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9|回复: 0

[选稿] ◆ 长诗与连载(主持人:穆桂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5 09: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长诗与连载(主持人:穆桂荣)


<形象诗美学>连载(109-110)
文/ 山城子-李

美,可有流成桃花水的记忆?——《形象诗美学》书稿[109]

(第十三章 新诗赏美<22>//风动我总是忘记》)

作者:山城子-

1

美,如果说家的概念就是母亲

那么家乡的含义就是童年了

任何人童年的记忆

都远远深刻于后来的匆忙

而说“我总是忘记

就是说“总也忘记不了”

这在修辞学上叫做“反语”

山,反语有庄谐两面的用法

谐用,在于嘲讽或戏谑

庄用,则是为了强调相反的含义

风动先生这首乡思诗是后个用法

强调他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

一时一刻也未曾忘记:

小路

和那些幼小的名字

路边清香的水草丛

闪烁的一朵朵笑脸

红的蓝的白的紫的

那些一同被螃蟹咬过被蜜蜂蛰过的名字

不断的溜过破洞的袋口

那三月的田野

飘香的阳光

风醉醺醺的追赶蝴蝶

让麦田和油菜花笑的东倒西歪

那金色的海洋波涛汹涌

太阳羞怯地躲进薄薄的棉絮

阳光却被夹在阁楼的门缝里


   
我总是忘记

铁轨

和那些站台

晨雾 把公鸡叫醒

送走了小路和渡口

火车开动

沿着站台与阳光之间

不断的拉长 拉长

终于甩开了尾巴

那颤抖的自由

站台

冲进了村庄与田野

穿过万家灯火

火车的鼾声中惊醒的站台

清晨的冷风中颤栗的站台

午夜的站台

南方六月的站台

2004-11-2)”

山,你看我一口气背诵了下来

背诵得我满眼叠印站台

2


   
美,这诗真美

第一节写童年,第二节写离别

多么真切的童年,多么真切的家乡

然而不得不离别了

童年的记忆太深刻了

离别的记忆更是刻骨铭心呀

谁没有童年

谁没有童年的伙伴儿

谁能忘记童年的伙伴

作者连同与小伙伴儿活动在一起时的

小路、水草丛、叫着

各种名字的有着各种颜色的小野花儿

河里的螃蟹

花丛里的蜜蜂

还有蝴蝶都记得真真切切

这种记忆是连同稚气的快乐深刻在心的

——风是醉的

——阳光是香的

——野花是笑的

——麦子和油菜花更是笑得东倒西歪……

读到这儿,谁能不想起自己的童年

和童年的小伙伴儿

以及经年地玩在一起疯在一起的情形呢?

3

山,是的呀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我们挎着筐去挖野菜

是谁发现了田鼠洞

立刻围在一处挖呀刨呀

总是在最后一刻田鼠突然窜出来

就追呀打呀乐呀

闹得天上的雁鸣跌落下来

美,还有八月秋高,毛豆烧烧

嘴巴鼻子都吃成黑的

互相指着笑一回又一回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天光着屁股在河里打水仗不出来

三九天不光着屁股在野外打雪仗不回家

——谁能不怀念那花季前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呀!

——深刻的共鸣呀!震荡不起共鸣的诗不是好诗

4

山,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离开童年的土地

也不知道幸与不幸?

但离开总有各自的原因

诗人的离开也许是为了把阳光

从“阁楼的门缝里”解放出来

(第二节出现的“颤抖的自由”就是认证吧)

于是就离开了。那离开的刻骨铭心

就在意识里流成桃花水了

那飘落的桃花瓣儿,一浪一浪地流去

都幻化成“站台”了

“站台”意象的不断反复和流动

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让读者想见一个人坐在火车上

远离家乡的那种心情

孤独、痛楚

痴呆、无奈

思绪的迷茫、不确定……

5

美,我也曾有过离开

一次探求生存的离开

一个人八千里路的目标之旅

从火车到火车

坐得腰酸腿痛眼睛冒火呀

从平原进入了大山

一座连一座挡住了视线……

美,不说了那心情

——深刻的共鸣呀

震荡不起共鸣的诗不是好诗

流成桃花水的乡思啊

怎能不让我想起童年

想起家乡

想起久远了的梦一样的离开

117行)

2011-03-23于上海宋园路

美,谁的肩上压着整个世界?——《形象诗美学》书稿[110]
(第十三章 新诗赏美<22>//溪语《一担柴禾》)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喜欢讨论这样的问题吗
——谁的肩上压着整个世界?

山,你是又想起溪语的《一担柴禾》了吧
我知道,对农民来说,吃、穿、住
是经年的三件大事
而“烧”是“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竟人类先祖早已走出茹毛饮血的野蛮
具体到“一担柴禾”
就不仅仅是解决烧的问题
因为柴可以卖,可以补贴家庭
应当说诗作者是抓住了农家生活最有代表性的素材
不仅做了标题,还反复吟咏贯穿全篇

山,我为你打印出来吧:

一担柴禾,从记忆深处挑出来
从寒暑假的肩膀上
横过来
左肩酸了换右肩
两肩累了歇一歇
沙木扁担
总是指向回家的方向

一担柴禾,从树的枝节落下
就像秋天的叶
被风剪了下来
双手把砍柴刀插进柴禾
让锋芒深藏不露
让汗珠洒一把阳光

一担柴禾在山峰打捆
溜滑的山歌
来自对面的蝴蝶结
每根柴禾都透着欢畅
每个毛孔都溢出力量

一担柴禾,是必须承受的重量
行走在山间小径
前面是柴禾后面也是柴禾
挑着这担子
一不留神就迈进现实生活
前面是女儿
后面是父母


2、

美,第1节7行诗
眼睛触及到文字的意义
我的泪就下来了
但那时我不是“挑”
而是“背”
不是“一担柴禾”
而是“一背柴禾”
我说的那时
是从不满10岁即开始
直到我离开故乡之前
溪语写的是山区
我的故乡在平原
平原要比山区更缺烧柴
夏天青纱帐起来了
早没了柴烧,就割青青的草蒿
秋天抓高粱玉米叶子,搂豆叶子
冬天搂枯草皮子
拾风吹落的枯树枝子
春天大地一片精光
只好找豆茬地去拔豆根子
拔得手掌起泡流血
每一背柴禾都用绳子双股勒紧
挤进去胳膊,勒住肩膀
勒得红红的木木的
那些不堪回首的“寒暑假”呀
作者将我拉进深深的回忆之中


3、

山,第2节6行诗-我替你说吧
其亮点在后两行
“让锋芒深藏不露”
那是一种怎样吃苦耐劳的坚韧呀
这坚韧无疑还含了清醒的思考
“让汗珠洒一把阳光”
岂仅是一把呢?
应当是大把大把的阳光啊
一个农民形象跃然纸上
数亿的农民也就立起来了


4、

美,第3节5行诗
看来作者写的人没有“逃离”
那毕竟是少数人
总得喘口气了
总得准备生产新的农民了(一样是大事)
——我们诗的主人公开始谈恋爱了
就随之轻松一回
仿佛听到那位男歌星唱起了《蝴蝶结》
啊!“红红的蝴蝶结”

美,第4节8行诗
我们跟着主人公走过“山间小径”
就沉重起来了
因为“一不留神就迈进现实生活”
那重担哪里还是“柴禾”?
分明就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
又岂止是一个家庭?
事实上是全国的家庭
再放大一点则是全世界的家庭
哪个家庭不是担在农民这副沉重的担子上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农民的肩上是压着整个世界的呀!


5、

山,溪语这诗很现实的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且发展不平衡
从山区的人刨牛耕
到平原的机械作业
横亘了奴隶、封建、资本主义
数千年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性质
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的重要因素

是的-美,尽管农村经历了“土地承包”
经历了“费改税”
又经历了零税与补贴
但老少边穷地区还要进一步解决
让一担柴禾别太沉重
“世界上没有农民,
任你是谁,也休想活命。”
执教的时候我对学生如是说

(112行)

2011-3-24于上海宋园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