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大诗界论坛网刊

 主 编:卢兆玉
 副主编:山城子
 编委:与诗为伍
    沫若使者
    山城子
    蜀道人生
    天荒一隅
    王 芥
    陈 泯
    阿 洛
    立雪白露
    鸣 之
    庄晓明
    覃乙峰
    哑 榴
    卢兆玉
  编辑部
  主 任:哑 榴
  副主任:沫若使者
  本期责编:
     卢兆玉
     山城子
     与诗为伍
     易湄
     寒山红衣
     十姐妹花
     晓荷
  制作:天荒一隅


  发布:2015-11-28


 

 


新修辞研判 · 山城子(李德贵)

 


  内容简介:
  这部书是作者在网络学习现代自由体新诗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些有别于传统修辞格和词类活用的新的语言现象。于是,进行了系统地研讨与判断,从而归纳出新的修辞格十几种,而新的词类活用(含短语、成语活用)二十余种。
  修辞格依次是:揉入、物化、动衔、借比、移限、省介、变主、比衬、错置、模糊、转义、排词、隐拟、拟词、简补等;
  词类活用大体有名词的比拟用法、名词的被拟用法、名词的比喻用法、名词的被喻用法、动词的就虚活用、动词的喻拟式活用、动词的性状式活用、动词的移场式活用、形容词的拟物活用、形容词的喻拟式活用、数量词的比喻式活用、数量词的拟物用法、数量词的喻拟式活用、数量词作动词的用法、成语或短语用如形容词、量词的变形活用、数词作形容词的活用、量词的固本活用、量词的比喻活用、副词的使动活用、成语或短语活用为名词、成语或短语活用为形容词、成语或短语的比喻式活用、成语或短语的拟人式活用、成语或短语的拟物式活用、成语或短语的移就式活用等。

  【楔子】

  新诗=白活诗=今诗=现代诗。这谁都知道的。
  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这也谁都知道的。

  积极修辞方法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又叫修辞格。前人创造并总结的辞格,笔者接触收集到的大体有讽喻、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倒喻、修饰喻、同位喻、反喻、较喻、博喻、互喻、曲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排偶、对偶(对仗、对联)、对比(对照)、推避、避复、反复(复沓)、反语、反问(反诘)、设问、借代、借语、夸张、引用、化用、用典、移就、移觉(通感)、移情、移时、摩状、摩形、摩声、拈连、易色、双关、飞白、讳饰、顶真(顶针)、回文(回环)、互文、互体、互训、重叠(叠字)、嵌字(镶嵌)、析字、藏词、婉曲、错综、倒装、倒反、衬托、层递、分剖、舛互、呼告、示现,同异、异语、隐语(谐音)、折绕、吞吐、列锦、精细、仿拟、别解、旁逸、歧疑、警策、转品等凡六十余种。
  另有古代词类活用四大类,共十七种:
  一、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名作形);2、名词作动词;3、形容词作动词;4、数词作动词(少见)5、代词作动词(极少见)6、动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名词;8、数词作名词(少见);9、数词作副词(极少见)。
  二、使动用法:10、名词使动用法;11、动词使动用法;12、形容词使动用法;13、数词使动用法(少见)。
  三、意动用法:14、名词意动用法;15、形容词意动用法;16、动词意动用法(极少见)
  四、为动用法:17、动词为动用法。

  中国新诗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朦胧崛起,之后至今,兴旺也好,萧条也罢,其流派纷呈,手法杂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势依然。老诗人惊呼看不懂,语文界大斥“反语法”,坚守的“中间代”“70后”“80后”们则我行我素,执意维护着诗国的形象,尽管被商品冷落,被大众陌生,甚而被自己迷茫。笔者于04年早春上网学习现代诗,也是隔膜着不得门入。直至06年初夏,决心认真研读网上的好诗,竟发现一些有成就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积极修辞方面的创新。应当说这是对现代汉语修辞学发展所作出的不可忽略的大贡献。

  诗人忙于生计和作诗,无意涉猎修辞;笔者不忙生计而有暇,特研究整理如下:

  读新诗读出来的修辞学收获(一)

  在黔中小屋里,我静坐椅子上,阅读周承强给我寄来的他的边防诗选《宁静时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读着读着就宁静不下来了,就坐不住了——兴奋如钻入密林拣拾蘑菇的小儿,但见一堆堆、一簇簇的鲜嫩茁壮亮于草间、树上、石上,太美了!舍不得采摘,就一处处注视,变着角度盯赏,咋可以长成这样子?是如何长成这样子的呢?
  语言进入审美视野,莫过于诗;汉语言进入审美视野,莫过于汉诗。汉诗分布在汉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中一次次出现了语言造型各异的审美高峰——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建安四言、唐诗、宋词、元曲,直到现代新诗。——诚然,现代新诗还处于崛起期,未来高度莫测。但从“后现代语境与前现代语境相遇时产生巨大共鸣”(寒子语)中,已见曦光了。这其中的最亮点之一,就是周承强的“新语言造型艺术”。尽管是个人感觉——赏读《宁静时刻》,就像走进了一座前所未见的全新的语言艺术殿堂了。
  无意割裂形式与内容、内存与载体、花香与花颜的统一。我想说符号的形式、审美的载体、视野的花颜,仅是语言本身,并非语言造型。语言造型已经融入了内容、内存与花香了,因而是两方面的统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承强的边防诗是一座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
  诗人所以为诗人,是以语言为介质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家。介质在手,孰优孰劣,就在于用什么技巧造型了。一如同用泥土,顽童手中只能搓出泥丸,艺术家指尖到处,古今人物就栩栩如生了;同样的建材,出于不同的建筑家之设计,其艺术价值也有天壤之别。旅游诗界,谁能在语言造型上出新出美,诗人桂冠就自然落到谁头上了。周承强是戴了桂冠的,因而解读他的语言造型艺术的技巧,至少对初入诗门如我者,是有积极的启发与示范乃至激活作用的。

  收获之一:“揉入”的修辞技巧

  这个应当属于积极修辞方法,通常称为修辞格的。但我们从修辞学上并没有见过,因为它是周承强新创出来的。现在我来为其拟名定义(周承强不会介意吧)。定义为:揉入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请看:
  “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巡逻:残阳如血》)
  ——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诚然,情景交融古已有之。但那仅是写作的表现手法,并未深入到修辞的层面。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入为一体的。即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也只能入“互文”格,并没有实现“揉入”,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深入到了修辞的层面。看看他诗文本中这些随处可见的形成了新修辞格的创新吧:
  “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巡逻在午夜》)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营区边的一条河》)
  “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中秋夜》)
  “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十二月》)
  “痉挛的石峰逃不出写信人的窗口/ 温润的苦笑私下浸透梦笺”(《宁静时刻》)
  从上述这些例句中,不难看出揉入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收获之二:“物化”的修辞技巧

  或许这是拟物格的旁逸斜出吧?我们知道拟物格大都是将人拟作物,或将动物拟为静物而增其表达形象性的修辞方法。总之,拟物是从物到物,而“物化”则是从非物到物的。还是先下定义吧:“物化”格是指将无形的抽象事物,通过相关动词的牵制,使其变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的修辞方法。例句如下:
  “美感垂手可得却无法靠前”(《哨所南边的一片丛林》)
  “美感”是感觉意识范畴,无形而抽象。但其通过“垂手可得”和“无法靠前”两个动词性短语的牵制,也就像一个美丽的物件一样若隐若现了。无庸置疑,这样的修辞会把无形的抽象意识描摹得生动形象起来,具体实在起来,活泼美丽起来。请从下面的例句体会。
  “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剑蔴》)
  “牵引了弯曲的期待”(《喊山》)
  “那些腐蚀钢铁的寂寞与单调”(《倾听远方》)
  “不停地丈量士兵的真实和辉煌”(《给养车没入蕉林》)
  “列车在城市之间连接希望”(《从军行》)
  以上句子中的“悲壮、豪迈、期待、寂寞、单调、真实、辉煌、希望”都是无形而抽象的形容词和能愿动词,但通过“捎回、牵引、腐蚀、丈量、连接”动作性动词的牵制,就若隐若现出具体有形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了“物化”。
  收获之三:“动衔”修辞技巧
  真是欣慰!欣慰于诗人的创造,也欣慰于做为学习者的总结。修辞格队伍不仅增添了“揉入”和“物化”,又有了名曰“动衔”的新成员。这名字陌生而别扭,这两个汉字咋可以并肩走到大庭广众面前呢?但考虑再四,还是这两个字联手最为切合。因为这一格是指: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意象的修辞方法。
  例如:
  “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阔叶遮住的军车》)。
  甲事物是“雄鹰”,乙事物是“军车”,此句以甲事物的动作“叼”衔接上了乙事物,从而使生活中并不相干的两事物复合为同动体,竟然一起“飞翔”了。其修辞效果顿时生动简洁起来,极力表现出随车绕行山颠之上边防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如若不这样衔接,为这种表达还不知要如何饶舌,也难淋漓尽致呢。
  再请从下面的句子体会:
  “一群白鸽时现时没地啄衔脚步白云”(《阔叶遮住的军车》)
  “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含着木叶吹荡黄昏》)
  “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从军行》)
  “秃峰牵引峭壁界碑混合墓园”(《高地有星星争着点灯》)
  “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营区边的一条河》)
  ——“啄衔”衔接了白鸽、脚步、白云,“摘”衔接了黄昏、腮帮子,“长”衔接了鲜花、手臂、窗口……“喷出”衔接了浊浪、鸟群。有了这样的衔接,诗句立刻简洁、奇瑰、精彩起来。记住,这个修辞方法叫“动衔”。
  诚然,最早的积极修辞,无疑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比如最常见的比喻、夸张。那无疑是人们为了表达得更生动形象的需要,就产生了的。截止到上个世纪末,修辞学家总结出来的常用的有十几种,而古今文献上已经存在了的大约有六十余种。以上本人总结出三种,还仅限于一位诗人的作品。我想朦胧诗以来的浩瀚的新诗作品中,一定还许多新的开拓与创造。既然诗人已经丰富了修辞学,理应有人来发现与总结——就像新生儿总的起个名字,还要上个户口,18岁还要办个身份证的呀!
  2014-3-29从个人的学诗笔记整理出来。


  读新诗读出来的修辞学收获(二)

  中国新诗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朦胧崛起,之后至今,兴旺也好,萧条也罢,其流派纷呈,手法杂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势依然。老诗人惊呼看不懂,语文界大斥“反语法”,坚守的“中间代”“70后”“80后”们则我行我素,执意维护着诗国的形象,尽管被商品冷落,被大众陌生,甚而被自己迷茫。
  迷茫的笔者于04年早春上网学习现代新诗,也是隔膜着不得门入。直至06年初夏,决心认真研读网上的好诗,竟发现一些有成就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积极修辞方面的创新。笔者不完全的总结,已发现新格与新的词类活用50余种。传统的积极修辞种类总数虽80余种,却是3000年的积累;而今30余年的创新竟然超过总数的60%,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诗人们对现代汉语修辞学发展作出的绝不可忽略的大贡献。
  想到朦胧诗的代表人物,那时的北岛。于是走进虚拟,邂逅了他诗篇。好像撞在一株大树上了,枝桠酋劲,叶子奇特,花开呈深素之色,十分耐看。我知道,我遭遇了陌生的语言。大凡陌生之物,都是一种创造。我踟蹰靠近,一个枝上标着《守夜》,就陪他守夜。夜是这样守的: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收获之四:进入“小于”,拿出了“借比”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诗的语言,或叫做诗性的叙述。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
  ——从我把握的权威们总结的八十余种(含词类活用)修辞方法中,归属不了北岛的“小于”。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今个趁着夜色,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吧。不必找名人题楣,拙笔即书之为“借比”。不是“借代”,亦非“比喻”。新定个义是: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

  收获之五:进入“非法”,拿住了“移限”

  还是读《守夜》读出来的。因为进入了“非法”。
  就是第二行诗:“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气候属于自然范畴,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围。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自然界只循着规律和睦或不和睦。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
  ——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其实有点类似“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也就是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性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性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而限制不能与修饰混为一谈。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
  ——我的任务是为上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名定义。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
  定义呢,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想不到,这种新创作出来的新格,北岛用得还挺顺手。第四行“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还有末行“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尽头”之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
  如果若问,北岛这样的创新源于何处?我想《守夜》第三行,就无形之中给透露了。——“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这里用人的性状的“哭泣”修饰了非人的社会事物“防线”,显然是移就格的拓展,且给向着移限格的发展,做了很好的过度。因为,如果把“哭泣”看作是区别别的防线的限制语,那么这里就是移限格了。通过上述分析,此句,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由由彼岸到达此岸的一座小桥。

  收获之六:发现了“省介”格

  还是北岛的这首短短的《守夜》,还是第三行“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如果恢复常态语言,当是“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从玻璃镇纸里读出”
  请看后面相连的部分“玻璃镇纸读出”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再看第四行“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如恢复语言常态则是“文字叙述中的伤口被多少黑山挡住了”句子的后部分“多少黑山挡住了”分明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从而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句子的精炼、陌生或新颖的阅读效果,或说诗性的效果。这完全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不妨就叫它“省介”。为使句子省敛且可增强美感,从而故意省略介词或介构的修辞方法,简称省介。
  2014-3-31从个人读诗笔记里析出。

  读新诗读出来的修辞学收获(三)

  六、七年前的一天,楼上的同事从学校给我捎来邮件,原来是贵州著名女诗人白沙寄来的《玫瑰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喜出望外了。
  断断续续的读了一天,满室的馨香,未及分清是来自老伴采来的桂花瓣儿,还是来自崭崭新的书页。待及分辨,自信两者都有了。
  从开篇之作读起,陆陆续续读了两周时间,记下数篇笔记,今将有关修辞创新的文字,摘录如下:

  收获之七: “变主”格

  例句:“那样傲慢地 尘灰说出了风”(白沙《尘灰行》)。
  或说,这不就是一般的拟人嘛!且慢!我觉得可是不一般呢。不一般的是诗人综合进来另一种不曾见的修辞格。尘也好,灰也罢,作为细小的物体也不会违背惯性定律。毛-泽-东曾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处于惯性的物体必须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原有的惯性,而形成新的惯性。就是说这种改变总是被动的。现实里的尘灰是被动的,风是主动的。但到了该句中,恰恰相反,“尘灰”明显的变化为主动,而风处于被动地位了。因此,与拟人格揉为一体的还有个“变主”格的存在,或者叫作通过拟人而“变主”。这样一来,就像通过比喻而夸张的句子,最终要判断为夸张,那么此句就应当最终判断为“变主”。
  下个定义就是:描写中,变被动事物为主动事物的修辞方法叫“变主”。

  收获之八: “比衬”格

  例句:“我不可以把内部的憋闷喊出来/ 而一面鼓却可以 你说”(白沙《我读不懂的真实》)。
  这里使用的修辞格既像对比,又像衬托。但细细捉摸,人的憋闷与一面鼓,不是对立事物,更不是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无法符合对比的定义;同样的原因,也不合衬托的定义。但诗人通过对鼓的拟人化,就与“我”并列在一起了。一个(鼓)可以喊,一个(我)不可以喊,对比鲜明;事实上这句话的重心在前边人的“不可以”,后边鼓的“可以”还是起了反衬的作用。这样一来,具体到语境,也对比了,也陪衬了,却找不到相吻合的条款。情形就像“包二奶”本来是重婚,却找不到条款判个重婚罪一样。如果不修改婚姻法,不妨出台一个《包二奶处罚条例》不就行了吗?我这里就出台一个叫“比衬”吧!
  老修辞库中,对比与衬托从来不相混同,决不纠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现在白沙创造的这个“比衬”格,是用别一种方法将两者合二而一了。
  定义可以这样说:比衬格是将非对立事物并列一起,进行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方法。


  收获之九:“错置”格

  例句:“远眺是黄昏/这里是广场 ……”(白沙《暮色》)
  这样整齐排列的偶句(排偶格),谁都看得明白。如果恢复非诗性叙述,应是:“黄昏,我站在广场远眺。”这样的单句结构是:状语-主语-谓语-(介词)-补语。现在诗人将其化为两个极简单的分句,结构也简单成:主-谓;主-谓。但我们发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远眺”,却是由偏正结构双音合成的动词。而现有语法规范中的主语是由名词、代词及名、代性质的短语来充当。但句子被诗化以后,动词充当主语不是蛮好吗?一种陌生感,从文字里流溢出别样的馨香,令人玩味不止。
  应当说这是语言艺术的又一个新技法,是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从构成上来看就是句子成分的错置——打乱原有句子的成分排序,重新组合。我们不妨就叫它“错置”格。如果下个定义,当为:错置格是指为了强调某种动作或性状,将其错置为主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为了强调“沉静”的氛围,我可以写出“沉静是夜深”或“沉静是海底”。
  收获之十:“模糊”格
  例①:“她忍耐一切/ 忍耐我,忍耐没有粮食的锅台”(白沙《旧城》)
  这又是一个发明,技法上的发明,修辞上的发明。诗人为了突出诗中人物的性格,并凸显生活的窘境,就特意模糊了“忍耐”,其典型的例句就是“忍耐我”。忍耐我什么呢?一点具体也不透露。不透露是现代诗朦胧趋势和主张互动的内在要求。这三个字的一句诗,是以“我”模糊了“忍耐”,从而造成朦胧的审美效果;同时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实现互动。读时我就想:是忍耐我的调皮?忍耐我的因为饿而纠缠不休?还是忍耐打破了一只瓷碗?但如果如我想到的具体依次排列出来,诗意就大减了。正是为了争强诗意,遵循朦胧和互动的原则,所以诗人就处理为这样的模糊语言状态了。
  我决定把这种新的修辞方法叫做“模糊”格。当然不与“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混同。手法是手法,修辞是修辞。模糊修辞格是指:为扩大某个动作或性状词语的张力,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故意省略多种可能的具体细节的修辞方法。
  例②:“他们伸出手,想阻止什么”(白沙《妈妈,让我来照顾你》)
  这里是通过疑问代词“什么”实现模糊的。再如——我造个句吧:“沉静每一个夜晚/ 沉静不再来的事物”。这里是通过“种”词(相对于“属”词而言)“事物”实现了“沉静”的模糊。
  以上发现,都出自白沙的诗集《玫瑰园》。有成就的诗人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带头羊的作用。
  2014-4-2从学诗笔记里整理出来。




  诗舞综艺(责编 山城子)
  ——经典回放、诗文赏析、新诗话、理论诗学、评论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