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1|回复: 0

开卷有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4 10: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卷有益
文/ 李德贵

说开卷有益,网上之卷并不排斥在外。比如这一期,首篇蜀道人生的《飞蛾(外三首练笔)就给了我们很有益的启发,虽说是练笔,但笔下流出的文字,也还是社会生活的积淀,裹挟着个人的真情实感。
诚然,作为一个老文学爱好者,我更喜欢阅读现代新诗。比如天荒一隅的作品,贴到网上我必读。比如他的《苏醒,拍摄手记》(组诗)“现在,她要把迎接春天的任务/ 交给岸边的树林/ 她要它依照程序放开各种形状的叶子/  即使都是绿色/ 也要深浅不同,以自己的情调/ 加入春天之序曲”_就在这深浅不同的绿色中,隐藏了诗人多么厚重的爱国之情呀!诗歌是含蓄的艺术,中华民族的春天来了,人人都在做贡献,贡献不论大小,爱国之心是一样的呀。

本月一个重要的日子是诗界读书日,天天这么网络地零星地看帖子,某种意义上算不得读书的。有时候不勉就强迫一回自己,静下心来读读书——这样的开卷,或许收获更大些。于是近期就翻阅唐诗。我想从唐诗中找到写新诗的启发与借鉴,然后,用于自己的习诗实践,企望或有提高。

读了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哈!白云飞来飞去多自由呀,洁白无瑕高远着胸襟,移作象征,也是手法。可见为诗越是自然,其技其艺亦越是趋臻。而生硬之笔断无好文,最恨那些技艺不懂、不备,偏将词语蹂躏,硌牙拗口晦涩不堪,难知所云——嘱咐自己,可别这样啊!
从中还悟到:离开艺绽情真,绝出不来通俗明朗晓畅的文本。这正如不在山上流不出清泉,而心地污秽只能把水搅混。咱得从李白体会什么是诗,如何才可以称为诗人。

又读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被称为唐代“第一七律”。传说诗仙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都气馁了,如何不第一呢?这诗好就好在气韵空茫流转,情感真挚动人。而这样的艺术效果,完全来自积极修辞的意蕴:复沓、顶针、反复——破了重复的禁忌,首句的用典起兴也很提神。四、五、六句三番叠词,舒缓了意象转换;颈联的对仗明丽如珠,平稳。行文八用修辞格,无论如何都会超群。真美——美得舒缓奇丽;真奇——奇得流转而意蕴深长。

再读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仅有“绿”与“青”稍稍着一点颜色,之外全是动词与名词,浅浅的白描语言。除了五律二、三联必须的对仗,任何修辞格都不出现。多么难得的省简干净,“恍若不见”却见了南山一样的情感。
淡,则必须淡而有味。那么,如何实现?我悟,技法上要绝少修饰,关键是寄寓情感。村舍、场圃、桑麻、绿树、青山、鸡黍、把酒。这情形几疑到了桃花源。淡墨淡染的是心情,名利得失化尘烟。润之先生曾羡慕地问“桃花源里可耕田?”(毛《七律•登庐山》)这就是田园风格,这就是陶诗的再现。朴实的口语,涓涓地流成自然。

可贺的是我们的网刊里的绝大部分的新诗,都是晓畅明白的。晓畅明白,而意蕴深远,贴近生活,而真情实感,应当是中国新诗的方向。

2014-4-22于黔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