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请你参观非动的动作

   


    [双击滚屏]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形象诗美学》书稿[30](第八章 诗的修辞美/ 非动词的动作展现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趁睡意没来
  请你参观非动词的动作梗概
  它就浅显在我的《大寒纪略》中
  《绿风》2008第五期刊载:

  “楼下错落冬青梧桐迎春紫荆
  静静地都玉洁为冰挂
  坪上一窝一窝的绿草
  一夜间僵脆成白发
  一如僵持在城市的农民工
  心情不好融化
  一切生命都须凛然大寒经历
  一只没有家的黑猫躬身树下”

  山,也难为你了
  八行的小诗
  竟有四个形容词被你动作化
  第一个“错落”
  本应跟个“着”
  是被你精炼掉了
  第二个“玉洁”
  相伴着一个“为”
  暗藏的“冻结”就带出来了
  第三个“僵脆”
  有个“成”跟随
  同样把“冻结”藏下
  第四个“凛然”
  暗含了“遭受”或“遭遇”
  形容的意味尚在
  却也被动作了
  不过,山,我想听听你
  为哪样要别致出
  这样的用法?


  2、

  美,你为什么最喜欢
  烂漫在诗中?
  不就是因为
  诗是语言的艺术吗
  语言的艺术
  就应当
  语言出你的灵动与潇洒

  所以一定要那样
  别致一回
  就是要技术一些含量呀
  如果全都消极修辞
  那么一、二行就是:
  “楼下的冬青梧桐迎春紫荆错落有致
  都静静的冻结成了玉洁的冰挂”
  而第四行就是:
  “一夜间就被冻得如僵脆的白发”
  而第七行为:
  “一切生命都须遭受凛然的大寒经历”
  孰优孰劣
  难道明显不出一个结果吗?

  君不闻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语言如果都消极成
  一成不变的模样
  诗的生命
  也就归于消亡

  你说是吗
  应当是吧


  3、

  山,现代诗中别人也这样用吗?

  当然。我本来是从我老乡的诗中
  学来的呢

  请打开她寄来的那本《永远的节拍》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翻一翻那些温馨的书页
  就明媚出她的灵动了:

  “太祖那不易觉察的微笑
  时常在祖父的眼中冷寂或灼热”
  (摘自穆桂荣《行者》)

  这块儿的“冷寂或灼热”
  因了前面“时常”的制约
  其形容性就有了动作性
  作了“微笑”的动作性谓语

  美,你再看这句:

  “……大瓶的药香
  心不在焉地消瘦我的记忆”
  (摘自穆桂荣《望尽一滴秋》)

  这个形容词性的“消瘦”
  分明地作了及物动词
  连带了用如名词的“记忆”
  ——这个宾语


  4、

  山,咱老乡的《望尽一滴秋》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哩:

  “一滴冷秋
  落入小草的脖颈
  他摇晃着
  枯萎着
  垂下不堪一击的头”

  典型的形容词“枯萎”
  被缀上了时态助词“着”
  无论如何
  情愿不情愿也有了动意

  是的,美
  凡是形容词后加上“着、了、过”
  想动不想动
  都已经由不了自己
  比如你美着,你美了,你美过
  你婀娜着,你婀娜了,你婀娜过
  你妩媚着,你妩媚了,你妩媚过
  你烂漫着,你烂漫了,你烂漫过

  嘿嘿!那我一定要说:
  你古董着,你古董了,你古董过
  你马列着,你马列了,你马列过
  你官僚着,你官僚了,你官僚过
  你英雄着,你英雄了,你英雄过
  ——这样,名词也动了吗?


  5、

  美,我想应当是的
  也应当使得
  名词自古就可以动起来呀
  比如“冠冠”“袜袜”
  前一个冠就是“戴”
  ——戴帽
  前一个袜就是“穿”
  ——穿袜
  不过现代诗里鲜见
  更多还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咱老乡还诗意了一些句子
  何妨再举俩:

  “夜色静好
  古筝坐在乐谱中
  灵动一束白皙的手指”
  (摘自穆桂荣《奔跑在夏天》)

  “一只鸟飞过河面
  水纹破碎了天空”
  (摘自穆桂荣《隔世的思念》)

  “灵动”与“破碎”本性形容
  这里都当作及物动词来用

  这一用天空更其破碎
  这一用手指更其灵动

  这就是词类活用的妙处
  这就是积极修辞的功能

  (122行)
  2009-8-13于黔中文化村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中国成人诗文论坛网刊 发布时间:200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