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49|回复: 0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6 1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
重阳JM

.

    “西诗”引进中国后,随着崇洋大潮的汹涌澎湃,由一朵欢快的浪花,迅猛发展呈高峰之势。难怪一些新诗大家们高喊着“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何谓诗之“流”?何谓诗之“潮”?
    “流”原指液体沿着一定方向持续的移动。如水流成河,引伸为相继延续之意。“潮”原指海水受日月影响而起落的现象。其喻意为风潮、思潮等。可见,“流”与“潮”是有区别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要论诗之“流”,当从诗之“源”谈起。否则,无源之水将无从谈“流”。那么,诗之“源”是什么?它在哪里?这又要从人类的语言谈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在远古时代首先有了语言,而后才有“诗”的产生。远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大概就是诗之“源”吧。远古时代的“击掌而歌”、“顿足而歌”及“击节而歌”,不正揭示了节奏和韵律吗?在没有语言符号即文字产生之前的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曾有多少个“潮”产生,恐怕不会有人知道。但是,那诗(歌)必定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否认!所以,诗(歌)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流”了千百万年了,也不知该有多少个内容和形式的“潮”产生。但所“流”的并不是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其节奏和韵律。也就是说,诗之“流”,当是“节奏和韵律”之流。我们知道得最早的中国诗,当是《诗经》吧!《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文字之后对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的光辉记载。《诗经》里的内容和形式,只是远古时代无数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积淀下来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把“节奏和韵律”全部地“流”给了我们。因此说,诗歌的主流是节奏和韵律(韵律之诗),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诗之“流”和“潮”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诗的韵律之“流”是鲜活的,永恒的;而内容和形式之“潮”,则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相对一时的。自远古悠久漫长的岁月中,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之“潮”,不管有多少之多或多大之大,都毕竟潮起潮落,成为浮糟或沉碴,留给了历史。而唯有“韵律之流”,流光溢彩,永葆青春,流过远古,流至现今,必定将流向未来!她永远是鲜活的,永恒的!
    因此,在中国诗之文明史上,曾有过的辞、赋、诗、词、曲、格律之潮,都是在“韵律之流”上、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诗形式之“潮”,从而代表着(体现)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之主流,直至今日新韵的兴起。所以说,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她才是真正的代表着(体现)中国诗的主流。我们时刻关注着准备着迎接新韵大潮的到来。
    那么,我国在崇洋大潮的影响下形成的“西诗潮”,它的流在何处?流自何处?很显然,它是从外国流进中国的。人们不禁要问: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那么“西诗潮”能代表(体现)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吗?中国人在世界上真正的彻底地站起来了吗?“崇洋大潮”“西诗潮”又意味着什么呢?
    外国诗,它是外国语言所形成的适合外国语音韵律的文体形式,由于语言思维的不同,译者不能也不可能用汉语把它的韵律译出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不能也不可能用外语把它译出来一样!中国的“西诗潮”不是在中国诗的“韵律之流”上形成的,所以,对中国来说,它只是一个特殊的“潮”而不是“流”,更不是主流。因为它仅仅是当代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罢了。况且,“西诗潮”的回落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了!
                                                                 2001.7.
首发2001年9月《新韵•艺苑》总146期。
转载于2002年7月《中国风》第15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