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02|回复: 5

唯“韵”是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6 12: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唯“韵”是 路

        ——也谈“希望在脚下”

重阳JM

    石天河先生《希望在脚下》(见《诗刊》2002年2月号上半月刊第57页)一文,在回顾了中国新诗八十年历程后,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道难题和一个希望。即“中国诗歌如何选择一条走向艺术复兴的道路,这不能不是摆在当代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和“希望只能寄托于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
    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历史,石先生带我们权且回顾过了,中国诗人追求诗歌艺术复兴的愿望也明确了。那么,中国新诗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文中指出:中国当今的诗歌,是“第三代后”的诗歌,是“无主流的多元艺术竞技”的状态。因而,“诗歌便不得不在社会的冷落中挣扎。”
    文中展示出中国诗歌的“状态”如此,“难题”如此,解决“难题”的办法是“实践”。然而,“实践”什么?记得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伟大的理论便没有伟大的实践。还说过: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那么,指导中国新诗“实践”的理论是什么?文中指出:“八十多年来,中国几代诗人,都曾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的复兴。也有不少诗人,以求真问道的精神,殚精竭虑地从事于理论的钻研译介,渴望能穷究诗歌艺术的原理。可是,八十多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希望某一位先知、圣人或伟人,能给我们指引一条永远正确的道路。希望只能寄托于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
    从文中可以看出,指导新诗实践的“理论”似乎还没有,而即便有,也是不屑一用的。因为人家不“希望”什么“先知、圣人或伟人”指引“道路”,而是寄希望于“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那么,这种实践会是怎样的呢?事实上,新诗在过去和现在,不是都在实践着吗?他们在实践什么?结果又怎么样呢?回顾新诗八十年,是如此实践的过去……,又是如此结果的现在……。那么,未来呢?正如石先生说的“希望在脚下”。也就是说,新诗之“脚”,大有要从无路中走出一条路来的“希望”。
    然而,新诗的“脚下”到底有没有路呢?答案是明确的,也是坚定的:有路!八十年的历史证明,新诗不是从无路中走出路来的,而是沿着一条既有的路走过来的。这条路就是从欧美延伸过来的“洋”路!而且当今还正在这条路上走着。不是有人声言这就是诗的主流吗?不是还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吗?请看,这“路”是多么宽广,明亮而高远啊!既如此,怎么又是“无主流的状态”呢?怎么又“在社会的冷落中挣扎”呢!回答只有一句:无韵“西诗”之路,是死亡之路。起码在中国是死亡之路!
    新诗伊始,就沿着一条无韵“西诗”之路走到了今天。貌似强大的浩浩荡荡的新诗大军,扯起了惠特曼诗风的大旗,将中华民族传统诗风一扫而尽……。正在自以为得意之时,却被历史无情地抛进了“无韵诗尸”的臭坑!而游魂还在梦幻着“希望在脚下”。
    新诗之“脚”,当年离开了国土,踏上了“洋路”,跌跌撞撞“实践”了八十多年,茫然中闯入了“无韵非诗”的死胡同。现在要呼唤“复兴”了。“复”什么?“兴”什么?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如果不“复”节奏和韵律,不“复”中国诗性,不“复”民族传统,不“复”本国文明,又怎么能“兴”得起来呢?如此“实践”,还能“实践”出什么东西来呢?又能“兴”起什么玩意儿呢?石先生所说的“脚踏实地”的“地”,是哪块“地”呢,是中国的“本地”呢?还是外国的“洋地”呢?如果新诗的“脚”踏不准正地方,还会有什么“希望”呢!
                               2002.3.9
首发2002年5月《新韵》总22期。
发表于 2014-11-20 07: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派胡言!!!!!!!!!!!!!!!!

点评

一派胡言的是你自己!!!  发表于 2020-7-1 09:57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09: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韵文。无韵非诗。
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非诗。
诗是用韵律表达情意的文字。无韵非诗。
诗是韵律与情意的结合体。无韵非诗。
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无韵非诗。
发表于 2024-3-30 2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一直没有否定过,韵在诗歌中的特殊价值与意义。但,我们又一直在实践着或努力地证明着,没有韵脚(韵律)交错的诗,一样是可以成立的,而且也不缺乏优秀的甚至是杰出的诗篇。

诗无论抒情还是叙事,“诗言志”才是诗的根本。这个志是什么呢?就是诗人在诗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诗人所传达出的志向、意志,有时明确,有时含蓄,有时坚定,有时委婉,……

所以,韵律不是诗的本质,而是诗的形式——也许是诗的最佳的形式但注定不是诗唯一的形式。就像格律诗是优秀的体裁一样,但中国诗中有着比格律诗更多的不受平仄不受对仗束缚的古诗体包括杂言诗。
发表于 2024-3-30 2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然,提倡现代诗的押韵,也不失为良好的主张。毕竟,同样内容的诗,押韵的起码比无韵的诗更容易让人记住。虽然它所传达出来的志,并没有多大的变量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似乎容易和读者接轨。形式的重要性,在一切形式与内容的构成中,显然是重大的部分。但我们不能指认为唯一。更不能籍此,提出自由诗的死路一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