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录页
|
大诗界论坛网刊
主 编:卢兆玉
副主编:山城子
编委:与诗为伍
沫若使者
山城子
蜀道人生
天荒一隅
王 芥
陈 泯
阿 洛
立雪白露
鸣 之
庄晓明
覃乙峰
哑 榴
卢兆玉
编辑部
主 任:哑 榴
副主任:沫若使者
本期责编:
卢兆玉
山城子
与诗为伍
易湄
寒山红衣
十姐妹花
晓荷
制作:天荒一隅
发布:2017/4/29
|
| |
|
|
亲切的老北京声音【16】
作者:山城子
选:
到家了
文/ 俞平伯
卖硬面面饽饽的,
在深夜尖风底下,
这样慢慢地吆唤着。
我一听到,知道“到家了”。
十二,一,北京。
俞平伯(1900年-1990年)
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学习:
一九二一年,俞平伯写下《北归杂诗》十四篇,《到家了》是最后一篇。“饽饽”这个词儿,听来好亲切。因为小时候我们就这样地叫。比如“粘饽饽”、“苞米饽饽”、“秫米饽饽”、“白面饽饽”等。
饽饽是满语,就是面做的饼子类食品。饽饽的品种很多。硬面饽饽是其中的一种,水分少,放几天也不坏。据说当时北京卖硬面饽饽的小贩,多在午饭后至傍晚出来叫卖,吆喝着:“硬面饽饽!”有的或至夜半。
“在深夜尖风底下”,不必说含蓄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怜悯之心。但主题是写“到家了”的亲切之感。而这亲切之感,竟然来自小贩的叫卖声,也足以透露出诗人对下层人民怀有的尊重之情了。
最想说的是这首诗写得既朴实又简约,只比七绝多三个字。尤其是写出了亲切的老北京的声音。这老北京的声音,很是中国的味道。全诗只“尖风”一词文些,其余全然是中国老百姓的口语。这,让我想及极少数欲否定百年新诗的人,硬说新诗是舶来品,就觉得可笑。
清代有《燕台竹枝词》写道:“硬黄如纸脆还轻,炉火匀时不托成,深夜谁家和面起?冲风唤卖一声声。”从这,到俞平伯的《到家了》,不过就是文言变成了口语(或称白话),哪里是泊来的呢?
2017-2-20于辽西故乡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