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3|回复: 0

如何让诗句灵动起来——学习田卫社的精品《春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9 10: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让诗句灵动起来——学习田卫社的精品《春问》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精品原文】
春问
文/ 田卫社

是谁轻启虚掩的故事,唤醒幻美的心仪?
是谁徘徊在赶往春天的梦与醒的边缘,独自饮一杯情绪的依恋?
是谁吻触世间红尘欲念,注定潮湿今生今世?
是谁的寂寞在谁的情怀里飘香,又浸润过谁的人生?
是谁注定今生穿行在谁的春天,将绿意深情的呼唤?
是谁多情的拾恋谁的纯美的暖,被弯成一枚月亮?
是谁与谁的故事在命运中被刻下孤独的纹络?
是谁与谁的对望在谁的眼睛里温柔地品赏晶莹闪烁?
是谁的心事在谁的心跳中打捞着失落彷徨?
是谁的想望在谁的感伤中捂暖了最纯碎的诺言?
是谁的牵缠在谁的痴迷中书写着春风般美丽忧伤的诗集?
是谁与谁的心之遇在热望美和爱的美丽的缘中无法停止心灵的呼吸?


【阅读学习】

灵动的诗句,具有浓厚的诗性。
所谓诗性,就是指诗歌能够区分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属性。展开说就是诗歌语言经过艺术处理所连续呈现的精炼或简约,含蓄或朦胧,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跳跃灵动,新颖或陌生,明朗和谐而抑扬顿挫等等的语言属性。
田卫社的这篇《春问》不足三百字,但所连续呈现的灵动美,实在比较密集。那么,这灵动之美的语言原因究竟存在于什么里呢?我仔细地学习,发现诗人利用了较多的词类活用的积极修辞,才抵达了这样的阅读效果。

请看:

第一行:动词“虚掩”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了拟物的阅读效果——这叫动词的拟物式活用。这种活用的形成,是诗性的要求。就是说诗人为了精炼和灵动语言,在“故事”之后省略了“之门”,于是这样的诗性追求,立刻因为“之门”的省略而实现了。接下来的动词“唤醒”,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了拟人的阅读效果,这可叫做动词的拟人式活用。如果与前者合并起来,就是动词的比拟式活用。而行尾的主谓式双音合成词 “心仪” (词性为“名+动”),就被活用为名词了。才一行诗,就有了三次的新鲜的词类活用,其诗句没法不美丽灵动起来啊!

第二行:用联合式短语“梦与醒”来限制“边缘”,非物态的“梦”与“醒”就被物化了。这是短语的拟物式活用。接下来的动词“饮”又是动词的拟物式活用,因为“情绪的依恋”,被液态化了。同时“情绪的依恋”这个偏正式短语,也活用为名词了。这行也是三次使用了新鲜的词类活用。

以下只指出来,不再解释何以要这样活用,因为都是为了增强诗性。

第三行:动词“吻触”拟物式活用;形容词“潮湿”活用为动词。
第四行:形容词“寂寞”,活用为名词;动宾式双音合成词“飘香”做了比喻式活用;动词“侵润”,是拟物式活用。
第五行:偏正式双音合成词“绿意”,活用为名词;动词“呼唤”,拟人式活用。
第六行:动宾式双音合成词“拾恋”、形容词“暖”分别被活用为名词;动补式双音合成词“弯成”,做了拟物式活用。
第七行:动词“刻下”为拟物式活用;形容词“孤独”则为拟人式活用。
第八行:动词“对望” 活用为名词;动词“品赏”做了拟物式活用;短语“晶莹闪烁”活用为名词。
第九行:主谓式双音合成词“心跳”活用为名词;动词“打捞”做了拟物是活用;短语“失落彷徨”活用为名词。
第十行:能源动词“想望”与动宾式双音合成词“感伤”分别活用为名词;动补式双音合成词“捂暖”,做了拟物式活用。
第十一行:动词“牵缠”、形容词“痴迷”分别活用为名词。
第十二行:短语“心之遇”活用为名词;动词“呼吸”,做了借代式活用。

全诗共有31个词及双音合成词或短语,做了不同类型的新鲜的活用。这些新鲜的词类活用是以已有修辞格的娴熟运用为基础,以古代十七种词类活用为源头,并应诗性的要求,而合理地创新和发展起来的,是对古代词类活用的继承,是对现代修辞学的拓宽和发展。笔者专章总结的已经有三十余种。

全诗用排比手法行文,一气呵成。感情浓烈地表答了两人之间深深的挚爱之情。
另:打错两个字应纠正过来:“将绿意深情的呼唤”中的结构助词“的”,应为“地”;“最纯碎的诺言”中的“碎”,应为“粹”。

2014-2-9于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