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24|回复: 0

以象征手法言志————《百年新诗百首选读-6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 21: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象征手法言志————《百年新诗百首选读-61》
作者:山城子


选:

《作品第57号》
于  坚

  我和那些雄伟的山峰一起生活过许多年头
  那些山峰之外是鹰的领空
  它们使我和鹰更加接近
  有一回我爬上岩石垒垒的山顶
  发现故乡只是一缕细细的炊烟
  无数高山在奥蓝的天底下汹涌
  面对千山万谷 我一声大叫
  想听自己的回音 但它被风吹灭
  风吹过我 吹过千千万万山岗
  太阳失色 鹰翻落 山不动
  我颤抖着巾紧发青的岩石
  就像一根被风刮弯的白草
  后来黑夜降临
  群峰像一群伟大的教父
  使我沉默 沿着一条月光
  我走下高山
  我知道一条河流最深的所在
  我知道一座高山最险峻的地方
  我知道沉默的力量
  那些山峰造成了我
  那些青铜器般的山峰
  使我永远对高处怀着一种
  初恋的激情
  使我永远喜欢默默地攀登
  喜欢大气磅礴的风景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
  我也俯视着世界


于坚:
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读:

读过大学中文系,又爱诗歌的人都知道,中国诗歌从诗经到近代诗词或民歌,期间的发展过程一脉相连,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元曲等,就像耸立在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令人大有峥嵘繁茂的感觉。而认真地从头至尾的浏览过程,实在就像天天在登山。期间,或巍峨或险峻或逶迤连绵的景象就会澎湃于心底,令人激动不已。造就这些圣境的诗人,就仿佛掠过高山之巅的苍鹰吧?就想到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等,直到很近的鲁迅与毛润之先生,他们的翅翼已经掠过了。如果说微观地徜徉诗歌史,就像登山游揽,那么宏观地鸟瞰,就如一条奔腾而来的大河了,或者从感觉上说,何尝不是一股历史文化的清凉浑厚之风呢?。
这样的系列比喻,如果进入诗文本,无疑就会具有了象征的意义。于是我读“我和那些雄伟的山峰一起生活过许多年头/  那些山峰之外是鹰的领空 ”这样的开头,就仿佛看到于坚捧读古代诗词的痴迷样子了。他一边读,一边想到那些、诗人,想到作为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的诗歌领域,想到一个诗大国的诗的疆界。看来,于坚他从少年开始就是个喜欢诗的人。
喜欢诗的情景到了什么程度?从“使我永远对高处怀着一种/ 初恋的激情”可以看出。如何为复兴诗大国的荣誉奋斗和奉献呢?“使我永远喜欢默默地攀登 / 喜欢大气磅礴的风景”这是个高标准的要求,他决心写出大气磅礴的诗歌作品来。诚然,要做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首先要做好一个有良知的社会人,要关心整体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命运,这就是诗结尾“在没有山岗的地方/ 我也俯视着世界”的含义吧!
对于以上的学习过程,我觉得可以结论为“以象征手法言志”。因为,在这一系列的喻体当中,其主要的喻体“山峰”,已经有了象征着“诗歌”的意义。而诗人于坚,正是通过系列比喻所凸显出来的象征手法,来热情抒发酷爱诗歌并为之奉献的炽热情怀的。
从艺术技巧上学习,本诗除了大量的比喻,还穿插了比拟、叠词、排比、复沓等积极修辞手段,遂使行文诗性盎然。最让我青睐的一句是“沿着一条月光/ 我走下高山”。青睐的原因在于于坚行文的机智——他把谁都能想到的“手臂”(照耀的羊肠小路),维纳斯那样地省略掉,于是顿然美丽起来。所以这样省略,在于谁也不会误读(因前有“一条”的限制,后有“走下”的描述,被省略的当然是“路”),而又极其符合诗语言的精炼简约美丽动人……的要求(其实就是艺术性的要求)。这样的句子不是谁都可以顺手拈来的,而只有深知诗为何物且尽力追求而娴熟者,才能得心应手地行走出来。尽管那些死抱着形而上学的人会说不合语法,但那不就暴露了他们不懂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的真面了吗?这又何妨!

2013-5-10于黔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