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2|回复: 0

晓荷9月读诗:潘加红《屠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3 09: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玉:屠宰

文:潘加红

这一天迟早会来
一把弯尖刀的光芒
让一只绵羊的白暗淡  

在肚皮处下刀,先掏出肠子
然后羊心羊肝,羊一点点
被掏空。它还活着

胃里还有昨夜的黑麦草,苜蓿
甚至三叶草上的几滴露珠  

那么安静,即便几声叫唤
也那么柔软。直到痛苦
被分成无数的小块  


版本一:滞后于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果屠宰的不是一只羊》   

粗看此诗,叙述的一只羊被屠宰的过程
从文章立意上分析
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常理
理由是,是羊就是要“献身”的
包括被剪羊毛,被送上餐桌
至于过程,有那么残忍么
有必要怜惜么
如果真的有必要
那么提前阻止一只羊的诞生
让它免于被屠宰的命运,倒也好
对事物,具体指动物服务于人类的必然性欠思考
在诗意量体裁衣方面缺乏整体把握
这是此诗致命的软肋


此诗匠心所在,选择一只羊作为主角
因羊一直代表善、温和
更兼诗里行间充斥柔和的绵软的
容易激发人类保护意识的词汇
因而荡起多数观者对生命的悲悯意识
若选取狗或其他动物入诗
这种悲悯意识的唤起效果
要逊色很多
此为该诗成功处


版本二: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小羊的报复》   

该诗之眼“它还活着”
相当透彻,蕴含悲凉
也许这是一只本不该被消失的小羊
人类的绿色植被
人类的温柔情感
人类的保护欲望
这些比工业JDP比数据更具人文情怀的宝贵意识
不都是需要人类唤醒与保护的一只只羔羊么
此诗精彩处被“它还活着”深深联想与激发

具体对照下现今身边环境
被人类粗鲁的强暴
任意的霸占,宰割
只为一个“利”字
环境的无语如同此刻羊的安静
但是这种令人发指的安静下
酝酿着一股可怕的报复
大自然的报复若等到“吃了我的统统吐出来”
真的相当可怕
已被无数历史的负面事例所证
庞贝古城的陨落
罗马帝国的消落
丝路楼兰的掩埋
这些曾经人类智慧的经典之作
在自然的面前何堪一击
羊的报复不是根本没有
而是还没有到爆发的时候
此诗“它还活着”扣得相当漂亮
喻示着和自然规律同行
尊重它
善待它
如同善待自身
直至活到和大自然瑰丽永恒同在的那一天


版本三:超前于事物的发展规律

《最佳版本——提供半边思维》  

这里的规律具体指诗歌的发展
此诗提供的版本很单薄
从文题《屠宰》到具体内容
很少跌宕起伏
缺乏峰回路转
因《屠宰》两个字兼一个内容
而且主动、进攻、残忍性偏强
观下文内容偏被动、温和、良善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题冲淡了主体
犹如酸碱中和或善恶两种思路之交锋
发生在读者思路尚未接触文本之前
这是诗歌创作很大的忌讳
等于把答案提前泄露

一篇用以唤醒人类善良意识的文章
适合提供半边思维
另一边让读者自己学会体悟
而不适宜提供全部思路
这样一则过于明了
二则有代替别人思考之嫌

事物的发展只能靠感知
任何打着“规律”的幌子不过自欺欺人
但是若从超前考虑,这类“规律”还需用心体悟
例如,用新思路、新思维融入诗歌创作
不失为一种选择
例如,文本本身并没有错
关键是文本是否具备启发性、多样性、善变性、创造性

顺便提一下文题“屠宰”的“宰”
“这一天迟早会来”的“来”
“被分成无数的小块”的“块”
这三个字连起同样的韵脚
看似无意
实则相当漂亮
从气韵上连缀整篇


求砸
添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