轻的 ...
卢兆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并且必须有自己的选择,
因为啊这个物质的世界太丰富,
丰富得你不可能都占为已有。
同一的地点,
同一的时间,
同一张餐桌上的同一个人,
不可能在所有的酒店吃饭,
甚至
你不得不放弃太多的梦想
把欲望降低到唯一,
才能真正的获得。
诗歌的写作也是这样啊,
你一生的勤奋
也不能写尽天下的题材,
你只须把你熟悉的、喜欢的、恨不得立即表达的诗写出来 ,
你就是一个诗人,
一个伟大的诗人——
倾其毕生的精力,
完成了人生际遇中最精彩的篇章——
弱水三千,
不是你想取一瓢饮,
而是你只能取一瓢饮——
在同一的时间同一的地点同一个你啊也是唯一的你——
分身无术,
不,纵然如观音在世,
你一瞬间的化身千百亿,
也不过如数家珍般数尽恒河沙数的众多……
2019-4-29
14
歌未竟
:
您好;我们为什么,不用一些手段,刺激年轻人,让他们参与进来,一分一秒也是好的,,,学校是一个最好的 ...
卢兆玉:
最好的帮助——是诗人们的诗表现现实的生活,让读者能够从诗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获得审美及其情感之所需——从而喜欢诗、爱诗,一个只以“冥想”为题材的诗界,注定不会受到诗外读者和社会的欢迎,又如何实现诗文化的振兴呢?所以诗文化传播的根本出路还在诗和诗人自身。
15
歌未竟:
您好;诗歌当中,很多具有歌唱性,诗者是否应该通晓音律,做为一种诗的基础,或一部分。自古,无君子不养艺人,您说;诗人可以,成为艺人吗?或是一部分人?
卢兆玉:
这是个既有的事实:
诗人,在远古的时代,即是艺人。他们为宫廷之所需,为帝王而歌唱,并伴随在帝王的左右,宋玉是,屈原起先也是,李白还有数年的宫廷之经历……古希腊、古罗马及其中东、西亚的君主们都曾有过对诗人歌手的保护——诗是宫廷的需要,而诗人则是文化的象征符号。
人类现有的史诗,大多数是帝王和英雄史,便是一个证明。甚至欧洲的中世纪,诗人们也得为宫廷或教廷歌唱,乃至于形成彼此的对立……
近代的工业化革命,人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自由,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诗人的出现。如果惠特曼是野性的,那么这之后的诗人,便是自觉的人文的。人文主义的光辉,正在以人为本,诗人也是人,所以诗人的独立性甚至超过了诗写的意义。
自由之所以成为诗的旗帜,首先是因为诗人们在坚持高举着,一些人为了自由甚至不惜去损害诗。……
现在,诗人成为艺人,就得有人因为喜爱而愿意奖掖诗人……这样的诗人呢当然不可以只有自我。诚然在诗艺的追求上,诗人走自己喜欢的路。
本与末,就看诗人们把什么当本,把什么当末,和怎样的取舍?!!而回归生活,远离颠倒梦想,才是当下也是未来新诗最广大的道路!诗艺术是可以学习和练习的,是可以成熟和提高的,但生活的课程啊永远捉摸不定……
16
歌未竟:
您好;能被更多人,称为经典的,越来越少。和人类的认知能力提高,应该有关吧,,
卢兆玉: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趣。
诗人不去激活大众的情感,怎么会有更多的人来喜欢呢?
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及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大众情怀吧!
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同样是大众情怀吧!
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下子就赢得穷书生们的拥戴!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哪一个不是既大众又美好的情怀呢?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向往,对英雄的崇拜,对改善现实生活的强烈欲望……这些在我们今天的诗歌中,几乎已经失去了明确的题旨,有的只是不着边际的虚无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自由主义者”式的迷茫的盲目追求——这种追求(极端的)企图否定人类既有的一切美好,你(面对此)又怎能幻想得到很多的人去认可呢?
一个只关心自己而凌迟大众的人,却要大众去拥抱他,你不觉得这是天真得可笑么?当下的诗界自所谓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持续的非非非以来,就已经注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诗及其诗人必为大众的视野所抛弃。
所以在接下来的自娱自乐里,诗人们自己也玩厌了……一些人才想到了诗的出路(当然,这已经是一种觉悟了,更多的诗人仍然沉浸自我的陶醉中),而出路在哪儿呢?
在我们曾经来过的地方——那个广大的包罗万象的生活和现实的广场(到处是出口)而不是诗(私)人的密室。
17
歌未竟:
您好;您怎么理解。'无君子不养艺人"
卢兆玉:
这个问题,上面已经略带回复了。
我现在要说的是:
当今有君子吗?
我个人以为当今没有君子,有的只是太多的精英和忙人——他们一要表现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一要追名逐利……哪里还谈得上养艺人呢?
更何况新文化以来更新至朦胧诗以来,诗人的独立性几近成了诗人的共识。这也是一遇上以颂为主题的诗作时,就会受到诗界批评之声的围攻或嗤之以鼻的诗象之一。
所以,若想成为一个诗人就别指望投怀送抱了……当然,若一厢情愿也无不可,毕竟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关于诗文本的排列 / 观云忘我
白鹤与礁石
礁石的孤独,
不是它脱离大海;
脱离——
淇澳和担杆山二者之间。
它自成风景。
我们去的时候,
它昂首己久——
这千年来,
海鸟给它唱歌,
海浪给它唱歌。
今天,
像礁石一样立在淇澳岛上的
那只白鹤,
也给我唱了一下午的歌……
2019年5月2日
为什么不这样重排一下呢?诗人在排列中所要突出的重点,全然在句子的重心,这个重心读者是感受得到的,完全不必在排列中以转行顶格的方式凸现它们。
(这样的排列)这是一首流畅、自然、舒展的诗,结节更是赋予了另一重喻意。
一首越是内含蕴藉的诗,越要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西诗给我们的不只是分行,还有系列化的标点符号。中国现代诗由于不受行及音步的制约,所以更有理由充分展示句读,让诗句的呈现更完整而不必因为转行而断裂。这是对西诗的去芜存菁,也切合了汉语言的阅读习惯。
希望作者采纳。
附:秋野珺雪的原作排列
白鹤与礁石
礁石的孤独,不是它
脱离大海。脱离
淇澳和担杆山
二者之间,它自成风景
我们去的时候,它昂首己久
这千年来,海鸟给它唱歌
海浪给它唱歌。今天
像礁石一样立在淇澳岛上
那只白鹤,也给我
唱了一下午的歌
2019年5月2日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